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今日晚飯后,老婆洗了一盤山棗放在茶幾上,這棗子是劉健大哥上周從山上頂著棗刺扎手劃腿摘來然后轉乘一二三號地鐵線特地給我送來的。(有朋自城下鄉來,不亦樂乎?) 我沒舍得送人,留給自己吃了。送人估計也難討喜歡,這棗很小,跟小花生仁差不多大,皮薄核大,只有甜味比較足一個優點。 我有個惡習,只要放在我面前的水果,基本上不會過夜,我一顆接一顆地吃,半部電影過去,這盤棗子就快見底了。不是囫圇吞棗,卻也相差無幾——只不過多了個“吐核”的動作罷了。 我能吃,更能吸收,吃起來都是狼吞虎咽,大概上輩子是餓死鬼托生的,雖然日常生活中加上了不少量的跑步,但體重總難以控制。我學過減肥知識,若是能細嚼慢咽,也是減肥的妙招,奈何習慣已成自然,這體重啊!總是在失控的邊緣。 突然聯想到今日的工作,竟與“吞咽、反芻、咀嚼”這三個詞有著驚人的相似。 01 知識攝入的“吞咽”階段 7月,我前往吉林大學參加了為期三晚四天的師德專題培訓,那幾天的學習過程,完全可以用“狼吞虎咽”來形容。 連去帶回80小時時間里,我們飛了3000公里,參加了8次專題學習,還加上了3次晨跑等項目,這些知識如潮水般涌來,我只能先全盤“吞咽”下去,仿佛牛羊在草原上迅速掠草而過。這是一種本能的學習反應——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吸收養分。 02 知識消化的“反芻”階段 反芻是牛羊等食草動物特有的能力,它們能夠將匆忙咽下的食物重新送回嘴里細細咀嚼,進行充分的養分吸收,這恰如我培訓歸來后的知識消化過程。 ![]() 教育家秦牧打過一個比方:“精讀就像老牛的反芻,老牛先是粗粗咀嚼食物,咽下去后再回到嘴里細細咀嚼,然后吞咽下去消化吸收。” 回來后,我借助于AI復盤了學習內容(期間已經錄音文字轉化為文稿再借助于AI語篇規整),將老師講過的一二十萬字進行了初步整理,結合自己的印象,進行了第一遍反芻,寫了一篇1.6萬字的推文(工大師德培訓吉大行:學東北人做天下第一!),作為學習匯報,還需要上交一份不少于1500字的總結,我用DS濃縮成一篇4500字的報告,不能再減了,反正也沒設字數上限。 03 知識攝入的“咀嚼”階段 今日再翻出這個話題,是為了明天做一個匯報。 明天首要的事兒是看九三閱兵,我們把老師們召集來集中收看,借此開一個全體大會,部署一項線下手填個人信息的工作,再傳達學期初的全校會議精神,我還有一個項目,培訓歸來話師德,匯報吉林大學學習收獲。這樣效率極高,然而明天一個上午,老師們估計也得使勁兒吞咽,回去再慢慢消化。 這個師德匯報得做一個PPT,半個小時,琢磨講些什么。 當我再看那4500字的總結,有些內容已經模糊,回看1.6萬字推文,有些細節已經忘記。 韋軍老師,曾經給我們重新整理了他的講座錄屏,補充了一些操作案例,而我沒有細細看過一遍。 差點教育的黃老師,講過一個學生到報社工作的案例,我忘了。他侄子做牙醫的例子,也模糊了。 馮老師圍繞著一門關于水的課程講課程創新,課后,我送了他“水課不水,水課生金”的評價,這句我琢磨了半天的評價,我竟然也忘了。 講黨史的聶老師,只記得他說自己的師爺在某個研究領域是中國第一,再看推文,他師爺研究的是王明。 只有田老師的課不生分,因為我常常刷到吉大秋果的視頻,多是關于批判性思維的,那堂課她主要講了批判性思維。吉大秋果的課我常常溫習,所以未曾忘記。 回憶起的這些細節里,沉淀著我特別想表達的“利他豐己”的一些具體案例,剛過了一個多月,我竟然忘得差不多了。 梳理了一番,大致有了思路,借助于AI搭建了一個PPT框架,對照著那4500字和1.6萬字推文,補充內容,這是一個深度咀嚼的過程,花了幾個小時,思路基本清晰了,PPT也差不多了。 04 知識消解與“輸出”,當忙亂遇上拖延癥 這個反芻咀嚼的過程,就夠費腦子了。 但拖延癥(有點空閑,不愛動彈,一旦開干,手忙腳亂)帶來的后果是,我還得處理另外兩個作品,只能拖到下班后再干了。 一個是星神社會實踐文集的匯編,當辦公室清凈下來,可以專注地做這件事,又細細排版雕琢了一遍,發現我自己寫的內容還不夠完整。而重讀同學們的文章,又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和思考。每一遍的整理,不僅是對文字的打磨,更是對思想的梳理和提升半個多小時,這項工作處理完畢。 二是洪哥雷語8月文集的匯編整理。昨天把文字從網上復制粘貼下來,今天主要工作是排版和歸納整理,需要寫一篇序言,當我重新閱讀,不到一個月時間,明明都是自己寫的東西,有些竟然已經忘得差不多了。一番細細排版歸納整理,這個月的內容以無償獻血和星神社會實踐為主,取名公益之思,此外,針對大一新生和學生家長,也談了不少自己的想法。時間到了7點多,或許是大腦糖分不夠了,嗡嗡叫,序言不能自己寫了,對著Deepseek說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他給輸出了一篇,基本符合。 晚上7點多回到家,腦袋瓜子還是嗡嗡的,今天的推文還沒寫,想到咀嚼這個詞,又聯想到反芻,思路就有了,推文也就順下來了,兩千字,一個半小時搞定。 吞咽、反芻、咀嚼,其實還只是一個吸收的過程,而做師德匯報PPT,寫序言,寫今晚的推文,則是輸出,輸出倒逼輸入,倒逼咀嚼反芻的發生。 最好的成長動力,不是吸收,而是輸出。最好的路徑,就是吞咽,反芻,咀嚼,輸出。 你同意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