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以前總聽人說“錢是賺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我信了好多年。 直到把“存100萬”寫進計劃表,才突然醒過來: 對咱們普通人來說,不會省的話,賺再多錢也像沙子一樣從指縫漏走。 反向消費不是摳門,而是把錢花在“實用”的地方。 01 不追“新款” 舊的能用就不換 現在商家太會搞噱頭了, 手機一年出兩三款新品,說是“升級了”, 其實無非多了個像素、加了個沒用的功能,價格卻貴出好幾千; 衣服搞“季節限定”,春天的碎花裙剛穿兩次, 夏天又推“限定款”,買回去壓箱底的比穿的還多。 我以前就吃這虧,總覺得“新的就是好的”, 舊手機才用一年,看到發布會就咬牙換了新的, 舊手機給家里人用,結果人家用了兩年還好好的。 現在東西只要沒壞、還能用,就堅決不換。 舊手機電池不行了,花幾十塊換塊電池,依然能用好幾年; 衣服只買基礎款,黑色大衣、牛仔褲、白襯衫, 穿三四年都不過時,搭配不同內搭還能有新樣子; 護膚品以前是花銷大頭,總是跟風“貴婦牌”, 現在覺得超市里的老牌子,成分簡單又溫和,用著和貴的沒差,價格卻差一半。 你算筆賬就知道了: 一年不追新手機,省5000; 衣服少買幾件“限定款”,省3000; 護膚品換平價的,省2000。 一年下來就是1萬,十年就是10萬, 100萬看著多,不就是十個10萬湊出來的嗎? ![]() 02 不趕 “社交熱鬧” 只留 “有效支出” 以前我特在意“人脈”,總覺得多參加聚會、多認識人,以后辦事方便。 朋友約著去網紅打卡地吃飯,人均三百多,明明覺得貴,也跟著去; 同事湊錢給領導買奢侈品當禮物,一千多塊,我工資才五千,也硬著頭皮掏。 可是那些飯吃了不少,真正能交心的朋友沒幾個; 禮物送了,領導也沒記住我。 錢花出去了,只換了個“合群”的假象。 后來我想通了,這種“熱鬧”沒意思。 其實真朋友不在乎你有沒有請他吃貴的,有用的人脈也不是靠飯局換來的, 你自己有本事了,別人自然愿意跟你來往。 少湊點沒用的熱鬧,不僅省錢,還能騰出時間干自己的事,多好。 ![]() 03 不貪 “低價誘惑” 只選 “長久適用” “9.9 元包郵”“買一送一”“清倉大甩賣”, 這些字眼總讓人覺得 “占了便宜”,可 很多人買回去才發現: 低價的零食不好吃,放著過期; 便宜的日用品質量差,用幾天就壞; 打折的衣服不合身,只能堆在角落。 看似花了小錢,實則是 “買了一堆沒用的東西”,反而浪費了錢。 反向消費,就是避開 “低價陷阱”, 買東西前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真的需要它嗎?”“它能用多久?”“買了之后會后悔嗎?” 不需要的東西,再便宜也不買; 質量差的東西,再劃算也不碰。 比如買家電,寧愿多花幾百塊買口碑好、耐用的品牌,也不買低價劣質的, 前者能用五六年,后者用一年就壞,算下來反而更省錢。 不貪便宜,不是 “不省錢”,而是 “把錢花在能長期用的地方”。 看似多花了一點錢,實則避免了 “重復消費”,反而省下了更多錢。 ![]() 04 寫在最后 有人說 “100 萬太難了,靠省根本存不夠”, 可 100 萬從來不是 “一下子存到的”, 而是由一個個 “100 塊”“1000 塊” 積累起來的。 對普通人來說,反向消費就是最實在的存錢辦法, 畢竟,省下來的每一分錢,都是以后的安全感。 · The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