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刷到一則新聞挺有意思的,說的是上海嘉定區南翔鎮的“鎮標”白鶴,因為市政重大工程原因,要拆遷了。看到這個新聞,我覺得有意思的是兩點:第一點是一個鎮居然還有鎮標,這有些意思;第二點是鎮標居然還要勞師動眾的動遷。南翔鎮標“白鶴”的拆遷,主要是為了給上海軌道交通嘉閔線南翔站的建設讓路。因為目前白鶴雕像的位置,正好在中冶祥騰城市廣場對面的廣場上。(如下圖的“閔”字位置。)是上海市重要的市域線路,其南翔站位于真南路與滬宜公路路口,建成后將成為嘉定區域內唯一的特色站,并能實現與地鐵11號線等的換乘,極大提升南翔的交通樞紐地位和區域發展潛力。(如下圖)而白鶴鎮標,將從中冶祥騰城市廣場對面的廣場上,搬遷到古猗園對面的駿峰嘉天下廣場上。(如下圖)作為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施工的進度非常快,從5月15日開工到8月24日就竣工了。下次再去古猗園的時候,就可以一堵“白鶴南翔”的風采了。這還要從白鶴與南翔的關系說起。關于南翔鎮白鶴的傳說,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梁天監年間。當時南翔還只是一個荒涼的村,當地農民在耕地時挖到一塊一丈多長的大石塊,石塊一露地面,就有一對丹頂白鶴在石塊上空盤旋,落到石塊上歇腳。一個叫德齊的和尚認為這里是一塊佛地,決定在此建造一座佛寺。白鶴每日飛往不同方向化緣募資。寺成后白鶴南飛,故寺名“白鶴南翔寺”,鎮因寺得名。此傳說也入選了嘉定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白鶴南翔的傳說見證了南翔從鄉村到繁華市鎮的變遷,白鶴成為這一歷程的標志性記憶符號。(如下圖為90年代末的南翔鎮入城口鎮標)在南翔著名的古猗園內,就建有白鶴亭。亭頂有白鶴停立,展翅南飛,生動再現了傳說場景,延續著白鶴圖騰的意象。(如下圖)1974年重建白鶴亭,延續梅花形象及白鶴標志物。(如上圖)除此之外,白鶴的形象也通過泥塑、剪紙、草編等多種非遺技藝得以傳承和展現。(如下圖為白鶴-泥塑捏作)白鶴在中國文化中象征吉祥、長壽、高尚品德,古人稱賢德之士為“鶴鳴之士”,所以南翔鎮一直以白鶴作為“鎮標”,還勞師動眾的拆遷,不是沒來由的。 沒想到“南翔”原來是因為白鶴往南飛才得名的,這是多么的詩意,多么的美好啊! 當地政府沒有簡單的一拆了之,而是采用搬遷的方式,將“白鶴”從交通樞紐搬遷到歷史文化地標古猗園,這是明智之舉,也是有溫度的做法。 因為這座“白鶴”雕塑不僅是地理標志,更承載了幾代南翔人的記憶和情感。它的變動不是簡單的城市更新,而是牽動了當地居民對過往歲月和城市變遷的深切感受。 注:部分考古內容來自于上海古猗園和南翔生活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