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其義與港劇黃金時代的沉浮錄:一個金牌監制的影像史詩與時代隱喻》 (引言:暗夜中的造夢者) 1994年的香港利舞臺,當《戲王之王》的鏡頭掃過衣香鬢影的假面盛宴時,沒人想到這部影射香港影壇風云的劇集,會成為監制戚其義藝術人格的第一次完整亮相。這位被業界稱為"771"的影像詩人,用三十年時間編織了一部港劇興衰的微觀史——從《天地三部曲》的家族史詩到《金枝欲孽》的宮闈哲學,從《珠光寶氣》的物欲狂想再到《心戰》的精神迷宮,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香港社會轉型期的病理切片。 一、草莽年代:類型片的淬煉期(1986-1995) 在亞視的歲月里,戚其義已顯露出對人性暗面的執著探索。1994年的《戲王之王》以六十年代香港影壇為舞臺,用任達華、呂頌賢等演員構筑了一個"水銀燈下的修羅場"。劇中電視大亨楚帆原型明顯指向邵逸夫,而劇中"亞影展"的明爭暗斗,恰是香港影視圈權力游戲的鏡像投射。這種將行業秘辛升華為時代寓言的能力,成為戚其義日后創作的標志性特征。 1994年末回歸TVB后,他監制的《O記實錄》系列突破傳統警匪劇框架,在黃日華與陳錦鴻的警匪對抗中,首次將香港九七前的集體焦慮具象化。該劇開創性地采用紀錄片式手持攝影,街頭實景拍攝比例高達70%,這種寫實主義美學在當時的電視劇中堪稱革命。 二、黃金時代:港劇史詩的鑄造者(1996-2004) 《天地男兒》(1996)與《創世紀》(1999)構成了香港家族劇的巔峰之作。前者以金融風暴為背景的豪門恩怨,暗合了香港經濟轉型期的陣痛;后者耗資1.5億港元打造的商戰神話,至今保持著TVB最長劇集紀錄(107集)。羅嘉良在《創世紀》中飾演的葉榮添,其"不擇手段向上爬"的生存哲學,恰是香港資本主義精神的極端寫照。劇中"無煙城"的烏托邦構想,承載著回歸初期港人對未來的復雜期待。 2004年的《金枝欲孽》則標志著戚其義創作美學的成熟。該劇突破傳統宮斗劇范式,借如妃之口道出"紫禁城本就是座瘋人院"的驚世之語。鄧萃雯飾演的如妃在雪中獨白的經典場景,采用罕見的360度環繞鏡頭,配合杜琪峰御用攝影師鄭兆強的光影魔術,將宮廷女性的囚徒困境升華為存在主義詰問。該劇在內陸引發的現象級討論,使"戚周組合"(戚其義與編劇周旭明)成為品質保證的代名詞。 三、實驗時期:商業與藝術的角力(2005-2012) 《火舞黃沙》(2006)在黃土高原搭建實景的瘋狂之舉,展現了戚其義對影像本體的偏執。劇中大量使用的橙黃色濾鏡與廣角畸變鏡頭,將封建禮教對人性的壓抑轉化為視覺暴力。黎姿飾演的計明鳳被活埋的戲份,采用長達三分鐘的主觀鏡頭,這種實驗性手法在黃金時段的電視劇中堪稱冒險。 《珠光寶氣》(2008)則以82集篇幅構筑了物欲時代的浮世繪。劇中三姐妹分別象征資本社會的三種異化形態:蔡少芬飾演的康雅思是消費主義的化身,黎姿的康雅瞳代表理想主義的潰敗,而邵美琪的康雅言則體現職場女性的精神分裂。該劇珠寶顧問由Cartier總部指派,單集服裝預算超百萬港幣的奢侈,反襯出金融危機前香港的末日狂歡。 四、黃昏獨奏:類型解構與作者表達(2012-2017) 《心戰》(2012)是戚其義最具爭議的作品。陳豪飾演的連環殺手與鄭少秋的舞臺劇演員展開鏡像博弈,劇中大量運用戲中戲結構與表現主義舞臺設計。第五集"人偶殺人"的cult片段因尺度問題在內陸版本遭刪減,這種對審查邊界的試探,折射出香港影視創作空間的收縮。 《4 in Love》(2012)通過四組荒誕愛情故事,完成對社交時代的病理診斷。佘詩曼飾演的明星因網絡暴力患上被害妄想癥,劇中手機屏幕與監控畫面的分屏處理,預言性地揭示了數碼時代的人際異化。該劇收視滑鐵盧卻獲評論界盛贊,這種背離市場的堅持,恰是戚其義后期創作的悲壯注腳。 (結語:未完成的香港寓言) 從《戲王之王》到《隱娘》(2025待映),戚其義的創作軌跡構成一部香港流行文化的暗黑童話。他的鏡頭永遠對準光鮮表象下的潰爛傷口——金融風暴后的信仰崩塌(《創世紀》)、殖民末世的身份焦慮(《金枝欲孽》)、消費時代的靈魂空虛(《珠光寶氣》)。當TVB在合拍片浪潮中逐漸迷失,戚其義那些充滿作者野心的作品,就像維多利亞港的燈塔,標記著港劇曾經達到的藝術高度。 在流媒體碾壓傳統制式的今天,回看《金枝欲孽》中如妃那句"紫禁城的風水養人"的臺詞,恍然驚覺戚其義早已為香港影視業寫下讖語:所有黃金時代終將成為困住后來者的華麗牢籠。而這或許正是他那些陰郁作品最光明的價值——在娛樂至死的年代,堅持用影像進行哲學思辨的勇氣,比任何收視率都更接近藝術的本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