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嘗試用通俗的語言,介紹一個正在改變人機交互方式的核心概念:AI Agent(智能體)。2025年被視為AI Agent元年,這標志著人工智能正式從"工具輔助"邁向"自主執行"的新紀元。想象一下,你有一個非常博學的朋友,他讀過世界上所有的書,能瞬間回答你幾乎任何知識性問題。但他有個特點:你問什么,他答什么,從不主動做更多。這就是我們之前介紹過的大語言模型(LLM)。 現在,再想象一下,你雇傭了一位“全能超級助手”。你不需要告訴他每一步該怎么做,只需要給他一個目標,比如:“為我下周五的上海之旅規劃一個三天兩夜的預算5000元內的行程?!边@位助手會自己行動:查天氣、看機票和酒店價格、篩選景點、規劃路線、甚至把結果整理成一份漂亮的表格發給你。這個能自主理解目標、規劃步驟、使用工具、并執行任務的超級助手,就是我們要介紹的Agent。 什么是Agent? 在人工智能領域,Agent指的是一套能夠感知環境、自主決策并執行動作,以實現特定目標或任務的應用實體??梢园阉鸾獬扇齻€關鍵部分: 1. 大腦(思考與規劃):它能理解你的復雜指令(比如“規劃旅行”),并將其分解成一系列可執行的小步驟(先查機票,再訂酒店……)。 2. 工具使用(手腳與資源):它不僅可以“想”,還可以“做”。它能調用各種API(應用程序接口),就像使用工具一樣,例如:調用搜索引擎去查信息、調用計算器算賬、調用地圖查路線、調用郵件系統發信。 3. 記憶系統(演進與學習):它能記住和你對話的上下文,也能從過去的行動結果中學習,通過反思機制優化決策流程,下次做得更好。 這三個部分協同工作,便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感知-推理-決策-執行-反饋”循環,其中: 感知(Perception):接收輸入信息,可以是用戶自然語言輸入或者是通過傳感器獲取信息; 推理(Reasoning):綜合上下文、環境感知信息等,分析輸入數據并規劃任務執行路徑; 決策(Decision Making):通過推理結果來選擇合適工具或操作方案; 執行(Action Execution):調用API、數據庫或計算模塊,完成任務; 反饋(Feedback):評估執行結果并優化后續決策。 簡單說,Agent = 大語言模型(認知核心) + 任務規劃(推理能力) + 工具使用(執行能力) + 記憶系統(持續學習) + 反思機制(自我優化)。前三個組件構成基礎智能體,后兩個要素則是實現高效可靠智能體的關鍵升級。 為了幫助更清楚地理解Agent,我們來做四組對比。 對比1:AI Agent vs. 大型語言模型(LLM) “實干家”與“博學者” LLM是一個強大的文本生成器大語言模型(LLM)的工作原理——詞語接龍的魔法。它根據你的輸入和它海量的知識庫,預測并生成最可能的下一個詞,從而組成流暢的回答。它的核心是對話和生成。 Agent是一個任務執行者。它內部通常包含一個LLM作為其“大腦”,用來理解任務和規劃步驟。但更重要的是,它會驅動工具去行動。
總結:LLM是靜態的知識,Agent是動態的行動。LLM 是“大腦”,AI Agent 是“有手有腳有大腦”。 對比2:AI Agent vs. 大型語言模型+ 函數調用(LLM + FC) “完整計劃”與“一次指令” Function Calling(FC)是讓LLM學會使用單個工具的技術當AI學會“打電話”:揭秘Function Calling如何讓LLM變身超級助手。比如,你可以讓大模型“調用計算器功能來計算(123+456)*789的結果”。LLM + FC通常是單次觸發的,用戶需要給出非常明確的指令,模型判斷需要調用某個工具,調用一次,返回結果,任務結束。 Agent是多步串聯的。它自主規劃一連串的行動,可能會循環、判斷、嘗試多次。 比如:你只需要說“幫我規劃去上海的旅行”。Agent會自己決定:先搜索機票 -> 發現價格太高 -> 重新搜索火車票 -> 計算差價 -> 用節省的錢升級酒店 -> 最后把完整的預算方案給你。這一切無需你一步步指揮。
總結:LLM+FC是響應一個指令,Agent是管理一個項目。LLM + FC是“會用工具的答題者”,AI Agent是“會規劃、會糾錯、能堅持到成功為止的執行者”。 對比3:AI Agent vs. 工作流(Workflow) “靈活大腦”與“固定流水線” 工作流是一系列預設的、自動化的任務步驟,像一條流水線。Workflow是固定且確定的,如果A發生,就執行B,然后是C。它非常高效,適用情況是任務可以輕松且清晰地分解為固定子任務的場景。 Agent是靈活且智能的。它沒有固定劇本,而是根據當前情況和目標,實時規劃最佳路徑。
總結:Workflow是自動化的腳本,Agent是自主的智能。工作流是“流水線工人”,按固定工序操作,AI Agent 是“項目經理”,能根據項目進展靈活調整方案。 對比4:AI Agent vs. Agentic AI “工具型個體”與“系統型生態” AI Agent通常指的是單個的、能夠獨立完成任務的實體,是我們全文一直在討論的那個“全能助手”。 Agentic AI (智能體化AI)指的是一種架構思想或系統設計方法。它描述的是構建AI應用時,采用“以智能體為中心”的范式。這種范式的核心是讓AI具備主動性和連貫的執行能力,而不僅僅是被動響應。Agentic AI 中多個Agent相互協作、各司其職,共同完成更宏大的目標,是AI應用的前沿推進方向。
總結:Agent是任務執行的基礎單元,Agentic AI是復雜智慧的體系。Agentic AI是“道”,是一種哲學和架構,AI Agent是“器”,是實現這種哲學的具體工具和構建塊。 隨著技術框架的初步成型和政策的支持,AI Agent在未來幾年的發展路徑將更加清晰: 從“輔助工具”到“業務決策”:AI Agent將逐步從承擔重復性工作(如自動化的流程審批、智能客服)向深入核心業務流程、輔助甚至參與決策演進。 “智能體即服務”成為趨勢: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平臺化的智能體服務,企業可以直接調用API或訂閱服務的方式,將AI Agent能力集成到自己的業務流程中,降低使用門檻。 滲透率持續提升: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30年,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要超90%。 這一目標意味著,人工智能不再只是“可選項”,而是未來社會運行的“基礎設施”。到2030年,如果沒有AI支持,相當于今天斷水、斷電、斷網一樣影響基本生產生活秩序,將成為難以承受的“數字斷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