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記.蕭相國世家》結尾,太史公曰:“ 蕭相國何于秦時為刀筆吏,錄錄未奇節。及漢興,依日月之末光,何謹守管籥(yue),因民之疾秦法,順流與之更始。淮陰、黥布等皆以誅滅,而何之勛爛焉。位冠群臣,聲施后世,與閎夭、散宜生等爭烈矣。”,這段話大概有三層意思:第一,蕭何在秦時沒有特殊的才能,是一個普通的小官員;第二,蕭何跟著劉邦打天下,盡忠職守,順應時代發展,改革秦暴政,肯定蕭何的政績;第三,在誅殺韓信、黥布的過程中,蕭何立下大功,也正因為韓信、黥布被殺,蕭何功績更加顯著。太史公也略帶諷刺他對韓信的出賣。 一、如何看待“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蕭何與劉邦交誼最早,關系最近,早年正是他舉薦韓信,使其得以施展才華,最終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不世之功。漢朝建立后,韓信逐漸受到劉邦的猜忌和打壓,被貶為淮陰侯,最后蕭何設計將韓信騙入長樂宮鐘室,韓信被呂后擒殺。因此,韓信的成敗,人們將影響他一生命運的人指向蕭何。那么這個觀點是否真的成立? 1)韓信到底有沒有參與謀反?韓信自身的性格有沒有鋒芒畢露? 2)蕭何在中間到底起到多大作用,如果沒有蕭何誘騙入室,還會不會有其他人引入、或者其他方式處死韓信? 在封建王朝初期,開國功臣往往難以善終。皇帝需要集中權力,而功臣(尤其是軍事統帥)的存在本身就是對皇權的挑戰。韓信之死,蕭何只是扮演了將韓信推向終點的執行者,而非這一悲劇的決定者。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說法是片面的。 在《史記.曹相國世家》結尾,太史公曰:“ 曹相國參攻城野戰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與淮陰侯俱。及信已滅,而列侯成功,唯獨參擅其名。參為漢相國,清靜極言合道。然百姓離秦之酷后,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結尾大概有二層意思:第一,曹參隨著韓信打仗立下軍功,韓信死后,曹參軍功位列第一;第二,曹參擔任相國,繼承蕭何的政治策略,無為而治,讓百姓修息。 一、如何看待“蕭規曹隨”? 第一,歷史背景:秦末戰亂和楚漢之爭導致民生凋敝,漢初亟需恢復經濟。蕭何的政策:輕徭薄賦、無為而治符合當時社會需求,曹參認為無需改動。 第二,曹參黃老思想影響:公元前201年至公元前193年,曹參在齊國任相9年,采用黃老之學“無為而治”的策略,與民休息,恢復經濟,為齊國穩定打下基礎。臨走時對下任齊相說獄市要采取“慎重對待,不要輕易干涉”的政策,因為過度清理反而會激化矛盾。 第三,曹參的政治智慧:公元前193年至公元前189年,曹參擔任西漢相國,當時蕭何的政策已見成效,曹參選擇“不折騰”,一概遵循蕭何制定的政策。此外,當時處于漢惠帝時期呂后專權,曹參以“無為”避禍,減少政治斗爭。 從歷史來看,曹參的“無為”策略適用于漢初社會重建期,且當時蕭何的政策本身合理且有效。然而,若在腐敗高發期仍堅持“無為”,則可能淪為懶政。因此,我們在現代社會學習“蕭規曹隨”的智慧時,必須充分考量時代背景、前任政策的合理性以及當下的實際需求。 張良,字子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謀略家,被譽為“謀圣”,是西漢開國功臣之一。在《史記.留侯世家》中描述了張良的“智勇雙全”:在早年經歷中參與刺秦,中年為劉邦出謀劃策,晚年又深諳隱退之道,體現出“知進退存亡”的哲學思想 ?。人們習慣性地認為張良這樣的人,應當生得魁梧偉岸或是睿智深沉。然而,當司馬遷看到張良畫像時,卻大為吃驚——其容貌竟如婦人般柔美纖弱。這打破了古代社會對謀士形象的刻板印象,也讓司馬遷感嘆:不可以貌取人! 一、學習張良的智慧 1. 下邑之謀: 公元前205年彭城慘敗后,劉邦潰逃至下邑,瀕臨覆滅。劉邦說打算將函谷關以東之地都拿出來作為封賞,誰能同我一起建功立業呢?張良提出三人:九江王英布、彭越、以及韓信。劉邦主力在滎陽防線正面牽制項羽主力,外線布局三支關鍵力量:
劉邦被項羽圍困于滎陽時,酈食其建議分封六國后裔以換取支持。劉邦準備采納刻印。張良及時勸阻,詳細分析了分封六國的巨大危害:
仔細思考,張良的智慧在于不照搬照抄周王朝分封殷商后裔,而是根據當時實際情況提出的建議,最主要的原因是劉邦和周武王滅商后的分封是各自所處階段不同,武王已經統一天下,屬于和平期,劉邦還處于戰爭期,對人才需求不同。最后劉邦聽了張良的建議,恍然大悟,驚覺自己險些鑄成大錯。 3. 定都關中: 劉邦稱帝后,關于定都洛陽還是長安有爭議,張良主張定都關中(長安):
張良的建都之選,是鑒古而不泥古的智慧,為漢朝數百年的基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張良還有很多優秀的品格和智慧值得我們學習,比如他早年隱忍堅韌,受黃石公 “三拾履” 之辱仍畢恭畢敬;在鴻門宴上借項伯化解危機,回頭又將劉邦的賞賜都贈與項伯。更難得的是功成身退的通透:拒封三萬戶,只求留居留縣,以修仙之由避禍,既全君臣之義,又保身家安全。張良的智慧不在爭強好勝,而在守得住本心,看淡功名利祿,這份清醒與克制,至今仍具啟示。 一、張良的“陽謀”和陳平的“奇計” 張良的計策多光明正大,具有框架性和說服力。而陳平以“奇計”著稱,尤其擅長離間(瓦解項羽和范增)、詐術(白登之危賂單于閼氏)、喬裝誘敵等。在當時的環境下,陳平之計也是一種亂世生存法則。但現代社會有法律、行業規范以及社會道德的約束,我們學習陳平之謀,需要考慮其正當性與合法性。 如果在現代商業中學習陳平的智慧,更要學習其合理、創新的地方,因為商業的本質不是爾虞我詐,你死我活,而是互利共贏。 一、如何看待周勃的性格及成就?對其子周亞夫的結局? 周勃與劉邦是同鄉,早年以戰功累積資歷,躋身相位,周勃 “厚重少文” ,其治國謀略遠遜陳平。在呂氏掌權時,和陳平的圓潤及“偽裝合作”不同,周勃遠離朝堂紛爭,他從不公開反對,卻也絕不參與呂氏核心決策,不越界、不逾矩,以 “本分” 換生存。 周勃晚年膽戰心驚: 晚年的周勃,十分害怕被殺,當有人誣告他 “謀反” 時,周勃竟 “恐,不知所為”,甚至在獄中受獄吏欺凌行賄薄太后弟弟薄昭,通過薄太后為其求情。出獄后說出一句千古名言:“吾嘗將百萬軍,然安知獄吏之貴乎”,全然不見當年掌控北軍的剛毅。 周勃之子周亞: 周亞夫因為平定七國之亂有功,漢景帝升任周亞夫為丞相。亞夫性格剛直固執,在朝期間,他不僅得罪了梁王、竇太后,還得罪了漢景帝、王皇后等人。亞夫結局凄慘,因被誣謀反下獄,想自殺被夫人勸阻,最終絕食5天而死。 從表象看,周勃父子似乎不懂官場生存之道;追究深層次原因是因為他們所處時代,皇權政治的本質矛盾:君王需要功臣打天下,卻不免猜忌功臣坐天下。個人的生存之道,根本上取決于以君主為核心形成的官僚集團文化氛圍。周勃晚年“膽戰心驚”的處境,是其個人性格的真實寫照,也是當時沒有制度約束下的個人命運隨主沉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