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最近這些天,榕城傍晚的火燒云格外耀眼。 村姑陳舉著手機咔嚓咔嚓拍了好多張,每一張都舍不得刪。 拍過癮了,就端出茶盤,坐在露臺上喝茶。 傍晚風大,一陣陣吹過來,把茶香都吹跑了,但好在人吹著也涼快,才能舒舒服服坐著喝茶。 又到了喝老白茶養生的季節,茶友們有把自己囤的老茶翻出來喝嗎? 反正村姑陳的后臺,最近是多了不少求鑒老白茶的消息。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條,茶友是這么問的:“你看,這是十年前我自己存起來的壽眉,聽說老白茶越老越黑,可這都存了十年了,為什么葉子基本還是綠色的?” 這么說來,茶友想象中的老茶,難道是那種黝黑黝黑的模樣? 我看著圖片中那餅保存得不錯的壽眉,和他的這番疑惑,真是好笑又感慨。 看來,關于“老白茶該是什么顏色”的答案,還有許多茶友沒弄清楚。 既如此,咱們就來徹底聊明白這件事。 《2》 存了十年沒有變黑,反而依舊保持著綠色的壽眉,恰恰證明保存得不錯。 白茶的工藝簡單,只有萎凋和干燥兩步,能最大程度上保留茶葉的天然物質,其中也包括葉綠素。 這就意味著,茶葉從樹上采下來是綠色的,加工后依舊是綠色的。 而真正優質的老白茶,講究的是自然陳化。 這個過程,往往需要茶葉在干燥、避光、常溫、無異味的環境中,緩慢地進行物質轉化,整個過程都是溫和的、平穩的。 因此,即便經過陳化,老白茶葉內的葉綠素也不會減少太多。 正常來說,十年陳的老白茶,與新茶時期相比,只有整體色澤會略顯暗淡、滄桑,但絕不會失去原本的底色。 白茶的顏色以季節劃分,可以分為兩類。 一種是以翠綠、墨綠為底色的春白茶,在白毫的映襯下呈現出綠白相間的顏色,清新可人。 一種則是五彩斑斕的秋白茶,以綠色為主,輔以黃褐、古銅、磚紅等色系,色彩豐富。 如果存了十年的壽眉,依舊綠底猶存,基本可以說明茶葉保存得當,品質不錯。 《3》 顏色自然的是優質老白茶,那通體發黑的“高年份老白茶”品質又如何呢? 其實,顏色發黑的老白茶,恰恰站在了自然陳化的對立面。 為了節約成本,快速制造出“老白茶“,不良商家們會采取一些極端手段,在短時間內強行改變茶葉外觀,讓它看起來像是飽經風霜的老茶。 最常見的做舊手法是渥堆,這本是黑茶的工藝,卻被心懷不軌的人挪用了過來。 將大量的茶青堆在一起,悶出高溫和水汽,茶葉便會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快速發酵。 過度發酵、變質的茶葉,葉綠素被大量損耗,茶紅素與茶褐素反而大量生成。 最終,茶葉就呈現出了一種極不自然的、單一的黑褐色、紅褐色,看起來像是多年的老茶。 除了渥堆之外,還有暴曬、烘烤等做舊手段,也會使茶葉顏色發生明顯轉變。 通過這些手段做舊出來的茶葉,無一例外都是劣質茶,不僅口感寡淡、鎖喉感明顯,還極易產生各種異味。 更可怕的是,做舊茶的制茶環境堪憂,茶葉中極可能含有大量的灰塵、雜質和細菌。 這樣的茶喝下去,不鬧肚子都是萬幸。 《4》 已經存了十年茶,卻仍然相信“茶葉越老顏色越黑”的說法,說明提問的茶友只是在存茶,但并不懂茶。 由此也可以得知,許多茶友雖然有喝茶、存茶的熱情,但卻對茶葉缺乏最基本的認知。 認為老白茶越黑越好的茶友,很有可能聽信了做舊茶茶商們編造的謊言。 為了將自己手上黢黑的做舊茶餅賣出,做舊茶茶商們往往會編造一個合適的理由——“白茶年份越老,顏色就越黑,充分陳化的好茶,才是黑色的?!?/p> 這個說法聽起來的確符合“東西放久了就會變舊變色”的刻板印象,于是很多剛接觸白茶,或者沒有見過真正老白茶的茶友,很容易上當。 但經過前面的解釋,想必茶友們也已經清楚,正常的老白茶,無論如何都不會是黑色的。 保險起見,買茶、存茶之前,茶友們還是應該做些基本的功課,了解什么樣的工藝是好的,什么樣的香氣是正常的,什么樣的顏色才是自然陳化應有的樣子。 以免誤打誤撞存出了好茶,卻不懂得欣賞茶葉的價值。 如果只是一時興起,馬馬虎虎地買茶、存茶,很容易被錯誤的信息帶偏。 《5》 老白茶沒有變黑,最好不過,如果變黑了,才需要擔心。 鑒別做舊茶,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經驗。 而外觀,永遠是最簡單、最直觀的突破口。 一餅老白茶到手,首先看它的包裝是否妥當,包裝信息是否詳盡完整。 拆開包裝之后,看干茶的顏色。 自然陳化的老白茶,顏色一定是有生命力的、有層次感的。 如果干茶顏色陰暗發黑,死氣沉沉,則是做舊茶無疑。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6000多篇原創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