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問的質量,決定了我們尋找答案的方向和最終能達到的高度。 上文我記述了自己與“自己”對話的經歷,那個“自己”是微信公眾號開發的新功能——智能回復。它學習我發布的文章,洞察了我的思想并模仿我說話的風格,幫我回答朋友們的消息。是一個虛擬的“我”。 我開始問它的問題是“提高學習成績有妙招”嗎?這也是最近經常有人向我提出的問題。它給出的答案模棱兩可,正確但不實用。后來,我意識到,這個問題本身存在問題: 這個問題本質上是在尋求一種“捷徑”或“特效藥”。它暗示著學習存在著一些“一學就會、一用就靈”的簡單技巧或工具。順著這個問題去思考,我們只能找到一些應試技巧、記憶方法、時間管理小竅門。這些或許短期內有效,但它們是治標不治本的,無法構建起學生長期的、可遷移的學習能力。 于是,我把問題調整為“如何讓學生成為高效能學習者?”再次向“自己”發問。這次,它給出的答案深刻了很多。不是它突然變聰明了,而是因為我問對了問題。 這個問題的焦點從外部的“分數”轉向了內部的“人”。它不再是尋找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開啟一個系統性的探索。這個問題引導我們去思考:什么是學習的本質?高效能學習者具備哪些特質(如元認知、內在動機、批判性思維、堅毅品格)?我們(作為教育者、家長或學生自己)應該創造什么樣的環境和過程來培養這些特質?這是一個更根本、更具建設性的問題,它的答案是一個復雜的、持續的成長體系,而非一蹴而就的“妙招”。 于是,我繼續追問“自己”:“如何阻礙學生成為高效能學習者?”它的回答讓我陷入深思:絕大多數教師的初衷都是希望學生能夠學有所成。然而,在現實中,確實存在許多因素導致他們的教學行為在客觀上阻礙了學生成為高效能學習者。將這種現象歸咎于教師個體是簡單且不公平的。這背后是系統性、結構性和觀念性的多重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最后我得出這樣認識:與其尋找提高學習成績的“妙招”,不如反思自己的實踐,不要阻礙學生成為高效能學習者。對于教育者來說,在很多時候,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反思這一過程,我愈加認識到“問對問題”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為什么找不到答案和出路,可能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沒有問對問題。 “怎樣才能讓孩子快點寫完作業?”這個問題有答案嗎?如果說有的話,答案無非是“威逼利誘”,外加“苦口婆心”。為什么我們的思路如此狹隘?因為這個問題把我們的關注點錨定在“效率”上。如果換一種問法:“如何培養孩子按時完成任務的習慣?”我們的思路將會豁然開朗,因為這個問題引導我們從追求“短期效率”走向追求“長期效益”。但豁然開朗并不意味著能夠想出“立竿見影”的辦法,相反,我們可能不會再去追求“立竿見影”,轉而踏踏實實下一些“慢功夫”。 “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保持安靜、遵守紀律?”這個問題有答案嗎?如果說有的話,和上一個問題一樣,要么是維持紀律的“硬手段”,要么是吸引學生的“小聰明”。實踐證明,靠“吼”和“哄”都不能長久。我們的智慧哪去了,為什么只剩下“吼”和“哄”了?這個問題本身對我們產生了限制。它有兩個基本假設,一是安靜的課堂才是好課堂,二是紀律需要外力維持。毫無疑問,它們都不成立。課堂從來不是越安靜越好,但也不是越嘈雜越好。紀律的維持從來都不依賴于外力,自律才是維持紀律的最好辦法。如果把這個問題換成“如何提高學生的自律水平,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那將更有助于我們找到正確答案。 這樣看來,“怎樣才能讓學生多記住知識點?”“怎樣讓學生提高考試成績”等讓我們絞盡腦汁的問題,其本身便存在嚴重的問題,或是選錯了方向,或是局限了思維。這就意味著,當我們被一些問題困擾而憂心忡忡時,不妨跳出問題,對問題進行一番審視——我們真的問對問題了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