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丨吳剛 ![]()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日,我又一次踏上了臺兒莊這片土地,心中滿是對歷史的敬畏與對英雄的緬懷。 前幾次我是隨團到臺兒莊的,這次是專程,而且是獨自一人,感覺大不一樣,我可以更自由地探索,按自己的節奏感受臺兒莊的抗戰歷史與抗戰精神。 臺兒莊,這座位于魯南大地的古鎮,因1938年的那場大戰而名垂青史。那一年,日軍磯谷師團的鐵蹄踏碎了魯南平原的寧靜,中國軍隊以血肉之軀筑起防線,在炮火中迸發出震撼寰宇的力量。如今,重建的中正門巍峨聳立,城墻上的彈痕依舊清晰可見,仿佛在訴說著那段血與火的歲月。 1938年春,日軍企圖打通津浦線,占領臺兒莊以圖徐州,進而實現“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臺兒莊,這座地處蘇魯交界、京杭大運河流經的古鎮,成為了中日兩軍生死較量的戰場。 ![]() ![]() 3月24日,日軍在飛機、大炮、坦克的掩護下向臺兒莊發起猛攻,中國守軍以血肉之軀頑強抵抗。巷戰中,每一座房屋都成了絞肉機,中國軍隊與日軍展開拉鋸,戰況慘烈至極。守軍第31師師長池峰城率部死守,士兵們在槍彈用盡后,便躍出壕溝,用大刀和刺刀與日寇展開肉搏廝殺。 經過16天的激戰,中國軍隊最終取得了臺兒莊戰役的勝利,殲敵萬余人,這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的首次重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戰士氣。 走進臺兒莊大戰紀念館,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將我帶回了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日軍的重炮撕開北城墻,中國守軍在清真寺的望月樓上堅守,四川士兵王建堂父親縫制的“死字旗”在陣地上獵獵作響,那是“我不愿你在我近前盡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盡忠”的泣血囑托。巷戰中,每座房屋都成了絞肉機,西關大街的拉鋸戰持續了七天七夜,青石板路被炮彈翻耕成焦黑的泥土,混著碎彈片與凝固的血漬結成硬塊。 ![]() ![]() 在文昌閣,日軍用燃燒彈將其燒成骨架,守軍死守斷壁殘垣。當最后一名戰士倒下時,身負重傷的司號員小鄭掙扎著爬向軍號,被日軍刺刀刺穿胸膛的瞬間,他用盡最后力氣吹響了沖鋒號。那聲穿越硝煙的號音,后來被幸存者稱為“催命的鎮魂曲”。半小時后,增援部隊踏著日軍的尸體奪回陣地,在閣樓焦黑的木梁上,發現了小鄭嵌在磚縫里的指骨。 4月3日深夜,臺兒莊城內三分之二已落入敵手,池峰城將軍下令組織敢死隊奪回西關。57名士兵組成的敢死隊,每人腰間別著四顆手榴彈,左臂系著白毛巾,在夜色中突入敵陣。黎明到來時,只有13人活著回來,他們帶回的日軍軍旗碎片,后來被鑲嵌在國民革命軍陸軍軍官學校的紀念館里。 運河岸邊的蘆葦蕩里,漁家女劉守玟的故事至今被當地人傳頌。這位從湖南常德女中參軍的護士,在搶救傷員時被日軍子彈擊中。臨終前,她從懷中掏出染血的課本,在最后一頁寫下:“同學們,要勇敢些,我們會勝利的。”她的課本現在陳列在臺兒莊大戰紀念館,泛黃的紙頁上還能看見淚痕暈染的字跡。 ![]() ![]() 站在運河大橋上眺望古城,落日的余暉為城墻鍍上金邊。遠處的鐵道游擊隊紀念碑與臺兒莊大戰紀念館隔河相望,共同構成魯南大地上的紅色坐標。八十年前,英雄們用生命詮釋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真諦;八十年后,這份熔鑄在民族基因里的勇氣,正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續寫新的傳奇。 重走臺兒莊,我不僅看到了歷史的傷痕,更看到了民族的脊梁。那些英雄們用鮮血和生命捍衛的,是這片土地的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尊嚴。他們的精神,如同運河水般源遠流長,永遠激勵著我們前行。 ![]() 在臺兒莊戰場上,有無數無名英雄和優秀將領,用生命詮釋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真諦。他們中有的是剛參軍的新兵,有的是來自五湖四海的普通士兵,有的則是高級將領,面對強大的日軍,他們沒有退縮,而是抱著必死的信念,與敵人戰斗到最后一刻。 有一位名叫池峰城的師長,他身先士卒,與士兵們并肩作戰,多次在危急時刻穩定軍心,指揮若定;還有一位王銘章師長,在滕縣保衛戰中,率部堅守4個半晝夜,最終壯烈殉國,為臺兒莊戰役的勝利贏得了寶貴時間。 如今,臺兒莊古城在復建時特意保留了7處戰爭遺址,大衙門街上的“傷痕墻”上,3800多個彈孔原樣復刻,臺兒莊大戰紀念館里陳列著眾多戰爭遺物,這些都是為了讓后人銘記歷史,銘記抗戰魂。銘記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雄們。 ![]() 臺兒莊的血火記憶,鑄就了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重走臺兒莊使我深刻體悟到:臺兒莊的抗戰魂就是不畏強暴、血戰到底、同仇敵愾、寧死不屈的精神。 在面對強敵時,廣大官兵具有不畏強暴,毫無懼色。1938年臺兒莊戰役中,日軍裝備精良,有飛機、大炮、坦克等先進武器,而中國軍隊武器相對落后,但中國將士毫無畏懼,毅然與日軍在臺兒莊展開激戰。如:29軍大刀隊在夜襲日軍時,手握大刀,面對裝備先進的日軍,憑借勇氣和膽量,沖入敵陣,砍殺日軍,讓日軍膽寒。 在前線作戰時,廣大官兵具有血戰到底,從不退縮的精神。在臺兒莊的每一條街巷,每一座房屋,中國軍隊都與日軍展開了慘烈的爭奪,即使傷亡慘重,也絕不后退,誓與陣地共存亡。31師185團2營營長顏省吾腹部中彈,腸子流出,仍用左手挽住腸子,右手持刀指揮戰斗,直到擊退日軍。 在面對敵人時,廣大軍民具有同仇敵愾,一心共御敵的精神。臺兒莊戰役不僅是軍隊的戰斗,當地百姓也全力支持,為軍隊運送物資、搶救傷員、提供情報,軍民團結一心,共同抗擊外敵。如:戰役期間,臺兒莊百姓自發組織起來,冒著炮火為前線戰士送水、送飯,一些婦女還為戰士縫補衣物,大家齊心協力,形成了強大的戰斗力。 ![]() ![]() 在堅守氣節方面,中國軍隊具有寧死不屈,決不投降的精神。中國軍隊的將士們有著堅定的民族氣節,寧可戰死,也不做亡國奴,絕不向日軍投降,展現出了中華民族的脊梁精神。如:滕縣保衛戰中,王銘章師長率部死守滕縣,最終與城共存亡,全師官兵幾乎全部戰死,無一人投降,用生命詮釋了“誓與城共存亡”的誓言。 重走臺兒莊,銘記抗戰魂,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要讓紅色的火種永遠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在抗戰勝利紀念日的這一天,讓我們向臺兒莊的英雄們致敬,愿他們的靈魂安息,愿和平永駐人間。 ![]() 抗戰勝利紀念日,我們在臺兒莊致敬英雄,不僅是為了緬懷先烈,更是要銘記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我們要以史為鑒,堅定維護和平的決心,同時也要居安思危,時刻保持警惕,守護好這美好的家園。 英雄們的精神將永遠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讓我們帶著這份精神的力量,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讓英雄們的鮮血不會白流,讓他們的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臺兒莊之行即將結束,我站在臺兒莊古城的運河大橋上,看著復建的古城墻、青石板路,仿佛還能聽到當年的炮火聲、吶喊聲。這份熔鑄在民族基因里的勇氣和精神,正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續寫新的傳奇,激勵著我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 讀完本文順便點下面的“在看”,以資鼓勵!您的“轉發”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 本文作者簡介:吳剛,曾用名吳緒承,湖北監利人,研究生學歷,自由撰稿人。從軍27載,海軍上校軍銜。行政正團級轉業到地方公安局工作后,被公安部授予公安三級警監警銜。閑暇時喜歡寫一些消息、通訊、小說、散文、詩歌、隨感等作品。數10年來,先后有3000余篇作品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人民海軍》報等刊物發表,其中有百余篇榮獲軍內外新聞獎、優秀征文獎。著有《海天壯歌》等多部文集。在部隊和公安工作期間,先后七次榮立三等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