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去過涉縣木井鄉土木河村兩三次了,知道這個村號稱“進士村”。 起初,山雨糾結于她的名字,“木井鄉”的,叫“土木河”,五行就占了三個,與陰陽五行八卦有什么關系嗎?另,歷史課本上有個“土木堡之變”,“土木河”與“土木堡”有什么關系嗎?都叫“土木”,不至于與“工程”有關吧? ![]() 怎么就叫成了“進士村”? 據傳,明洪武年間,韓處、劉姓家族從山西洪洞縣遷居至此。因村旁山溝中有一形似“門坎”的小土嶺,故最初稱“土門坎”。后因山洪沖斷土坎形成空洞,改稱“土門壑”,最終演變為“桐木河”,沿用至解放初期。今寫作“土木河”。 說“進士”,與韓姓有關。 有個人叫韓毓祺。他在光緒八年(1882)被選為“歲貢”,并重修了村內的文筆塔,同時將自家府門牌匾命名為“進士”,并加注“歲”字以示區別。山雨見到了,陰刻“進士”二字大大的,十分醒目,而“歲”在兩大字中間上邊,小到疑為類似印章的程度。韓毓祺通過科舉考試獲得“歲貢”資格,相當于地方貢生。歲進士是明清時期對“歲貢生”的雅稱,并非正式科舉進士,而是地方官學選拔優秀秀才進入國子監讀書的資格稱謂。在明清科舉制度中,由府、州、縣學按資歷選拔廩生(享受官府津貼的秀才)貢入國子監的“歲貢生”,民間美稱為“歲進士”。其本質仍是秀才身份,僅獲得入監深造資格,與通過殿試的進士有根本區別。進士需通過鄉試(舉人)、會試(貢士)、殿試三級考試,由皇帝欽定,而“歲進士”僅由地方官學按資歷推薦,無需參加會試或殿試。 進士分三甲,初授官職多為七品以上;,歲進士”最高僅能候補縣學副職(如訓導)。所以,所謂的“進士村”,也是美稱。歲“進士”韓毓祺很自重,邀請本縣井店優廩生王祺巽撰寫重修文筆塔的碑文,并親自書寫刻石紀念。村口原有大池,今改為停車廣場。山雨琢磨,村舍互坡頂為紙張,大池為硯池,池邊右條為墨錠。池水倒映山上塔影,形成“筆墨紙硯”俱全的獨特人文景觀。 山雨到韓毓祺老宅門口,見迎風石上石刻聯,字被毀,但可辯識,上聯為“處世莫如為善好”,下聯為“傳家惟有讀書高”。山雨見過"處事無他莫若為善,傳家有道還是讀書"的句子,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強調修身齊家的核心理念,集中體現了以善立身、以學傳家的價值取向。韓家在迎風石上刻“處世莫如為善好,傳家惟有讀書高” ,以善行與讀書為家訓,含義是:為人處世應以善良為根本,家族傳承需以讀書為根基。它融合了道德實踐與文化傳承,強調善行是立身之本,讀書是傳家之道。北宋汪洙《神童詩》原句“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即是倡導以學問進取為榮。 站在土木河村委會門外,能深深地體會到村民對碑刻記事的重視,修橋立碑,劇團立碑,烈士立碑,有的是碑毀復刻。看看山頭上的文筆塔——燕趙獨景,看看韓毓祺老宅門頭的歲“進士”二字,看看村外大路口新標榜的“進士村”稱號,山雨服了,土木河不“土”,也不“木”,在大道之旁,曾經商旅繁盛,文化昌明,小村兒,岀“歲進士”,也是了不起的。 山雨 乙巳巧月上浣 于古沙安樂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