![]() 第六章 國旗之吻 201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日子。李安甫已經93歲了,身體不如以前硬朗,走路需要拄著拐杖,耳朵也有點背,但他堅持要去北京,去天安門前看升旗儀式。 孫子拗不過他,只好陪著他坐火車去了北京。升旗那天,天還沒亮,李安甫就起床了,穿上了珍藏多年的軍裝——軍裝已經有些舊了,肩章也有些磨損,但他還是穿得整整齊齊,還特意把那個鐵盒帶在身邊。 天安門廣場上擠滿了人,孫子怕他被擠到,特意找了個靠前的位置,扶著他站好。當國歌響起,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時候,李安甫忽然挺直了腰板,像當年在部隊里一樣,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他的手有些顫抖,卻舉得很高,一直到國歌結束,國旗升到桿頂,才慢慢放下。 升旗儀式結束后,他讓孫子扶著他,慢慢走到國旗桿下。他抬起頭,看著飄揚的五星紅旗,眼睛里滿是淚水。然后,他踮起腳尖,伸出手,輕輕撫摸著國旗的邊緣——那紅色,像鳳蝶犧牲時流的血,像戰友們在戰場上灑的血,也像他心中永遠不滅的火焰。 周圍有人注意到了這個矮小的老人,有人拿出手機拍照,有人小聲議論:“這個老人怎么這么激動?”李安甫沒有解釋,只是把臉輕輕貼在國旗上,像親吻最珍貴的寶物。孫子在旁邊看著,眼圈也紅了——他知道,爺爺這一吻,吻的是犧牲的戰友,吻的是逝去的愛人,吻的是他用一生守護的家國。 從北京回來后,李安甫的身體越來越差。有一天,他把孫子叫到身邊,拿出那個鐵盒,遞給孫子:“這個盒子,你要好好保管。里面的每一樣東西,都記著過去的事,記著那些為了和平犧牲的人。以后,你要告訴你的孩子,告訴他們,今天的和平來之不易,不能忘本?!?/span> 孫子接過鐵盒,重重地點了點頭:“爺爺,我記住了?!?/span> 2020年春天,李安甫在睡夢中安詳地離開了人世。去世前,他手里還緊緊攥著那只銀鐲子,臉上帶著微笑——或許,他終于見到了鳳蝶,見到了阿爺,見到了那些犧牲的戰友,他們可以一起看這和平的山河了。 李安甫的葬禮上,來了很多人——有他以前的戰友,有他教過的新兵,還有很多素不相識的人。他們都知道,這個身高只有1.2米的老人,是個英雄,是個用一生守護家國的英雄。 后來,李安甫的孫子把那個鐵盒捐給了博物館。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整理的時候,發現鐵盒的底部,刻著一行極小的字:“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做護旗人。” 那行字,是李安甫在2019年從北京回來后,用一把小刀,一點一點刻上去的。字雖然小,卻刻得很深,像他一生的信念,永遠留在了這山河大地之間。 如今,濟南府的那條老街還在,城隍廟的殘破門廊也還在,只是再也沒有了日軍的膏藥旗,再也沒有了槍聲。石榴花開的時候,紅色的花瓣落在地上,像極了當年鳳蝶笑起來時,嘴角的那兩個小梨渦。 有人說,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還能看到一個矮小的身影,在石榴樹下坐著,手里拿著一個鐵盒,輕聲說著什么?;蛟S,那是李安甫,在和鳳蝶、和阿爺、和戰友們,一起看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盛世。 歷史會記住這個名字——李安甫。他身高只有1.2米,卻站在了民族脊梁的高度;他手很小,卻撐起了山河的重量。他不是天生的戰士,卻用一生,活成了戰火中的燈塔,活成了和平年代里,永遠不該被忘記的英雄。 (撰稿:譚福欣) 小編點評:《濟南府的矬兵傳奇》以冷峻筆觸勾勒戰爭中的個體命運,李安甫的形象既是歷史縮影亦是文學典型。其1.2米的身高與巍峨精神形成強烈張力,銀鐲、鐵盒等物象貫穿時空,將家仇國恨與柔情鐵骨熔鑄一體。敘事節奏如驚弦緊繃,從雪夜復仇到國旗之吻,八十載歲月流淌著民族記憶的血性與溫度,終以“此生無悔入華夏”刻下英雄注腳。歷史或許遺忘姓名,但文學讓脊梁不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