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已來,人工智能已來,以終為始,要想達到最終的理想教育,不是以把孩子送入理想大學為終點,而是掌握在未來社會生存下去的能力。 以終為始,也就是說:我們腦海里先構建出一副未來的畫面、場景,看到那個時候孩子需要具備什么,再返回來看現在的我們,每一個決定,每一個行為,是否在走向我們想要的那個未來。 遠古時期,人類生存技能是狩獵;農業社會是耕種,隨著AI發展,未來社會的大部分體力勞動和一些簡單的腦力勞動大概都會被AI取代,所以,未來社會的生存技能絕對不是身體狀態和簡單的背誦、記憶,而是展現人類大腦與人工智能最根本的不同: 發現新問題,創造新工具,開發新技術。 ![]() “以正合,以奇勝”,《孫子兵法》里的一句話,我覺得大概是這樣一種感覺。成長心態和綜合能力是我們應該儲備的應對變化的核心能力。 ![]() ![]() ??托德·羅斯的《平均的終結》觀點分享: ??“人不是工業品,世界不能標準化” ??過去這三十年,我們才剛剛完成工業化,我們可以說是剛剛體會到工業化和標準化的好處。過去因為是大工廠的生產模式,你跟人不一樣也得盡量一樣。但是今天的情況已經變了,大工廠里的工人將會逐漸被機器人取代,人正在騰出手來干“人”的事情。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不規則人才”的時代,這個時代不但承認不規則,而且鼓勵不規則。 在這個時代背景之下,人們希望把自己也變成工業品。我們希望跟別人一樣。別人買什么東西,我也買什么東西。別人家小孩學什么才藝,我家小孩也得學這些才藝。別人這樣做事,我也要這樣做事。 但是這個時代正在結束,下一個時代,不能再當工業品,不能再追求標準化了。 因為我們正在進入算法時代。現在所謂的人工智能,從基本原理來說,并沒有開啟什么新的時代,只不過是以標準化為代表的工業時代的頂峰而已。 麥茲伯格說,人,是創造意義,和解釋意義的。算法永遠都不會真正“在乎”這個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只有人會在乎。 機器最喜歡標準人,可是,沒有哪個人是“標準人” ,我們不會輸給人工智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