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描寫”寫作36招法 作者:Ashida 寫心理描寫,最容易犯的 “笨錯” 就是直來直去,其實核心就一條:把看不見的情緒,變成看得見的動作、神態、場景和碎碎念。 今日沒有復雜的文學理論,36種新人能直接抄作業的心理描寫方法,分 “直接袒露類、動作外化類、神態折射類、環境烘托類、對話藏心類、細節暗示類、動態變化類、特殊場景類”8大類。 每個方法都配生活片段,比如面試、吵架、等待、回憶這些常見場景,看完你提筆就能寫。最后再補3個避坑指南,帶你避開新人最容易踩的雷。 一、直接袒露類(4 種):讓人物 “自己說” 出心里的話直接袒露,就是把人物的“內心碎碎念”寫出來,就像平時心里嘀咕的那樣,不用修飾,越真實越有代入感。適合第一人稱(“我”)或第三人稱全知視角(作者能看到人物心里想啥)。 1. 第一人稱直抒:“我” 直接說自己的感受最簡單的入門方法,用 “我覺得 / 我擔心 / 我琢磨” 開頭,把心里的真實想法直白寫出來。不用怕 “平淡”,真實比華麗更打動人。 片段:面試室的門剛關上,我就癱在椅子上長舒一口氣??蓜偡潘蓛擅?,心里又揪起來 —— 剛才回答 “職業規劃” 的時候,是不是說得太模糊了?面試官皺眉頭那下,是不是覺得我沒準備好?早知道昨晚就多練兩遍了,真是越想越后悔。 2. 第三人稱全知:作者直接點出人物的心理用 “他心里清楚 / 她明白 / 他沒說出口的是” 這類表述,直接告訴讀者人物在想啥。適合快速交代人物的核心想法,不用繞彎子。 片段:林姐看著手里的體檢報告,手指不自覺地攥緊了。她沒跟老公說實情 —— 報告上的 “結節異常” 四個字,讓她半夜翻來覆去睡不著,既怕真出問題,又怕說了讓全家跟著擔心。 3. 內心獨白:把心里的 “碎碎念” 寫完整比直抒更細致,像人物在跟自己對話,有疑問、有糾結、有自我安慰。適合寫人物的矛盾心理,讓讀者 “鉆進” 人物腦子里。 片段:小美盯著手機屏幕上的消息,手指在 “回復” 鍵上懸了半天?;厥裁茨??說 “好啊” 會不會太主動?說 “再看看” 會不會讓他覺得我沒興趣?要不干脆發個表情包?不行不行,表情包太敷衍了…… 她嘆了口氣,把手機扔到一邊,可眼睛還是忍不住瞟。 4. 心理反問:用 “為什么” 體現糾結當人物拿不定主意時,心里會不停問自己,把這些反問寫出來,糾結感立刻就有了。 片段:王哥站在領導辦公室門口,腳像灌了鉛一樣挪不動。進去還是不進去?進去說漲工資的事,要是領導拒絕了怎么辦?以后會不會給自己穿小鞋?可要是不說,家里房貸等著還,孩子學費也快交了,總不能一直扛著吧?為什么賺錢這么難?。?/span> 二、動作外化類(5 種):“別光想,動起來”—— 用動作體現心理人心里的情緒,總會不自覺變成動作:緊張時搓手,難過時踢石頭,開心時蹦跶。把這些“下意識動作”寫出來,比說“他很緊張”管用10倍。 5. 手部動作:寫手的小動作,暴露真實情緒手是情緒的 “晴雨表”—— 緊張時攥拳、搓手、摸衣角;心虛時摸鼻子、撓頭;難過時揪衣角、掰手指。 片段:小明被叫到講臺做題,走到黑板前,手一直攥著粉筆頭,把粉筆捏得快斷了。寫了兩個字,又覺得不對,趕緊擦掉,擦的時候手腕都在抖,連粉筆灰掉在手上都沒察覺。 6. 肢體動作:寫身體的本能反應,藏不住的情緒身體比嘴巴誠實:緊張時來回踱步、坐立不安;害怕時后退、縮脖子;開心時前傾身體、晃腿。 片段:李阿姨在醫院走廊等結果,從坐下到站起來,來回走了不下十趟。走到窗邊看了看,又轉身盯著護士站的方向,剛坐下沒半分鐘,腳又忍不住動起來,連鞋跟蹭到地面的聲音都沒在意。 7. 習慣性動作:用人物的 “專屬動作” 體現心理每個人緊張或放松時都有習慣動作 —— 有人啃指甲,有人轉筆,有人摸頭發。把這個 “專屬動作” 和情緒綁定,人物更鮮活。 片段:小宇一遇到難題就啃指甲,這次月考最后一道大題卡了十分鐘,他的指甲已經被啃得露出了紅肉??兄兄?,突然想到解題思路,手一下停住,趕緊抓起筆寫,連指甲縫里的碎屑都蹭到了試卷上。 8. 破壞欲動作:用 “摔、砸、撕” 發泄情緒憤怒、委屈、絕望時,人會有破壞欲 —— 撕紙、摔東西、踢凳子。不用寫 “他很生氣”,寫他的破壞動作就行。 片段:張磊看到兒子考了 30 分的試卷,氣得把試卷揉成一團,狠狠砸在桌子上。砸完還不解氣,抓起桌上的作業本撕了兩下,可看到兒子嚇得哭起來,手又突然停住,胸口還在一鼓一鼓地喘。 9. 安撫性動作:用 “摸、抱、拍” 緩解情緒害怕、難過、不安時,人會做安撫自己的動作 —— 抱胳膊、摸胸口、拍大腿,或者抱個枕頭、靠個東西。 片段:晚上走夜路,小雅總覺得身后有人,嚇得把胳膊抱得緊緊的,另一只手摸著胸口,一步一回頭。走到小區門口看到保安,才松了口氣,下意識地拍了拍自己的大腿,覺得剛才的自己有點傻。 三、神態折射類(5 種):“臉上藏不住事”—— 用表情寫心理情緒會直接寫在臉上:緊張時臉紅、出汗;難過時皺眉、掉淚;開心時笑眼、咧嘴。寫神態不用堆形容詞,抓1-2個關鍵表情就行。 10. 面部潮紅:用 “臉紅、發熱” 寫緊張或害羞緊張、害羞、尷尬時,臉會發燙、變紅,從耳朵根到臉頰,這種細節最真實。 片段:老師突然叫小雨起來讀課文,她剛站起來,耳朵根就紅了。讀的時候聲音越來越小,臉頰也慢慢燒起來,直到讀完坐下,還能感覺到臉上的熱意,不敢抬頭看同學。 11. 眼神躲閃:用 “不敢看、瞟一眼” 寫心虛或緊張心虛、害羞、愧疚時,眼神會躲閃 —— 不敢直視對方,要么看地面,要么看別處,偶爾瞟一眼又趕緊移開。 片段:小濤偷偷拿了媽媽的零錢買玩具,媽媽問起時,他盯著自己的鞋尖,半天不敢抬頭。媽媽又問了一遍,他才瞟了媽媽一眼,看到媽媽嚴肅的表情,又趕緊低下頭,小聲說:“不是我拿的?!?/span> 12. 眉頭變化:用 “皺眉、舒展” 寫糾結或放松糾結、發愁、生氣時會皺眉;想通、開心、放松時眉頭會舒展。一個 “皺” 一個 “松”,情緒變化全出來了。 片段:陳姐看著賬本上的數字,眉頭皺得能夾死一只蚊子。算來算去,這個月的開支還是超了,她嘆了口氣,靠在椅背上。突然想到老公說這個月有獎金,眉頭一下舒展開,嘴角也翹了起來。 13. 眼淚控制:用 “忍淚、掉淚、擦淚” 寫難過難過不是只有 “大哭”,更多是 “忍眼淚”—— 紅著眼圈、吸鼻子、用手擦眼角,比 “號啕大哭” 更戳人。 片段:奶奶送小明去火車站,看著火車開動,她紅著眼圈,用手背擦了擦眼角。小明在車窗里揮手,她也揮著手,直到火車看不見了,才低下頭吸了吸鼻子,嘴里念叨著:“到了記得打電話。” 14. 嘴角動作:用 “抿嘴、咧嘴、下垂” 寫情緒開心時嘴角上揚、咧嘴笑;生氣時抿嘴、撇嘴;難過時嘴角下垂、耷拉著。嘴角的小動作,藏著最直接的情緒。 片段:小剛看到同桌把自己的筆弄壞了,抿著嘴不說話,腮幫子鼓得像個氣球。同桌道歉后,他還是沒笑,直到同桌把自己的新筆遞給他,他的嘴角才偷偷往上揚了一點,又趕緊抿住,假裝不在意。 四、環境烘托類(4 種):“景隨情變”—— 用環境襯托心理心情好時,太陽都是暖的;心情不好時,下雨都像在哭。把人物的情緒 “裝” 進環境里,不用直接寫心理,讀者就能感受到。 15. 天氣呼應:用天氣匹配情緒,景和情同頻開心時寫 “晴天、太陽、花開”;難過時寫 “陰天、下雨、落葉”;緊張時寫 “刮風、打雷、烏云”。 片段:小麗失戀后走在路邊,天突然下起了小雨,打在臉上涼絲絲的。路邊的樹葉被風吹得嘩啦響,像在嘲笑她,連路過的小狗都低著頭,沒看她一眼。她把外套裹得緊了點,覺得渾身都冷。 16. 光線暗示:用光線寫心理,亮暗對應心情心情好時 “陽光照進來、燈光明亮”;心情差時 “光線昏暗、影子拉長”;迷茫時 “霧蒙蒙、看不清”。 片段:老周失業后,整天待在屋里,窗簾拉得嚴嚴實實,只有一點光從縫隙里透進來,在地上投下一道細長的影子。他坐在沙發上,看著地上的影子,覺得自己就像這影子一樣,沒一點力氣。 17. 聲音烘托:用周圍的聲音放大情緒緊張時 “鐘表滴答、心跳聲、腳步聲”;安靜時 “呼吸聲、風聲、遠處的狗叫”;煩躁時 “汽車喇叭、吵架聲、電視噪音”。 片段:高考前的晚上,小敏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耳邊全是鐘表的滴答聲。滴答、滴答,每一聲都像敲在心上,她翻了個身,連窗外的蟬鳴都覺得煩,恨不得把耳朵堵起來。 18. 環境細節:用身邊的小物件折射心理心情差時 “杯子倒了、書亂了、衣服皺了”;心情好時 “杯子擺整齊、花澆了水、桌面干凈”。物件的狀態,就是人物心理的鏡子。 片段:小吳和老公吵架后,把桌上的杯子推到一邊,杯子里的水灑了一地。她也沒擦,就坐在椅子上盯著亂成一團的桌面 —— 剛疊好的衣服扔在沙發上,遙控器掉在地上,就像她現在亂糟糟的心。 五、對話藏心類(4 種):“話里有話”—— 用對話暗示心理人不會把所有心思都直說,往往 “說的是 A,想的是 B”。通過 “言不由衷、欲言又止” 的對話,讓心理藏在話里。 19. 言不由衷:說的和想的不一樣,口是心非明明開心卻說 “一般般”,明明難過卻說 “沒事”,這種 “口是心非” 最能體現真實心理。 片段:媽媽給小紅買了她想要很久的書包,小紅接過書包,嘴硬說:“其實我也不是很想要,就是之前的書包有點破了。” 可說話時,手指一直在摸書包上的圖案,眼睛里全是光。媽媽笑著說:“是是是,你不想要?!?/span> 20. 欲言又止:話說到一半停住,藏著沒說的心思心里有話但不敢說,話說到嘴邊又咽回去,用 “嗯、哦、那個” 這類語氣詞體現猶豫。 片段:小凱想跟同桌借筆記,猶豫了半天,終于開口:“那個…… 你的筆記能不能借我看看?我昨天……” 話沒說完,看到同桌皺了下眉,趕緊改口:“沒事沒事,我自己再想想辦法。” 其實他昨天發燒請假,落下了整節課的內容。 21. 重復啰嗦:反復說同一句話,體現緊張或在意緊張、著急或特別在意某件事時,會反復說同一句話,比如 “怎么辦”“別擔心”“真的嗎”。 片段:小芳在機場等朋友,飛機已經晚點一個小時了,她不停地給朋友發消息:“到哪了?”“是不是堵車了?”“別著急,慢慢來?!?發完又盯著出口,嘴里念叨著:“怎么還沒來呢?不會出什么事吧?” 22. 反問掩飾:用反問掩蓋真實想法,不敢直說想表達需求卻不好意思,用反問來掩飾,比如 “你不覺得…… 嗎?”“難道你不想…… 嗎?” 片段:小琳想讓男朋友陪自己看電影,又怕他覺得麻煩,就說:“今天新上映的那部電影,聽說挺好看的,你不覺得無聊吧?” 男朋友說 “不無聊啊”,她趕緊接話:“那要是沒事的話,要不要一起去看?” 六、細節暗示類(5 種):“小細節藏大情緒”—— 用細微之處寫心理最打動人的心理描寫,往往藏在 “小細節” 里 —— 比如摸舊照片想到親人,吃熟悉的菜想起往事,這些細節比直白的抒情更有力量。 23. 物品關聯:通過 “舊物件” 觸發回憶和情緒一件舊物品(舊照片、舊玩具、舊衣服)能勾出心里的往事,用物品帶心理,自然不刻意。 片段:整理抽屜時,小夏翻出了奶奶織的手套,手套已經洗得發白,指尖還有個補丁。她把手套戴在手上,大小剛好,突然想起奶奶坐在燈下織手套的樣子,眼睛一下就紅了 —— 奶奶已經走了快一年了。 24. 味覺嗅覺:用 “熟悉的味道” 勾起心理感受味道是記憶的鑰匙 —— 媽媽做的菜香、爺爺的煙味、小時候的糖果味,聞到味道就想起對應的人和事。 片段:放學路過小區門口的包子鋪,聞到韭菜餡的香味,小遠停下了腳步。這味道和奶奶做的包子一模一樣,他想起每次放學回家,奶奶都會把剛蒸好的包子遞給他,燙得他左右手來回換?,F在奶奶在老家,他已經半年沒吃到了。 25. 生理反應:寫 “不受控制的生理變化”,藏不住的情緒情緒激動時,會有生理反應 —— 心跳加速、手心出汗、嗓子發緊、肚子發慌,這些反應最真實。 片段:輪到小琪演講,走上臺的那一刻,她感覺心跳得快蹦出來了,嗓子發緊,連話都說不出來。她攥了攥手,手心全是汗,過了好幾秒,才慢慢開口,聲音還有點抖。 26. 時間感知:用 “對時間的感受” 寫心理開心時覺得時間過得快,難過時覺得時間過得慢,緊張時覺得 “度秒如年”,放松時覺得 “一晃而過”。 片段:等公交的時候,小楊看了看表,才過了五分鐘,卻覺得像過了半小時。風一吹,他裹了裹衣服,又盯著公交來的方向 —— 要是再等不到,上班就要遲到了,這個月的全勤獎就沒了。 27. 注意力轉移:用 “故意轉移注意力” 寫內心的不安心里有事放不下,卻故意做別的事轉移注意力,結果越轉移越在意。 片段:小美等高考成績,心里慌得不行,故意打開電視看綜藝,可眼睛根本沒盯著屏幕,手里的遙控器按來按去,換了十幾個臺都沒停。媽媽喊她吃飯,她答應著,卻還是坐在沙發上,滿腦子都是 “成績什么時候出來”。 七、動態變化類(4 種):“情緒不是一成不變的”—— 寫心理的變化過程人的情緒不會一直停在一個點上 —— 從緊張到放松,從生氣到原諒,從難過到開心。寫心理的 “變化曲線”,人物更鮮活。 28. 情緒轉折:從一種情緒轉到另一種情緒,有 “轉折點”用一個 “小事” 當轉折點,讓情緒突然變化 —— 比如從難過到開心,從生氣到愧疚。 片段:小浩因為考試沒考好,坐在房間里生氣,把課本扔在地上。這時,妹妹端著一杯牛奶進來,小聲說:“哥哥,別生氣了,我把我的小紅花給你?!?看著妹妹遞過來的小紅花,小浩的氣一下消了,反而覺得有點愧疚,趕緊把課本撿起來。 29. 情緒疊加:多種情緒混在一起,又哭又笑又氣現實中情緒往往是 “混合的”—— 開心又難過,生氣又心疼,緊張又期待。寫這種 “矛盾感”,更真實。 片段:爸爸出差回來,給小宇帶了他想要的籃球,小宇開心得跳起來,可看到爸爸臉上的胡茬和疲憊的眼神,又有點難過。他抱著籃球,說:“爸爸,你下次別買禮物了,早點回來就行。” 說著,眼睛有點紅,卻還笑著摸籃球。 30. 情緒升級:情緒慢慢變強烈,從 “有點” 到 “很”從 “有點緊張” 到 “非常緊張”,從 “有點難過” 到 “特別難過”,寫情緒的 “升級過程”,更有感染力。 片段:小蕓第一次上臺表演,剛開始有點緊張,手心有點出汗??僧敓艄庹赵谒砩希吹脚_下那么多人盯著自己,緊張感一下升級了,腿開始抖,連臺詞都忘了一半,站在臺上,腦子一片空白。 31. 情緒平復:從激動到平靜,有 “緩解的過程”激動(生氣、難過、開心)之后,慢慢平復下來,用 “深呼吸、喝水、發呆” 等動作體現。 片段:和老公吵完架,小蘭氣得坐在沙發上哭,哭了十幾分鐘,她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又深呼吸了幾下??粗巴獾臉洌X得沒那么氣了 —— 其實老公也是為了這個家好,只是說話方式太沖了。 八、特殊場景類(5 種):“特殊場景有特殊心理”—— 針對性寫特定情境不同場景下,心理不一樣:說謊時的心虛、獨處時的孤獨、等待時的焦慮、感動時的溫暖、恐懼時的害怕。針對場景寫心理,更貼合實際。 32. 說謊場景:寫 “說謊時的小動作”,藏不住的心虛說謊時會有 “破綻”—— 摸鼻子、眨眼睛、說話結巴、不敢看對方,把這些破綻寫出來。 片段:小濤偷偷玩了電腦,媽媽問他時,他眨了眨眼睛,摸了摸鼻子,結巴著說:“我…… 我沒玩,一直在寫作業?!?說完趕緊低下頭,不敢看媽媽的眼睛,生怕被發現。 33. 獨處場景:寫 “獨處時的真實想法”,不用偽裝獨處時,人會卸下偽裝,心里的想法更真實 —— 孤獨、迷茫、放松、想念,怎么想就怎么寫。 片段:周末一個人在家,小敏躺在沙發上,看著天花板發呆。平時在公司要裝堅強,在朋友面前要裝開心,只有現在,她才敢承認自己有點孤獨 —— 要是爸媽在身邊就好了,不用自己做飯,不用自己扛所有事。 34. 等待場景:寫 “等待時的焦慮”,坐立不安等待時的心理是 “反復糾結”—— 想快點又怕出事,想放棄又不甘心,用 “看時間、來回走、胡思亂想” 體現。 片段:小周在醫院等老婆生孩子,坐在走廊的椅子上,不到十分鐘就看一次表。聽到產房里的聲音,他趕緊站起來,走到門口又不敢進去,來回走了幾圈,嘴里念叨著:“千萬別出事,一定要平平安安?!?/span> 35. 感動場景:寫 “感動時的溫暖”,不用 “大哭”感動不是只有 “流淚”,更多是 “心里一暖”—— 鼻子發酸、嘴角上揚、想抱抱對方,這種細微的感受更打動人。 片段:下雪天,小莉沒帶傘,站在公交站凍得發抖。這時,鄰居張阿姨開車路過,搖下車窗說:“上來吧,我送你回家?!?坐在溫暖的車里,看著張阿姨專注開車的側臉,小莉心里一暖,鼻子有點酸,覺得這個冬天沒那么冷了。 36. 恐懼場景:寫 “恐懼時的害怕”,用 “本能反應” 體現恐懼時的心理是 “害怕 + 想逃”—— 心跳加速、手心發冷、腿軟、不敢動,寫這些本能反應,比 “我很害怕” 更真實。 片段:晚上走在沒人的小巷里,小峰聽到身后有腳步聲,越走越近。他的心跳一下快起來,手心發冷,腿有點軟,想跑又不敢回頭,只能加快腳步,連呼吸都不敢大聲,心里默念:“別過來,別過來?!?/span> 九、心理描寫3大注意事項:避開新人最容易踩的坑很多新人寫不好心理描寫,不是不會方法,而是犯了 “低級錯”,白白浪費筆墨。 1. 避 “千人一心” 坑:心理要符合人物的 “身份和性格”新人最容易犯的錯是 “所有人物心理都一樣”—— 小孩說大人話,老人像年輕人一樣糾結,農民想著CEO的煩惱。心理描寫必須 “貼人設”:小孩的心理是 “簡單的喜怒哀樂”,老人的心理是 “沉穩的牽掛”,職場新人的心理是 “緊張又期待”。
2. 避 “心理和行為脫節” 坑:心理要和動作、神態 “匹配”寫了 “他很緊張”,卻沒寫緊張的動作;寫了 “她很開心”,卻寫她 “皺著眉”—— 這種 “脫節” 會讓讀者出戲。心理和外在表現必須 “一致”:緊張就有 “搓手、抖腿”,開心就有 “笑、蹦跶”,難過就有 “掉淚、低頭”。
3. 避 “無意義堆砌” 坑:心理描寫要 “為情節服務”新人愛寫 “無關的心理”—— 比如主角在趕火車,卻寫他 “想起小時候的玩具”;主角在面試,卻寫他 “糾結中午吃什么”。心理描寫不能亂加,必須 “推動情節” 或 “塑造人物”:趕火車時的心理要和 “趕時間” 有關,面試時的心理要和 “擔心考不好” 有關。
十、結語:寫好心理描寫,關鍵是 “多觀察、少套路”心理描寫的核心不是 “方法多全”,而是 “夠真實”。怎么做到真實?就兩步:先觀察,再下筆。 平時出門,多看看身邊的人:地鐵里緊張趕車的人,他們的手在干什么?臉上是什么表情?超市里和孩子吵架的媽媽,她的語氣里藏著什么情緒?回家后,把這些 “觀察到的細節” 記下來,換成小說里的人物,就是最生動的心理描寫。 別依賴 “心如刀割”“忐忑不安” 這些成語,也別直愣愣地寫 “他很緊張”“她很傷心”—— 把自己當成小說里的人物,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是我,我會摸哪里?會說什么話?會看什么地方?” 跟著本能寫,比套任何方法都管用。 新人寫心理描寫,最怕的不是 “寫得差”,而是 “不敢寫細節”。哪怕只寫一個 “手在抖”“臉紅了”,都比空泛的抒情強。那些看不見的情緒,其實都藏在看得見的細節里。 【寫作技法精講40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