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樸多用則破氣、少用則通陽,這一觀點源自清代溫病大師葉天士,其理論根源可追溯至東漢《傷寒雜病論》。以下是具體解釋: 1. 多用則破氣 破氣的含義:中醫理論中,“氣”是構成宇宙的基本物質,具有彌漫運動的無形狀態和凝聚有形狀態。破氣是指用較峻烈的理氣藥來散氣結、開郁滯。例如《金匱要略》中的厚樸三物湯,針對“痛而閉”的急癥,以厚樸八兩(約240克)破氣除閉,通過強大力量疏散氣機郁結。 多用厚樸的作用機制:厚樸性溫、味辛,具有較強的行氣之力。大量使用時,其峻烈之性可強力推動氣機,打破氣機的郁滯狀態,但同時也可能過度消耗正氣,導致氣虛。因此,多用厚樸需謹慎,適用于病情較重、氣滯明顯的病癥。 2. 少用則通陽 通陽的含義:陽指太陽的熱能,人體需借助陽氣維持生命活動。通陽是指通過外力幫助陽氣在人體內正常運行,修復因病因導致的陽氣流通不暢。例如《傷寒論》中小承氣湯中厚樸二兩(約60克),通過行氣燥濕間接實現通陽效果。 少用厚樸的作用機制:少量厚樸可溫和地行氣燥濕,改善氣滯濕阻導致的陽氣流通障礙。氣行則濕化,濕去則陽通,從而達到通陽的目的。這種作用較為緩和,適合病情較輕或體質較弱者。 總結厚樸的用量直接影響其功效方向:多用側重破氣,適用于急癥、實證;少用側重通陽,適用于調理氣機郁滯或陽氣不暢的病癥。臨床應用時需根據患者體質、病情嚴重程度精準把握用量,體現中醫“中病即止”的用藥原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