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治療靜脈曲張以辨證論治為核心,多采用內治與外治相結合的方法,現(xiàn)代醫(yī)學則更側重針對病變本身的干預,二者可互補。
一、中醫(yī)治療思路
中醫(yī)將靜脈曲張歸為“筋瘤”“脈痹”范疇,認為其核心病機是氣虛血瘀、脈絡阻滯,治療以“益氣活血、通絡散結”為基本原則。
1. 內治法(中藥口服):根據(jù)不同證型用藥。 - 氣虛血瘀證:常見下肢墜脹、乏力、青筋顯露,常用補陽還五湯(黃芪、當歸、地龍等)加減,以益氣活血、化瘀通絡。補陽還五湯原方(出自《醫(yī)林改錯》)
- 組成與劑量:黃芪60g(生)、當歸尾6g、赤芍5g、地龍3g(去土)、川芎3g、紅花3g、桃仁3g。 - 核心功效:補氣,活血,通絡。主治氣虛血瘀之中風,癥見半身不遂、口眼?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小便頻數(shù)或遺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脈緩無力。
加減思路與常用劑量參考
加減需根據(jù)患者氣虛、血瘀偏重及兼夾證(如痰濁、寒凝、陰虛等)調整,以下為常見方向:
1. 氣虛重者:黃芪可增至80-120g,加黨參15-20g、白術10-15g增強補氣之力。 2. 血瘀明顯:當歸尾增至10g,加丹參15-20g、雞血藤15-30g、三七粉3-5g(沖服)加強活血。 3. 兼痰濁:加半夏10g、陳皮6g、茯苓15g化痰理氣。 4. 肢體麻木:加桂枝6-10g溫經(jīng)通絡,或加桑枝15-20g、絲瓜絡10g通絡止痛。 5. 言語不利:加石菖蒲10g、遠志6g開竅化痰。
方解
- 君藥(黃芪):量大重用,甘溫補氣,氣旺則血行,為活血通絡奠定基礎。 - 臣藥(當歸尾):活血通絡而不傷血,與黃芪配伍,氣行則血暢。 - 佐藥(赤芍、川芎、紅花、桃仁、地龍):赤芍、川芎、紅花、桃仁活血化瘀;地龍通經(jīng)活絡,引藥直達病所。 - 配伍特點:以補氣為主,活血為輔,氣足則血行,活血而不傷正,共奏氣虛得補、血瘀得通、經(jīng)絡得暢之效。
用法
- 煎服法:每日1劑,水煎兩次,取藥汁混合(約400-600ml),分早晚兩次溫服。 - 注意事項: 1. 非氣虛血瘀證(如陰虛陽亢、風痰阻絡型中風)禁用。 2. 孕婦、月經(jīng)量過多者慎用。 3. 需在中醫(yī)師辨證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調整劑量或長期服用。 - 濕熱下注證:若伴下肢紅腫、疼痛、沉重,常用四妙散(黃柏、蒼術、薏苡仁等)加減,以清熱利濕、活血通絡。四妙散原方(出自《成方便讀》)
- 組成與劑量:黃柏12g(炒)、蒼術12g(炒)、薏苡仁18g、牛膝12g。 - 核心功效:清熱燥濕,舒筋活絡。主治濕熱下注證,癥見足膝紅腫疼痛、下肢痿軟無力、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常用于痛風、關節(jié)炎、下肢靜脈曲張等屬濕熱下注者。
加減思路與常用劑量參考
加減需根據(jù)濕熱偏重、病位差異及兼夾證(如血瘀、氣虛、寒濕等)調整,常見方向如下:
1. 濕熱重者:黃柏增至15g,加龍膽草6-10g、梔子10g增強清熱利濕之力。 2. 濕邪偏重:蒼術增至15g,加茯苓15g、澤瀉12g、滑石15g(包煎)加強祛濕。 3. 關節(jié)疼痛劇烈:加秦艽10g、威靈仙12g、防己10g祛風除濕、通絡止痛;若有痛風結石,加金錢草30g、海金沙15g(包煎)排石通淋。 4. 兼血瘀者:加丹參15g、紅花6g、川芎10g活血化瘀。 5. 下肢痿軟明顯:加杜仲12g、桑寄生15g、續(xù)斷12g補肝腎、強筋骨。 6. 若去牛膝,加金銀花、連翹:可治濕熱瘡毒、下肢丹毒。
方解
- 君藥(黃柏):苦寒清熱燥濕,尤善清下焦?jié)駸幔槍Σ∥慌c核心病機。 - 臣藥(蒼術):苦溫燥濕健脾,助黃柏清熱燥濕,“治濕先治脾”,杜絕濕邪來源。 - 佐藥(薏苡仁):甘淡微寒,健脾滲濕、清熱除痹,能導濕熱從小便排出,兼能舒筋。 - 使藥(牛膝):苦酸平,既補肝腎、強筋骨,又能引藥下行至下肢,直達病所。 - 配伍特點:清熱與燥濕并用,健脾與滲濕結合,兼顧“治濕”與“導濕”,且以牛膝引藥靶向下焦,藥力集中。
用法
- 煎服法:每日1劑,水煎兩次,取藥汁混合(約400-600ml),分早晚兩次溫服。 - 注意事項: 1. 非濕熱下注證(如寒濕痹痛、陰虛火旺者)禁用,以免苦寒傷陽、耗傷陰液。 2. 孕婦、脾胃虛寒者慎用。 3. 需在中醫(yī)師辨證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長期服用,濕熱清除后應及時調整方劑。 2. 外治法:- 中藥熏洗:用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中藥(如艾葉、紅花、透骨草等)煎湯熏洗下肢,可緩解局部不適。- 針灸/艾灸:選取足三里、三陰交、血海等穴位,通過刺激經(jīng)絡氣血運行,改善局部循環(huán)。- 彈力襪輔助:中醫(yī)也常建議配合穿戴醫(yī)用彈力襪,幫助減輕靜脈壓力,輔助改善癥狀(與現(xiàn)代醫(yī)學建議一致)。
二、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參考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靜脈曲張主要因靜脈瓣膜功能不全、靜脈壓力增高所致,治療方式更直接針對病理改變,包括:
- 保守治療:穿戴醫(yī)用彈力襪、避免久站久坐、抬高下肢等,適用于輕度患者。- 微創(chuàng)治療:如激光閉合術、射頻消融術、硬化劑注射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 手術治療:如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剝脫術,適用于中重度、癥狀明顯的患者。
注意事項
- 中醫(yī)治療更適用于輕度靜脈曲張或作為術后、微創(chuàng)治療后的輔助調理,以改善癥狀、延緩進展為主,難以逆轉已形成的靜脈瓣膜損傷。 - 若出現(xiàn)下肢皮膚破潰、感染、血栓形成等并發(fā)癥,需及時結合現(xiàn)代醫(yī)學規(guī)范處理,避免延誤病情。 - 治療需在專業(yè)醫(yī)師指導下進行,不可自行用藥或依賴偏方。 |
|
來自: 鶴年養(yǎng)生 > 《虛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