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的陽光灑滿大地時,我給自己規劃了一場特殊的旅程——前往首都北京,在歷史的印記與時代的脈搏中,尋找作為幼師的教育初心。這場旅程里,有凌晨的寒風,有斷壁殘垣的沉默,也有銀幕上的血淚,最終都化作了心中對“愛國”二字更鮮活的理解。 凌晨的等待:那抹紅是信仰的顏色 決定去看天安門升旗儀式時,我特意查了日出時間,卻還是在出發前一晚輾轉難眠。凌晨兩點,城市還在酣睡,我已裹緊外套走出酒店。街道上已有零星行人,大家目的地一致,腳步里帶著莫名的鄭重。走到天安門廣場附近,排隊的人群早已像長龍般蜿蜒,沒有喧囂,只有低聲的交談和偶爾的腳步聲,連空氣都透著一種肅穆。 等待的時間格外漫長,寒風吹得人縮起脖子,可身邊人的眼神里沒有抱怨,只有期待。天漸漸泛起魚肚白,遠處傳來整齊的腳步聲,由遠及近,清晰得像敲在心上。當國旗護衛隊的戰士們邁著正步走過長安街,筆挺的身姿、堅毅的眼神,在晨曦中像一道不可撼動的光。 國歌響起的瞬間,我下意識地挺直了背脊。看著五星紅旗順著旗桿緩緩上升,在晨風中舒展、飄揚,那一刻,凌晨的疲憊突然煙消云散。身邊有人舉起手機錄像,有人默默流淚,我望著那抹紅與藍天相映,突然懂了“家國”二字的分量。孩子們每天在幼兒園唱國歌時,或許還不懂其中深意,但這面國旗背后,是無數人的守護與奉獻。作為幼師,我要做的,就是讓他們從小就知道,這抹紅是信仰的顏色,是我們共同的驕傲。 ![]() 圓明園的殘垣: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午后的陽光有些刺眼,走進圓明園時,熱鬧的游客聲都仿佛被過濾了一層。曾經的“萬園之園”,如今只剩斷壁殘垣:漢白玉的石柱斷裂在草叢中,精美的雕花被炮火熏得發黑,大水法的遺址像一道凝固的傷口,無聲地訴說著1860年的那場劫難。 導游指著一處殘存的石基說:“這里原本是西洋樓的噴泉,當年八國聯軍一把火燒了三天三夜,能搶走的珍寶被洗劫一空,帶不走的就砸毀、焚燒。”我蹲下身,摸著石柱上凹凸的紋路,指尖觸到的不僅是石頭的冰涼,還有歷史的沉重。身邊有父母帶著孩子,指著遺址輕聲講述過去的故事,孩子仰著小臉,眼里滿是困惑與憤怒。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愛國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對歷史的銘記。就像幼兒園里,我們教孩子愛護玩具、珍惜食物,本質上都是在傳遞“守護”的意義。守護現在的美好,先要知道它曾經歷過怎樣的風雨。離開圓明園時,夕陽把遺址的影子拉得很長,我在心里默默想:下次帶孩子們讀歷史繪本時,我要把這里的故事講給他們聽,不是為了種下仇恨,而是為了讓他們懂得,強大與團結,才是守護家園的底氣。 ![]() 銀幕上的血淚:平凡人的勇氣最動人 從北京回來后,我特意去看了《南京照相館》。影片里,1937年的南京城被戰火吞噬,吉祥照相館里的普通人——膽小的郵差、愛美的女演員、樸實的老板夫婦,在日軍的鐵蹄下,為了守護記錄暴行的底片,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正義的重量。 當看到暗房里顯影的照片上,無辜百姓倒在血泊中,當聽到日軍的獰笑與同胞的哭喊,我攥緊了拳頭,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掉。最讓我震撼的是照相館老板那句“洗了就是漢奸”,平凡人的堅守,比任何豪言壯語都更有力量。他們不是英雄,卻在絕境中選擇了良知,用生命護住了真相。 走出影院,傍晚的風很溫柔,街上的人們笑著、鬧著,孩子們在廣場上追逐嬉戲。這和平的畫面,與銀幕上的煉獄形成強烈對比。我突然想起在天安門廣場看到的升旗儀式,想起圓明園的殘垣——從過去到現在,從血淚到安寧,一代代人用勇氣與犧牲換來了今天的幸福。 作為幼師,我們或許無法教孩子讀懂復雜的歷史,但可以在他們心里種下一顆種子:愛祖國,就是愛清晨的陽光,愛身邊的伙伴,愛幼兒園的滑梯,愛父母的懷抱。因為這些平凡的美好,都曾被無數人用生命守護過。 這個暑假,從北京的晨光到南京的銀幕,從歷史的傷痕到當下的安寧,我走過的每一步,都讓“愛國”二字變得更具體、更溫暖。回到幼兒園時,我看著孩子們純真的笑臉,知道自己肩上的責任:要把這份感動藏進故事里,融進歌聲里,讓他們在擁抱世界的同時,永遠記得自己腳下的土地,記得那些為我們守護光明的人。 ![]() 作者:楊藝敏,白揚友誼幼兒園教師,喜歡旅游和唱歌。教育格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孩子的世界更可愛,我愿沉浸在孩子的內心世界彈撥和諧動人的樂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