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就整體性質而言,《山海經》是一部山川地理博物志和四海方國民俗志的合集,其價值首先體現在了解上古歷史、地理、文化的史料價值?!渡浇洝吩敿氂涗浟藬蛋僮?、數百條河流以及蘊藏其中的數百種動物、植物、礦物的名字、屬性和效用,對于研究上古地理、環境、生態、早期本草醫學乃至名物訓詁都具有彌足珍貴的史料價值。《海經》不僅記錄了數十個方國的國名、方位、世系、習俗,還廣泛涉及天文、地理、宗教、神話、博物等內容,全面反映了商周之際先民的世界觀,保存了豐富的上古文化記憶,對于重建上古歷史、地理更具有無可替代的史料價值。實際上,由于《山海經》一直被視為志怪之書,所以人們對其史料價值的認識和研究還遠遠不足。 強調《山海經》的史料價值,并不意味著低估該書的文學和民俗學價值?!渡胶=洝返倪@些價值首先在于它記載了豐富的上古神話故事,是保存中華早期神話最豐富、最系統的傳世典籍,足以讓我們在數千載之后一窺華夏原始神話的原貌。 《山海經》并非為敘事或抒情而作的文學著作,而是為記載山川、博物、方國地理而作的志書。志書貴在條理清楚、簡明扼要,因此《山海經》記載的神話都極為簡單,大都僅具情節梗概,與希臘、印度的神話史詩或后世志怪、神魔小說那種細致的形象刻畫、恢宏的場景描寫、跌宕起伏的情節鋪展相比,顯得相形見絀。這是因為《山海經》的目的本不在表現,而在記事?,F代文學史往往將《山海經》視為小說或敘事文學的源頭。其實,敘事內容在《山海經》中所占比重甚小,至于《山海經》的主體內容,毋寧說更像一部不厭其煩地羅列事項、數據的“流水賬”。但恰恰是這種缺乏文學性的記事文字,真實地保存了神話的原始面目。 (摘編自劉宗迪《〈山海經〉與華夏神話的淵藪》) 材料二: 當《山海經》的神話敘事遇上蘇繡的絲光和苗銀的錘紋之時,一種全新的美學范式正在生成:它既承襲了神話“觀物取象”的詩性思維,又借助工匠之手將虛無縹緲的傳說轉變為可觸摸感受的物質形態。在這一轉化過程中,傳承與創新的張力悄然顯現——傳統紋樣在數字技術的介入下煥發新顏,古老傳說借公共美育滲透當代生活,神話的“神性”不再囿于典籍,而成為連接歷史記憶與現代審美的橋梁。 《山海經》作為中國古代神話的集大成者,其敘事內核根植于原始先民的集體創作與原始思維,呈現出對超自然力量的直觀想象和敬畏;其神靈形象多呈現出人獸雜糅的“怪誕美”,以人與鳥、蛇、獸等元素的奇妙組合打破現實邏輯的束縛,構建出神秘詭譎的視覺意象,形成獨特的審美張力。如《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的“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的弇茲,將人類面容、禽鳥軀體與爬行動物的肢體特征創造性拼貼,融合了自然崇拜與氏族圖騰,體現了上古先民對海洋、方位及超自然力量的想象?!渡胶=洝芬缘乩砜臻g為框架,通過山川河岳的方位描述構建神話世界,體現出混沌與秩序的交織。這種“秩序中的混沌”恰是原始思維的詩意表達,呈現出一種粗糲而神秘的審美形態。 《山海經》神話敘事與非遺手工藝的互動關系,本質上是文化符號從抽象到具象、從文本到實體的轉化過程。這種轉化并非簡單的形式遷移,而是通過工藝語言對神話內涵的重新編碼,轉化過程遵循“雙重編碼”原則:一方面保留神話敘事的核心符號,另一方面結合手工藝產品的材質特性進行再創造。 非遺手工藝對《山海經》神話的美育重構,核心在于通過傳承與創新的雙向互動,將神話敘事的文化基因植入現代生活語境。這一過程既是對傳統技藝的活化延續,也是對神話美學的當代詮釋。非遺手工藝的傳承本質是文化記憶的“活化”。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中提出,“傳統并非僵化的遺產,而是需要通過理解與解釋不斷更新的對話”。以“精衛填?!睘槔綎|濰坊風箏藝人將這一神話轉化為立體風箏造型,通過竹篾骨架與絲綢蒙面的傳統工藝,再現精衛“銜木填海”的堅韌意象。藝人們在風箏兩翼繪制精衛鳥首銜樹枝的圖案,尾部設計成波浪形竹骨,當風箏升空時,尾部綢帶隨風擺動,仿佛精衛鳥正穿越云海搏擊風浪,使靜態的神話形象獲得“翱翔于天地之間”的動態生命力,讓“持之以恒”的精神象征通過風箏的飛行姿態得以具象化表達。風箏的飛行特性賦予神話動態敘事,使“填海”從文本隱喻升華為視覺化的精神象征。 非遺手工藝的美育重構,最終指向文化認同的強化與人文精神的復興。正如費孝通所言,“文化自覺”要求我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在這一過程中,神話敘事從歷史文本躍升為當代美育的活性資源,非遺技藝則從技術傳統轉型為文化創新的動力引擎。二者的融合不僅為傳統工藝注入敘事靈魂,更為中國文化的價值表達提供了詩意路徑。 (摘編自朱志平《〈山海經〉神話敘事的美育重構》)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人們對《山海經》史料價值的認識和研究遠遠不足,書中記錄的山川和博物及方國地理等關鍵史料長期被忽視,導致它一直以來僅被視為志怪之書。 B.與希臘神話史詩相比,《山海經》的神話記載大都僅具情節梗概,缺乏細致刻畫,這源于其作為志書“記事而非表現”的本質。 C.非遺手工藝在轉化《山海經》神話時,通過數字技術的介入完全取代傳統紋樣,使古老傳說以現代審美形態滲透當代生活。 D.材料一強調《山海經》的史料價值,材料二則認為其神話敘事的現代轉化比史料價值更重要,二者評價重心存在明顯差異。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對《山海經》語言特色與敘事手法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山海經》中“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以短句白描,僅用“豹尾”“虎齒”等核心特征勾勒形象,體現語言“簡明扼要”的特點。 B.《山海經》中“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通過具體物象(狐、九尾)的羅列完成場景建構,符合“實錄性”敘事手法的特征。 C.《山海經》中“善嘯”“其狀如?!钡让枋鲞\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語言生動華麗,增強了文學感染力。 D.《山海經》“簡明扼要”的語言與“流水賬”式的敘事特征相呼應,共同體現了其作為志書“記事而非表現”的本質特性。 3.根據材料二對“雙重編碼”原則的定義,下列現象不符合該原則的一項是( ) A.某漆器工坊用傳統螺鈿工藝制作《山海經》“西王母”紋案,保留其“戴勝、虎齒、豹尾”的核心特征,同時在螺鈿鑲嵌中融入漸變色彩工藝。 B.某刺繡團隊以《山海經》“畢方鳥”為原型,保留其“單足、赤文”的形象符號,采用現代數碼刺繡機實現更精細的羽毛紋理。 C.某陶藝工作室創作《山海經》“燭龍”造型,使用傳統拉坯技法成型,但為迎合市場將燭龍的“人面蛇身”改為“人形持燭”。 D.某銀飾品牌設計《山海經》“肥遺蛇”主題飾品,保留其“雙頭、蛇身”的核心符號,結合現代銀雕鏤空工藝提升立體感。 4.林庚在《說“木葉”》中指出“(詩人)在前人的創造中學習,又在自己的學習中創造”。請結合材料二“精衛填?!憋L箏案例,分析非遺工藝者如何踐行這一理念。 5.某博物館擬舉辦“《山海經》神話×非遺工藝”主題展,展示蘇繡、苗銀、風箏等非遺工藝作品。請結合材料,為該展覽擬寫一條對仗式的宣傳標語(不超過20字),要求突出“神話”與“工藝”的關聯,體現“傳承與創新”的主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文本一: 命運慢跑團 蔡崇達 兩年多沒回家鄉,倒也說不出什么特別的原因。就是此前父親去世了,回到家鄉,按照繁文縟節終于把葬禮辦完,突然覺得深深的說不出的累和厭倦。 父親中風多年,如此艱難地熬了這么多時日,他真的盡力了。那個葬禮上,我表現得很成熟,每個流程、每個細節我都控制得很好,好到按照習俗該號哭的時候倒突然哭不出來了。 熬到第三天,吃飯的時候,我和母親假裝隨口一說“報社在催我回去了”。 母親看著我,直直看著我,看了許久。 她似乎想了很多東西,但她只說:“那就回去吧?!?/span> 要離開的時候,母親就坐在門口。那時候正是下午,陽光像雪花一般打在她身上,襯得母親身后的房子像個黑乎乎的洞。 回到北京后,我主動申請夜班熱線由我來(負責),假期乃至春節的熱線我都來值班。我利用這些故事,讓它們一個個喧鬧地占據我的生活,我因此被擠壓到完全沒有機會去琢磨心里到底發生了什么,或者已經發生了什么。 到第三年臨近春節,母親判定我是有問題了,她說:“有問題,就回來一趟吧。” 那一天我是在深夜乘飛機到達家鄉的。 然而,我果然還是睡不下。 我突然想起,此前好像朋友圈里誰發過的,東石鎮那一年新建了條海堤跑道。我想,我得去看看。趁著現在天還沒全亮。 海堤跑道就在那兒——我往海的方向走,看到路上陸陸續續有穿著運動服、運動鞋的人,騎著摩托車也往海的方向駛去。他們大都是中年人,大都大腹便便的,明明看上去睡眼惺忪,但莫名精神抖擻。某一刻,我覺得我和他們成了一條河流,我們要一起歡欣雀躍地匯入海洋。太陽正在升起來,往地上這么一照,我才發現許多人頭上亮著光,再一細看,跑步的許多人頭都禿了。 黑昌看見我激動地說:“對哦,我和你說過嗎?你父親生病前也是我們慢跑團的。” 父親?我愣了一下。在我對父親的所有記憶里,完全沒有他出來晨跑的信息。 我有些難過,自言自語著:“我竟然不知道?!?/span> “你當然不知道啊?!焙诓牭搅耍叭松倌陼r候總睡得沉。你父親生病前,我經常五點到你家樓下,和你父親會合后,我們再一起邊聊天邊跑。雖然你和我不熟,但我對你可熟了,對你可親了?!?/span> 黑昌轉過頭來直直看著我:“你父親很容易喘,但他還喜歡邊跑邊說話。他說加油站的生意快養不活家里了,他想偷偷去隔壁村兼職當環衛工人,就是一早一晚兩次打掃,他說不能讓你知道,你自尊心強。他說兒子以后是拿筆坐辦公室的,得保護你心里的傲氣。他說他覺得對不起家人,四十歲了才發現自己這么沒本事……” 我眼眶紅了,不想讓黑昌看到,于是說:“要不我們跑起來。” 邊跑黑昌邊繼續回憶:“后來你父親生病了,我每天早上會繞過去看看他再出發,他每天總要拉著我說他的難受。他說覺得自己要拖累你了,而且越來越拖累;他說,哪有父親拖累兒子而不是照顧兒子的;他說自己曾想過偷偷死掉,不能拖累你,但又舍不得看不到你。他說他不知道怎么處理自己才對你最好……” 我難過到無法控制,停了下來,低著頭,不斷用手臂擦去涌出來的眼淚。 黑昌這才意識到,他說的這些話讓我難過了。他故意把頭撇一邊去,抬高聲調:“哎呀怎么這么年輕跑一點點就喘了?再苦再累都要跑起來。我們的口號是:命運就是我們跑出來的路?!?/span> 母親見我從外面進來,有些吃驚。我說:“去跑步了。我看到黑昌了,他真是個……”我想了一會兒,“很有激情的人。” “黑昌啊?!蹦赣H一提到他就不自覺地笑了。“他父親人可真好啊,可惜走得早。你父親偏癱后不老愛坐在門檻上嘛,老書記有段時間經常來看望你父親,也陪著坐在門檻上,每次來總會拿點兒他覺得好吃的小東西,什么麥芽糖啊、橘封條啊、風吹餅啊。他們還會一起回憶,回憶小時候一起去偷地瓜、抓螃蟹。我們不是不讓你父親抽煙嘛,老書記總會偷偷打量著我在不在,然后偷偷掏出煙,點燃了,再塞給你父親。每次我經過,他又趕緊拿過來,放在自己嘴邊,假裝是他在抽煙。這倆老小孩?!?/span> “老書記去世后,有段時間黑昌來了。他也坐在門檻石上。我每次問他什么事情,他都說沒事。我故意逗他,說沒事干嘛來我家門口坐著,他眉毛一挑,說:'你家門口好,正對著石板路,我在這里看路過的美女安全,我老婆問起,我可以說,我在陪你家老蔡??茨瞧拍锔艺f我什么?!砬楹涂跉夂芸鋸垼劭艏t得很。” “他想念他父親了,還不想讓人看出來,害羞什么?” 母親說著說著,自己倒悲傷起來了。 下午,黑昌突然來我家了。 他隨手拎著兩只花蟹。母親推辭著不要,他說:“小嬸子收下,你兒子不是最喜歡吃這種螃蟹嘛,這不現在又恰好時節。” 我下樓來,恰好聽到,有些吃驚:“你怎么知道?” “我怎么知道?你父親和我說的啊。他以前小氣,只買一只,而且還特別小,我老說他:'是去貼肚臍眼嗎?’他當時還沒生病,掄起手就要扇我,我可打不過他,邊跑邊說:'你手掌都比這所謂的螃蟹大?!瘹獾盟撓峦闲统胰??!焙诓f得眉飛色舞…… 那日晚上,我竟然睡著了。 睡夢中,我夢到和父親在海堤跑道上跑步。夢里父親是偏癱前的模樣。 父親問我:“北京好還是家鄉好?” 我夢里竟然說:“都不好?!?/span> “那哪里好?” 我說:“小時候好。” (節選自《草民》,有刪減) 文本二: 談創作《草民》原因 蔡崇達 “作家到底是干嘛的?”這個寫在《臺風來了沒》里的疑問,便是一直以來,我對自己的追問。也是我寫作《臺風來了沒》《轉學》,寫作《草民》這本新書甚至開啟所有寫作的原因?!松y以自我抵達、自我理解、自我表達的部分,便是作家工作的開始。……《草民》書里的這些篇目,便是這些年來我自認為的,我必須抵達的那些部分。幸好,人是時代中的人、社會中的人、文化中的人、人群中的人。身處于共同的時空,借由我們共同參與構成時代、社會、文化、人群。我知道的,這些年來,那么多人的內心發生的建設和摧毀、繁茂與枯萎、喧囂與死寂,或許并不比一場巨大的海嘯,或者一顆星球的崩塌小。我還知道,因為這些部分這么難以講述和表達,當下許多人就此揣著同樣的難受,如此脆弱且無力地孤獨著。我曾在類似的時刻,獲得文學的支援,我因此篤定,這是文學可以、而且必須起作用的時候了。 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我”在父親葬禮后感到“深深的說不出的累和厭倦”并急于離開家鄉,既源于長期照料病人的疲憊,也包含對繁文縟節的逃避。 B.母親在“我”提出離開時“直直看著我,看了許久”,這長久的凝視里蘊含著意外、不舍和對兒子深深的憂慮等復雜的情緒。 C.“我”回到北京后主動承擔夜班熱線工作,是想用他人的故事填滿自己的生活,刻意地回避因父親離世帶來的影響。 D.父親曾想兼職當環衛工人卻不愿意讓“我”知道,主要是出于保護“我”的自尊心和驕傲感,擔心“我”會覺得丟臉或有心理負擔。 7.下列對文本一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中將陽光比作“雪花”一般打在母親身上,這一比喻新穎獨特,描繪了午后陽光的質感,同時襯托出母親內心的落寞與空蕩。 B.海堤跑道上大多是“大腹便便”“頭都禿了”的中年跑者,展現了慢跑團成員的群像,也為下文引出父親曾參與其中埋下伏筆。 C.文中黑昌這個人物形象生動鮮活,主要得益于對他語言、動作等細節的正面刻畫,以及“我”和母親對他評價的側面烘托。 D.文章以“跑步”為線索,將“我”當下的跑步經歷、父親的往事、母親的回憶以及夢中的父子同跑巧妙串聯,內容集中,結構嚴謹。 8.文中多次寫到“門檻”,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其作用。 9.文本二提到“人生難以自我抵達、自我理解、自我表達的部分,便是作家工作的開始”“這是文學可以、而且必須起作用的時候”。請從“親情困惑”或“生存困境”中任選一個角度,談談文本一是如何體現作者這一認知的。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仁宗以青數有戰功,欲召見問以方略,會賊寇渭州。命圖形以進。元昊稱臣,徙真定路副都總管,歷侍衛步軍殿前都虞侯、眉州防御使,又遷馬軍副都指揮使。 青奮行伍,十余年而貴,是時面涅①猶存。帝常敕青傅藥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問門地,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爾,臣愿留以勸軍中,不敢奉詔?!币哉没姽澏仁怪又?,擢樞密副使。 皇祐②中,廣源州蠻儂智高反,嶺外騷動。青上表請行,翌日入對,自言:“臣起行伍,非戰伐無以報國。愿得蕃落騎數百,益以禁兵,羈賊首致闕下。”帝壯其言,遂除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南北路、統制廣南盜賊事,置酒垂拱殿以遣之。 復為樞密副使,遷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尹。還至京師,帝嘉其功,拜樞密使,賜第敦教坊,優進諸子官秩。初,青既行,帝每憂之曰:“青有威名,賊當畏其來。左右使令,非青親信者不可;雖飲食臥起,皆宜防竊發?!蹦笋Y使戒之。乃聞青已破賊,顧宰相曰:“速議賞,緩則不足以功矣?!?/span> (節選自《宋史·狄青傳》) [注]①面涅(niè):兵士臉上刺的字跡符號。②皇祐:宋仁宗趙禎的年號。 材料二: 狄青為樞密使,自恃有功,頗驕蹇,怙惜士卒,每得衣糧,皆曰:“此狄家爺爺所賜?!背⒒贾r文潞公當國建言以兩鎮節使出之青自陳無功而受鎮節無罪而出外藩。仁宗亦以為然,向潞公述此語,且言狄青忠臣。潞公曰:“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但得軍心,所以有陳橋之變?!鄙夏弧G嗒q未知,到中書自辨,潞公直視之,曰:“無他,朝廷疑爾?!鼻囿@怖,卻行數步。青在鎮,每月兩遣中使撫問,青聞中使來,輒驚疑終日,不半年,病作而卒。皆潞公之謀也。 (節選自《智囊》)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時文潞公當國A建言B以兩鎮節C使出之D青自陳E無功F而受鎮節G無罪H而出外藩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行伍,指軍隊,與《過秦論》“躡足行伍之間”中的“行伍”意思相同。 B.所以,表因果,與《諫逐客書》“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中的“所以”用法不同。 C.顧,看、視,與《鴻門宴》“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中的“顧”意思相同。 D.卻,后退,與《六國論》“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中的“卻”意思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西夏國王元昊對宋稱臣后,狄青的職務不斷變化,遷為真定路副都總管,歷任多個職位,后又遷為馬軍副都指揮使。 B.狄青先做了樞密副使,升為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尹?;氐骄┏牵实鄯Q贊狄青的功勞,授任他為樞密使,還贈給他一處住宅,優待他的幾個兒子。 C.狄青擔任樞密院樞密使的時候,袒護自己的士卒。以致士卒每一次得到了衣物糧食,都認為是狄青賞賜,這引起了朝廷上下的擔憂。 D.狄青有了謀反之意后,仁宗就對狄青有所懷疑,每個月都派遣使者去慰問看望他兩次。狄青變得驚嚇疑慮,不到半年時間就得病去世了。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仁宗以青數有戰功,欲召見問以方略,會賊寇渭州。 (2)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但得軍心,所以有陳橋之變。 14.材料二中認為狄青“自恃有功,頗驕蹇”,但依然深得仁宗信任,這從材料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請簡要概括。
三、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小題。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 王安石 一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二 桑條索漠楝花繁,風斂余香暗度垣。 黃鳥數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 [注]題中“湖陰先生”,本名楊德逢,是王安石晚年居金陵紫金山“半山園”時的鄰人兼友人。 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首詩前兩句實寫友人庭院內茅檐潔凈無苔痕、花木成畦,暗贊主人勤勉高潔。 B.第一首詩后兩句用“護”“繞”“排”“送”等動詞,使靜態景物產生動態美感。 C.第二首詩前兩句從視覺和嗅覺描繪了桑枝稀疏、楝花繁盛、風送香飄的田園景象。 D.第二首詩寫黃鳥的鳴叫聲驚擾了正在睡午覺的友人,可見此處也有嘈雜煩惱之音。 16.第二首詩的結尾句“尚疑身屬半山園”寄寓詩人豐富的情感,請結合兩首詩的內容簡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寫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史記·屈原列傳(節選)》中,司馬遷以“ , ”為例,論證了“父母,是人的根本”這一觀點。 (2)《說“木葉”》一文講到自從屈原發現“木葉”的奧妙后,后世詩人紛紛沿用并發展了這一意象,其中杜甫《登高》與之相關的一聯是“ , ”。 (3)“煙”在中國古詩詞中是一種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的意象,它可以是混亂慘烈的戰爭烽煙,如“ ”;也可以是溫馨寧靜的鄉村炊煙,如“ ”。
五、語言文字運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春令時節,太陽的光芒多了些許溫柔,幾枝雞爪花纏繞在小院的籬笆上,一縷縷細細碎碎、淺淺淡淡的香氣在農家小院里氤氳開來。菜園里的金色菜花開得正好。院子里,人們忙碌著。廚房的炊煙混合著肉的香味,幾個孩子追著小狗在廚房間進進出出,老人在院子里瞇著眼睛曬太陽。 “開飯咯!”隨即,一家人圍坐在老式的八仙桌前,品嘗著一桌的鮮花菜肴。 這一朵朵花,本該出現在山間,最終零落在塵土里。,然而它此刻卻以一種沉睡的姿態躺在餐桌上。 ①很難想象,一朵花的生命可以給人的生命以這樣的方式以滋養。②花無語,且留香。 春天的餐桌,當然少不了鮮花菜肴。在人們印象中,鮮花是用來欣賞的,而云南人的鮮花是用來烹飪的,尤其在春天這個百花盛會,餐桌上斷然少不了諸如芭蕉花炒肉絲、蠟肉蒸芋頭花、馬桑花炒火腿、涼伴棕包花、豆米苦刺花湯、油炸瓜花、木棉花炒醬之類的菜品。要是此時再配上一壺鮮花釀,那定是人生怯意時刻。 云南人大概是舍不得春去花落,想要用“( )”來留住花朵的價值,用舌尖來感受春天。 18.句號表示一句話的結束,第一段四個句子從不同角度表達了完整的句意,展現小院豐富的生活氣息,請簡要分析。 19.畫橫線的兩個句子各有一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 20.下列填入文中橫線處的句子,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 A.它應該在葉脈間靜默,享受著春天的寵愛,在雨中接受洗禮,抑或在燦爛中盛放 B.它應該靜默在葉脈間,享受著春天的寵愛,在雨中接受洗禮,抑或在燦爛中盛放 C.它應該靜默在葉脈間,享受著春天的寵愛,接受雨的洗禮,抑或在燦爛中盛放 D.它應該靜默在葉脈間,享受著春天的寵愛,在雨中接受洗禮,抑或盛放在燦爛中 21.文中倒數第二段有三處錯別字,請找出含錯別字的詞語并改正。 22.填入文中最后一段括號內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 A.花香四溢 B.花團錦簇 C.美味佳肴 D.秀色可餐
六、作文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一: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經》 材料二:本來事業并無大小,大事小做,大事變成小事;小事大做,則小事變成大事?!招兄?/span> 以上兩則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 1.B 2.C 3.C 4.①在前人創造中學習:風箏藝人保留“精衛銜木填?!钡暮诵囊庀蠛汀俺种院恪钡木駜群耍捎脗鹘y工藝,體現對神話敘事和傳統技藝的傳承。 ②在學習中創造:風箏藝人使靜態神話形象獲得動態生命力,讓持之以恒的精神以風箏飛行的姿態得以具象化表達,賦予神話動態敘事,實現技藝與敘事的創新。 5.示例一:神話織進蘇繡針,古卷活成非遺韻; 示例二:山海神話觸可及,非遺匠心續新章; 示例三:一根絲繡千年夢,半片銀刻山海魂。 6.A 7.D 8.①營造生活氣息與鄉土氛圍:門檻是傳統民居的典型元素,承載著鄰里間的溫情與守護。門檻的意象增添了文本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溫情;②展現人物性格與情感:發生在門檻邊的故事(如老書記偷偷遞煙、黑昌假裝看美女實則懷念父親),生動地展現了老書記的細心以及黑昌對亡父深切的思念。 9.示例一:親情困惑 父親去世后,我內心的創傷是難以自我抵達、自我理解、自我表達的。文章通過父親隱瞞想要兼職的想法、“我”逃避回到故鄉等情節,揭示了父子之間的深情與隔閡。最終通過黑昌的講述,“我”彌補了對父親認知的缺失,縫合了內心的情感裂縫。 示例二:生存困境 海堤上慢跑團的中年人“睡眼惺忪但莫名精神抖擻”,他們和父親一樣在命運的困境中努力掙扎,難以言說。文章借由黑昌喊出的“命運就是我們跑出來的路”的口號,呈現出普通民眾的生命韌性,體現了民間草根面對困境時不屈的生命力。 10.ADG 11.C 12.D 13.(1)宋仁宗因為狄青多次獲得戰功,想召見他詢問大政方針,正趕上敵兵入侵渭州。 (2)本朝的太祖難道不是后周世宗的忠臣嗎?只是因為得到了軍心,所以才會發生陳橋兵變的事情。 14.①狄青不同意皇帝的建議除掉他當士兵期間在臉上刺的字跡、符號。 ②狄青希望得到蕃邦部落的騎兵數百名,再加些禁衛軍,皇帝很欣賞他的話。 ③狄青打敗了敵人,皇帝要立即與宰相商議獎賞,不能遲緩。 15.D 16.①“尚疑身屬半山園”表面上寫懷疑,實際上表達了對湖陰先生的庭院環境的贊許和認同。 ②楊德逢的庭院具有簡樸、清靜的特點,這正是詩人晚年所喜歡的居住環境。 ③從居住的環境又可見詩人與楊德逢志趣相投,追求高潔的情操。 17. 疾痛慘怛 未嘗不呼父母也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漢家煙塵在東北(九重城闕煙塵生) 依依墟里煙(墟里上孤煙) 18.①前兩個句子是從花的角度來描述,第一個句子描述了雞爪花細細碎碎、淺淺淡淡的香氣,第二個句子寫出了金色菜花的狀態;②后兩個句子從人的角度來描述,第三個句子寫出了人的忙碌,第四個句子寫出了小孩、老人的玩鬧與悠閑。 19.第①句語序不當,應改成“一朵花的生命可以以這樣的方式給人的生命以滋養”。第②句關聯詞不當,應改成“花無語,但留香”。 20.B 21.“蠟肉”應為“臘肉”;“涼伴”應為“涼拌”;“怯意”應為“愜意”。 22.D 23.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