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開篇就是五個“教”字,可見自古以來對“教”的重視。那么,什么是“教”呢? 不同時代,不同視角,對“教”的解釋等等不一。 《新華字典》:教(jiāo),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別人。教(jiào),會意,從攴(pū),從孝。“攴”,篆體象以手持杖或執鞭。在奴隸社會,奴隸主要靠鞭杖來施行他們的教育、教化。本義:教育、指導。 《說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翻譯過來就是:教,上面做示范,下面來模仿。 《禮記·學記》: 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樂記》: 教者,民之寒暑也。 《中庸》: 自明誠,謂之教。 《荀子·修身》: 以善先人者,謂之教。 《周語》: 教,文之施也。 …… 到底哪一種解釋,更加符合“教”的本義呢?
從“教”字的甲骨文寫法看(見圖1),左下方的符號表示“子”,即孩子,是教的對象;左上方的兩個叉,表示教的內容;右邊的符號則表示手持鞭子或棍子,是教的過程與手段。合起來就表達了,成人手拿著器械督促孩子的學習行為。
再來看看“教”字甲骨文的另一種寫法和金文的寫法(見圖2),這兩個字的左部都沒有了“子”字。這說明,“教”的構字部件“子”,并不是必不可少的。 那“教”字的其他部件,是不是也可以改變呢?
從“教”字的戰國文字寫法看(見圖3),其右旁就各不相同。這說明,“教”的右旁也不是一定要手持鞭子或棍子的。 從“教”字的字體變化看,無論是甲骨文、金文,還是春秋戰國的各國文字,“教”的構字部件可以沒有“子”,沒有“攴(pū)”,但都少不了“爻(yáo)”,即兩個叉。 那這個“爻”又是什么呢?“爻”,是《易經》中用陰陽的組合變化進行推測、計算的一種組合方法。《周易》的系辭里有很多關于“爻”的描述。 其實,研學《周易》對古人來說就是生存經驗的教授和傳遞,這是“教”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字甲骨文右邊的“攴”,不是懲戒性質的鞭或者棒,而是演繹教法的“指揮棒”。
秦統一文字后,“教”字的小篆寫法繼續保持了“爻”的元素(見圖4)。這說明,至少在秦代,教學內容可能還是以《易經》為主。
從西周到兩漢,正是中國知識系統的轉型期。表現為,由西周的“學在官府”,到春秋戰國的“學在四野”;從秦朝的“吏師法教”,到漢代的“獨尊儒術”。漢代后,經學成為了歷代封建王朝的官學。這種轉型也在“教”字的寫法上有所反映,就是從“爻”之教,到“孝”之教的變化(見圖5)。 兩漢時代,“孝”成為家庭倫理和社會道德規范的核心,深刻地影響了兩漢人的思想行為,甚至連國家選拔官吏,都要先考查“孝道”,稱為“舉孝廉”。所以,“教”的內容自然也是以“孝”為主了。
漢以后,魏晉開始崇尚文化自由。隋唐以來,科舉制度興起,“教”的內容主要以經史子集、詩詞歌賦為主。所以,“教”字又有了一個小小的變化。那就是,原來右旁的“攴”變成了反文旁“攵”(見圖6)。 (本文部分采用了首都師范大學劉峻杉教授的觀點,在此表示感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