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畫,以其獨特的筆墨語言,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與文化的基因。當醫學主題與繪畫藝術相遇,筆墨間流淌的不僅是草木金石的藥香,更凝結著醫者“仁心濟世”的精神內核。 夏敬觀的《廬阜杏林圖》(現收藏于廣東中醫藥博物館)以“杏林春滿”的典故為創作母題,將三國神醫董奉的傳奇人生凝練于尺幅之間。畫中廬山云霧繚繞,茅舍內董奉盤膝而坐,弟子執拂侍立,四周杏樹成林,郁郁蔥蔥。畫家以“氣清而質樸,骨蒼而神腴”的筆法勾勒山石,用淡赭石渲染杏林,在留白處題寫長詩:“存活千百人,持鋤為栽杏。至今實累累,垂枝盈北嶺。”詩畫互文間,董奉“重病愈者栽杏五株,輕者一株”的醫德準則躍然紙上。“杏林”作為中醫藥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象征著董奉醫術的高超與醫德的崇高,也寓意著中醫藥文化的生生不息與傳承發展。畫家通過杏樹的描繪,巧妙地傳達了中醫藥文化所蘊含的“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哲學思想,以及“醫者仁心”“懸壺濟世”的高尚情操。 如果說《廬阜杏林圖》是醫德典范的理想化書寫,那么李唐的《村醫圖》(現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則以寫實手法展現了宋代基層醫療的真實圖景。這幅絹本立軸,描繪了走方郎中為村民施灸的場景:畫面中央,一位老翁因病痛而痛苦掙扎,而村醫則全神貫注地為其施灸治療。村醫的表情專注而鎮定,他的動作熟練而有力,仿佛在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去緩解患者的痛苦。除了村醫和老翁之外,還有幾位村民在協助治療。這些人物的動作和表情都充滿了對生命的敬畏和對醫者的尊重。這種醫患之間的默契與信任,也是古代醫者情懷的重要組成部分。 李嵩的《貨郎圖》(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雖非直接以醫藥為主題,卻通過描繪走街串巷的貨郎,展現了宋代醫藥知識在民間的傳播方式。畫中貨郎擔上琳瑯滿目,既有針線簪環,也有藥草膏丸。畫家以細膩的筆法刻畫貨郎擔上的小藥瓶、藥包,甚至隱約可見的“萬金油”“八寶丹”等字樣,這些細節暗示了貨郎兼具醫藥商販的身份。此畫創作于南宋晚期,當時商品經濟繁榮,貨郎成為連接城鄉的重要紐帶。李嵩通過描繪貨郎與孩童、婦女的互動,展現了醫藥知識如何通過市井渠道滲透到普通民眾生活中。畫中貨郎擔上的醫藥用品,既反映了宋代民間醫療的普及程度,也暗示了官方對醫藥市場的管控——貨郎需持有“行醫串鈴”作為合法經營的標志。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以絹本長卷將汴京的市井百態凝固成永恒。在這幅“百科全書式”的畫作中,醫藥場景并非陪襯,而是以精密的筆觸勾勒出宋代醫療體系的完整圖景——從官醫坐堂到民間游醫,從香藥貿易到草藥自療,一幅流動的“中醫江湖”躍然紙上,折射出醫者仁心與文明智慧的交融。“趙太丞家”藥鋪是畫面中的醫療核心。門楣上“治酒所傷真方集香丸”“大理中丸醫腸胃冷”的墨書,標明其專治內科雜病的細分領域。 縱觀上述古畫,盡管題材、時代、技法各異,但都圍繞著“藥香仁心”這一核心展開。這些古畫的價值,不僅在于其藝術成就,更在于它們構建了中醫藥學的視覺記憶庫。當我們在博物館中凝視這些作品時,看到的不僅是筆墨的韻律,更是千百年來醫者用生命書寫的仁愛篇章。(山東平邑 魏益君)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