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腫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LM)是一種少見的乳腺慢性炎癥性疾病,1972年由Kessler首先報道,病名得到多數學者的認可。以前有人稱作特發性肉芽腫性乳腺炎、乳腺肉芽腫或肉芽腫性小葉炎等,臨床診斷困難,由于臨床表現及影像學與癌類似,易誤診為乳腺癌。其病因不清,可能與自身免疫性因素有關。 ![]() 臨床及病理特點 ![]() 肉芽腫性乳腺炎多發生于育齡婦女,文獻報道發病年齡為22~44歲,中位年齡33.1歲,病人絕大多數為經產婦,以口服避孕藥的人群較多見。 多數病人臨床癥狀為乳腺腫塊,疼痛,常單側乳腺受累,多發生在乳腺的外周部。可伴皮膚紅腫、破潰、竇道形成,部分病變久不愈合,紅腫破潰此起彼伏。可出現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 肉芽腫性乳腺炎鏡下主要表現為乳腺終末導管小葉單位為中心的慢性化膿性肉芽腫性炎,病灶大小、數量不一。炎癥輕者小葉中可見導管和腺泡成分,終末導管擴張,腔內空虛或含有壞死物,導管及腺泡上皮可萎縮,炎癥重者上皮成分破壞或消失。病變融合者,小葉結構消失,形成大片狀和/或結節狀慢性化膿性肉芽腫性病灶,并可形成膿腫、皮膚潰破及竇道。 ![]() 影像學表現 ![]() (一)乳腺X線攝影 肉芽腫性乳腺炎X線圖像上主要征象為局限不對稱密度、不規則形態結節或腫塊以及全乳彌漫腫脹。①局限不對稱密度:表現為結節樣或多發小簇狀結節密度,邊界模糊。②腫塊樣病變:形態不規則,邊界模糊,周圍見棘狀突起或毛刺,與乳腺癌鑒別困難,少數小的結節樣病變在致密乳腺中顯示受限或與乳腺增生結節相似。③乳房彌漫腫脹:全乳密度增高,乳房增大,此類不宜進行乳腺X線檢查,可選用其他手段,如超聲、MRI等。同時伴有其他次要征象,如皮膚水腫、增厚;乳頭內陷;腋下淋巴結腫大等。鈣化少見。 ![]() 肉芽腫性乳腺炎X線表現 肉芽腫性乳腺炎,X線攝影顯示右乳下象限局限不對稱密度、邊界模糊。術后病理:肉芽腫性乳腺炎 (二)乳腺超聲 根據肉芽腫性乳腺炎超聲聲像圖表現與病理對照分析,可將其分為腫塊型、片狀低回聲型和彌散型,上述各型是疾病發展或轉歸的不同時期的表現,各分型間相互轉化。①腫塊型:常為起病初期改變,表現為邊界模糊、不規則形腫塊,內部不均勻低回聲或低無混合回聲,中等血流信號。②片狀低回聲型:邊界不清的片狀低回聲區,位于腺體內,也可向皮下延伸,中等血流信號多見,可伴局部皮膚破潰。③彌散型:局部未見明顯腫塊,亦無正常腺體顯示,僅表現為彌散低回聲,常累及多個象限,可并發膿腫形成,病變內及邊緣血流豐富。 ![]() 肉芽腫性乳腺炎超聲表現 肉芽腫性乳腺炎,超聲顯示不規則形腫塊,部分邊界不清、內呈低回聲。術后病理:肉芽腫性乳腺炎 ![]() 肉芽腫性乳腺炎超聲表現 肉芽腫性乳腺炎,超聲顯示片狀低回聲區,邊界模糊、內伴弱回聲區、中等血流信號。術后病理:肉芽腫性乳腺炎 ![]() 肉芽腫性乳腺炎超聲表現 肉芽腫性乳腺炎,超聲顯示腺體彌散低回聲區,邊界模糊,內伴弱回聲區及點狀回聲。術后病理:肉芽腫性乳腺炎 (三)乳腺MRI 肉芽腫性乳腺炎平掃表現為以長T1、長T2信號為主混雜信號區,自乳頭向后按節段、錐形分布,最大病變可占據半個乳房,邊界模糊,動態增強掃描顯示漸進性、不均勻強化病變中心伴多發環形強化;動態增強MRI的時間-信號強度曲線多表現為Ⅰ型(持續上升型)和Ⅱ型(平臺型)。也可表現為邊界清楚、形態不規則長T1、略長T2的斑片狀不均勻信號灶,增強掃描顯示為輕度強化,時間-信號強度曲線表現為平臺型。 磁共振影像表現特點與病理對照研究結果表明,不均勻強化病變中心伴多發環形強化病變表示肉芽腫性乳腺炎內出現壞死及膿腫形成;而表現為邊界清楚、形態不規則、輕度不均勻強化的病變則以纖維組織增生為主,未見膿腫形成或極小壞死不能在MRI圖像上得以顯示。 ![]() 診斷要點 ![]() 1.經產婦乳腺突發疼痛及乳腺腫塊,抗感染治療無效。 2.乳管超聲常表現為邊緣模糊不規則低回聲腫塊或片狀低回聲,可見中等程度血流;乳腺磁共振增強多表現為不均勻強化病灶、中心多發環形強化灶。 ![]() 鑒別診斷 ![]() 肉芽腫性乳腺炎腫塊型酷似乳腺癌,易造成誤診。但乳腺癌腫塊邊緣的角狀突起常常細而尖,而肉芽腫性乳腺炎角狀邊緣多較粗鈍;肉芽腫性乳腺炎腫塊內散在分布囊狀區,而乳腺癌腫塊內較少見。 本病易誤診為其他類型乳腺炎。 ![]() 主 編 周純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