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騎在鵝背上的成長》 提綱 1. 開篇:介紹《尼爾斯騎鵝旅行記》的主角尼爾斯,點明他從調皮蛋到好孩子的轉變 2. 主體1:描述尼爾斯變小前欺負動物、不愛學習的樣子 3. 主體2:寫他騎鵝旅行中保護大雁、幫助松鼠的具體事例 4. 主體3:聯系自己,說說從尼爾斯的轉變中得到的啟發 5. 結尾:總結旅行讓尼爾斯長大,也讓我們明白成長需要付出 正文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里,那個騎著白鵝飛過瑞典天空的小男孩,像一場奇妙的夢。尼爾斯一開始真讓人著急——揪貓尾巴、踢公雞,還偷偷撕壞課本,直到被小精靈變成拇指大的小人兒,騎上家鵝莫頓開始旅行,他才慢慢變了樣。 變小后的尼爾斯,第一次嘗到被欺負的滋味:以前被他追打的雞群啄他,被他扯過毛的奶牛用蹄子踩他。可當大雁阿卡被狐貍斯密爾圍攻時,他竟忘了害怕,抓起石頭砸向狐貍。看到這里,我忽然覺得他不再討厭了——原來人在保護別人時,會悄悄長出勇氣。 旅行中這樣的改變還有很多:他幫松鼠找回孩子,冒雪給老雁送食物,甚至為了讓莫頓回家和家人團聚,愿意獨自留下面對危險。最讓我感動的是,當他有機會變回原樣時,卻先想到要幫爸爸媽媽干活。這哪里還是那個調皮蛋?分明是個體貼懂事的好孩子。 想想自己,有時也會任性地惹媽媽生氣,讀著尼爾斯的故事,忽然有點不好意思。或許成長就像一場旅行,需要經歷一些事,遇到一些人,才能明白什么該珍惜,什么該擔當。 合上書,仿佛看到尼爾斯騎著白鵝掠過云端。原來長大不只是個子變高,更是心里能裝下別人的模樣。 修改建議 1. 可增加尼爾斯欺負動物的具體動作,比如“他把小貓的耳朵扯得老長,看著小貓齜牙才松手”,突出前后對比 2. 聯系自身時,可舉一個具體場景,比如“上次我搶了妹妹的玩具,現在想學著尼爾斯那樣主動道歉” 寫作建議 1. 寫人物轉變時,用“前后對比法”,比如先寫尼爾斯過去的調皮,再寫他后來的善良,反差越明顯越有說服力 2. 抓住旅行中的“關鍵事件”,像保護大雁、幫助松鼠這些事,能讓轉變顯得真實可信 第二篇:《白鵝莫頓的翅膀》 提綱 1. 開篇:介紹尼爾斯的伙伴白鵝莫頓,點明它是尼爾斯旅行中最重要的朋友 2. 主體1:描述莫頓一開始膽小怕事,卻為了尼爾斯勇敢飛起來的樣子 3. 主體2:寫莫頓在旅途中保護尼爾斯、不離不棄的事例 4. 主體3:聯系自己的朋友,說說友誼需要互相陪伴 5. 結尾:總結莫頓的翅膀不僅帶著尼爾斯飛翔,更載著珍貴的友誼 正文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里,那只叫莫頓的白鵝總讓我想起最好的朋友。莫頓本來只是只普通的家鵝,怕水、怕風,連跳上柵欄都要猶豫半天,卻因為要帶尼爾斯跟上雁群,撲棱著翅膀學會了飛行,哪怕飛得歪歪扭扭,也從沒想過丟下尼爾斯。 有一次,暴風雨把尼爾斯從莫頓背上吹了下去,掉進冰冷的湖水里。莫頓不顧大雁們的勸阻,拼命扇動翅膀飛回湖面,用嘴叼著尼爾斯的衣角往岸邊拖。湖水打濕了它的羽毛,讓它飛得越來越慢,可它就是不肯松口。讀到這里,我忽然想起上次我發燒時,同桌頂著大雨給我送作業的樣子——真正的朋友,就是這樣愿意為你冒險的人。 莫頓不僅保護尼爾斯,還總在他難過時陪著他。當尼爾斯因為自己變小而哭鼻子,莫頓會用脖子輕輕蹭他;當尼爾斯想家時,莫頓會安靜地聽他說話。它們一起在麥田里找食物,一起在星空下睡覺,原本膽小的莫頓,因為有了要守護的朋友,變得越來越勇敢。 合上書,好像看到莫頓帶著尼爾斯飛過金色的麥田。原來友誼就是這樣:你帶著我飛翔,我陪著你成長,哪怕翅膀不夠強壯,也愿意為彼此拼盡全力。 修改建議 1. 可增加莫頓飛行的細節,比如“它的翅膀被樹枝劃破,留下血痕,卻還是堅持飛了整整一夜”,突出它的付出 2. 聯系自身時,可補充朋友幫助自己的具體事例,比如“上次我跑步摔倒,是朋友背著我去醫務室,像莫頓保護尼爾斯一樣” 寫作建議 1. 寫動物朋友時,要賦予它“人的情感”,通過動作、神態展現它的忠誠,比如“莫頓盯著尼爾斯的眼神,像在說'別怕,有我’” 2. 用“具體場景+感受”的方式,讓友誼的描寫更動人,避免只說“它們是好朋友” 第三篇:《旅途中的魔法》 提綱 1. 開篇:介紹尼爾斯旅行中遇到的奇妙風景和奇特經歷 2. 主體1:描述瑞典的自然風光,如拉普蘭的極光、維姆蘭的森林 3. 主體2:寫旅行中遇到的有趣角色,如會預言的貓頭鷹、愛開玩笑的渡鴉 4. 主體3:聯系自己的出游經歷,說說旅行能教會我們什么 5. 結尾:總結旅行不只是看風景,更是一場發現世界和自己的魔法 正文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像一張會動的地圖,跟著尼爾斯的旅程,我仿佛也看到了瑞典的每一寸土地。當他們飛到拉普蘭時,尼爾斯說極光像“綠色的綢緞從天上垂下來”,連大雁們都忍不住停下飛行靜靜看;當他們穿過維姆蘭的森林,陽光透過樹葉灑在地上,像撒了一地的金幣。這些風景里,藏著比課本更生動的知識。 旅行中遇到的生靈更讓人著迷:住在城堡里的貓頭鷹能講出幾百年前的故事,教會尼爾斯“尊重過去才能懂得現在”;渡鴉雖然總愛捉弄尼爾斯,卻在他迷路時悄悄指引方向,讓他明白“朋友有時會用特別的方式關心你”。這些相遇不像課堂上的道理,卻像一顆顆種子,悄悄種在尼爾斯心里。 這讓我想起去年和爸爸媽媽去山里露營的經歷:看到螢火蟲在草叢里跳舞,聽到泉水叮咚的聲音,才明白課本里“大自然的美”不是空話。就像尼爾斯在旅行中學會了觀察、學會了傾聽,我們在出游時,也會發現平時忽略的細節——原來世界這么大,有這么多值得學習的東西。 合上書,忽然覺得身邊的公園、街道都變得不一樣了。或許真正的魔法不在故事里,而在愿意帶著好奇去看世界的眼睛里,就像尼爾斯說的:“走出去,才能發現自己有多渺小,又有多強大。” 修改建議 1. 可增加一個具體的自然場景,比如“他們飛過波羅的海時,浪花拍打著礁石,像在唱一首古老的歌”,讓風景更鮮活 2. 聯系自身時,可補充出游時的發現,比如“在山里看到螞蟻搬家,才明白'團結’不是課本上的詞,而是真實的力量” 寫作建議 1. 寫旅行中的風景和奇遇時,要用“五感描寫”,比如看到的極光、聽到的鳥鳴、摸到的樹皮,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2. 把“風景”和“成長”結合起來,比如“看到極光時,尼爾斯明白了'廣闊’;幫助了小動物,他懂得了'責任’”,讓主題更深刻。 給孩子選一本能“帶他飛翔”的書,《尼爾斯騎鵝旅行記》再合適不過。這部諾貝爾文學獎作品,藏著一場穿越瑞典的奇妙冒險,更藏著孩子成長需要的勇氣與善良。 調皮的尼爾斯被小精靈變成拇指大的小人兒,騎著家鵝莫頓跟著大雁群飛過森林、湖泊與雪山。他會為了保護大雁和狐貍斗智,會冒雪幫松鼠找回孩子,還會在旅途中見識極光的絢爛、城堡的秘密。孩子跟著尼爾斯飛翔時,既能看到拉普蘭的極光如何“像綠色綢緞垂落天際”,也能看著那個愛欺負動物的小男孩,慢慢學會尊重與擔當。 沒有生硬的道理,卻讓孩子自然明白:真正的成長不是個子長高,而是心里能裝下他人;世界的精彩,要靠自己的眼睛去發現。書中的每只動物都有性格,每段風景都像插畫,孩子會追著情節問“尼爾斯接下來去哪”,不知不覺就懂了什么是友誼、責任與勇氣。 這不僅是本童話,更是場讓孩子“悄悄長大”的旅行。翻開它,孩子會跟著尼爾斯一起,在冒險中長出善良的翅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