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燕國內亂與中山國的崛起 公元前316年,燕王噲效仿上古堯舜“禪讓”,將王位傳給相邦子之,引發燕國貴族不滿,導致內亂。齊國趁機入侵,燕國幾近滅亡。此時,北方由鮮虞族建立的中山國(位于今河北一帶)在相邦司馬赒的輔佐下,以“匡扶正義”之名出兵伐燕,一舉攻占燕國數十座城池,領土擴張數百里。 2. 中山王厝的野心與憂慮 中山王厝(cuò)是中山國第五代君主,伐燕勝利后國力達到鼎盛。但他深知小國生存之艱,便在鼎上刻下長篇銘文,以燕國和吳越爭霸的教訓告誡子孫: “毋大而肆”:不可因強大而肆意妄為; “毋富而驕”:不可因富足而驕縱輕敵; “毋眾而囂”:不可因人多而囂張跋扈。 3. 盛極而衰的宿命 王厝的警示未能挽救中山國。其子繼位后昏庸無能,最終在公元前295年被趙國所滅,這個“千乘之國”從此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唯留此鼎沉默訴說往事。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1. 懸針篆:戰國文字的巔峰 中山王厝鼎銘文共469字,是現存戰國青銅器中字數第二多的(僅次于毛公鼎)。其字體為典型的懸針篆,特點鮮明: 筆法纖細如針:豎筆末端尖銳如懸針,橫筆平直剛勁; 結構修長飄逸:字形縱向伸展,疏密有致,兼具莊重與靈動。 2. 銘文布局的藝術 行列嚴整:77行銘文排列如軍陣,雖密不透風卻無雜亂之感; 刀刻感強烈:線條清晰利落,推測為青銅器鑄成后直接刻鑿,展現了戰國工匠的精湛技藝。 3. 歷史與美學的雙重價值 文字演變的關鍵見證:介于西周金文與秦代小篆之間,是研究漢字演變的重要樣本; 書法界的珍寶:當代書法家臨摹懸針篆時,常以此鼎銘文為范本。 中山王厝鼎,既是刀光劍影的戰國史詩,也是一筆一畫的書法盛宴。它的鐵足承載著鮮虞族的雄心,它的銘文凝固了歷史的嘆息與藝術的永恒。若想一睹其風采,不妨走進河北博物院,感受這份穿越兩千年的震撼。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唯十四年,中山王厝作鼎。于銘曰:嗚呼,語不廢哉!寡人聞之,與其汋(溺水)嗚(通假吁、于)人,所寧汋吁淵。昔者,燕君子噲,覲享夫悟,長為人宗。關于天下之勿(早期象形“帶血之刃)矣!猶迷惑吁子之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而亡其邦,為天下戮。而皇在吁少君乎?昔者,虞(中山人系白狄古鮮虞族亦稱鮮虞國)先考成王,杲(早之意)棄群臣。寡人幼童,未通智,唯傅誨是從。天降休命于朕邦,有厥忠臣赒,克順克卑,亡不率仁,敬順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天德,以佐右寡人,迶智社稷之貢(功)。臣宗之宜,夙夜不懈,以善道寡人。今舍(余)方壯,智天若否,論其德,省其行,亡不順道,老所唯型。嗚呼,新哉!社稷其庶乎,厥業在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昊。寡人聞之,侍少如長,侍愚如智。此易言而難行,所非恁與忠,其誰能之?其誰能之?唯虞老賙,是克行之。嗚呼,修哉!天其有型于哉!厥邦是以寡人,囷(積存)貢(功)之邦而大之,遊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亡災惕之慮。昔者,吾先祖桓王、邵(昭)考成王,身勤社稷,行四方以憂勞邦家。今吾老賙,親帥參(三)軍之眾,以征不宜(義之通假)之邦。奮桴振鐸,開啟封疆,方譽百里,列城譽十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以寡許之,毋慮妄從,克有工智。所詒死罪之有若,智為人臣之宜所。嗚呼,念之哉!后人其庸(用),庸之毋忘爾邦。昔者,吳人并越。越人修教,備恁五年復吳,克并之至于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今。爾毋大而傲, 毋富而驕,毋眾而囂。喪邦難新,仇人在旁。嗚呼,念之哉!子子孫孫,永定保之,毋替厥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