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唐朝為外族人塑像,最著名的例子是唐乾陵(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合葬陵)的 61 尊蕃臣石像(也稱“賓王像”)。這些石像體現了唐代開放包容的氣度和與周邊民族的密切往來。 為了快速了解這些石像的主要信息,我為你準備了一個表格: ![]() 方面: 內容 :來源 名稱與位置 61尊蕃臣像(賓王像),位于乾陵朱雀門外東西兩側 1. 現存狀態: 石像大小與真人相仿,裝束各異,但頭部均已缺失 2. 歷史由來 :由唐中宗下令雕鑿,于景龍初年(707—708)設立,旨在闡揚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功業 3. 人物身份: 已歸順唐朝、擔任唐朝官職的少數民族酋長或首領,并非單純的外國使節 4. 初建信息 :石像背部最初刻有姓名、職銜、族屬及屬國等文字,但多已漫滅 5. 頭部缺失原因 :可能因1555年陜西華縣大地震等天災,或明末人為破壞及民間傳說所致,確切原因仍有爭議 6. 歷史意義: 反映了唐代統治階層的多民族成分,以及唐朝與周邊民族的廣泛聯系和強大影響力 ![]() ![]() ![]() ![]() ?? 為何設立這些石像 這些石像的設立,并非為了象征“外國使者守陵”,而是為了彰顯唐朝統治階層的多民族成分,以及唐王朝疆域的廣闊和影響力的深遠。這些蕃臣像表明,許多少數民族首領不僅歸順唐朝,還接受了唐朝的敕封和官職,成為唐朝統治階層的一部分。唐太宗昭陵已首開先例刻立蕃酋石像以宣揚國威,乾陵延續了這一傳統。 ?? 石像頭部缺失之謎 乾陵蕃臣像的頭部缺失,原因有多種推測: 1 · 天災說:許多學者認為,1555年1月23日陜西華縣一帶發生的8至11級大地震(即關中大地震)可能是主因。乾陵距震中約100公里,地震的強大破壞力可能導致石像頸部等脆弱部位斷裂。 2 · 人為破壞說:包括明末百姓因迷信石像成精糟蹋莊稼而毀壞,或金、元時期少數民族統治者因覺祖先像為唐陵守陵有辱尊嚴而破壞,但后者缺乏直接證據且存疑(為何只毀頭部)。 3 · 自然風化與戰亂:長期風吹日曬雨淋導致刻字和石像局部(包括頸部)逐漸漫滅損毀,歷代戰亂也可能造成破壞。 ?? ** broader的歷史意義** 唐代為外族人塑像,特別是乾陵的蕃臣像,其意義深遠: 1 · 民族融合的見證:這些石像是唐朝多民族國家發展和民族融合的有形見證。 2 · 開放包容的體現:它們展現了唐代開放與包容的胸襟,以及與世界各地的密切交流。 3 · 藝術與歷史的結合:這些石像不僅是石刻藝術精品,其背后記錄的官銜、姓名等信息(盡管大多湮滅)更是研究唐代民族關系、官職制度、對外交往的珍貴史料。 ?? 延伸了解 唐代的開放與交流,不僅體現在陵墓石刻上: 1 · 藝術創作中的外族形象:唐代繪畫中也有不少描繪外族人物的作品,如傳為周昉的《蠻夷執貢圖》,描繪了外族入貢的場景。 2 · 生活中的胡風:當時社會生活中,“胡音胡騎與胡妝”盛行,許多胡物(如胡服、胡餅、胡床)、胡樂、胡舞廣泛流傳,豐富了唐代的文化生活。 總而言之,唐朝為外族人塑像,尤其是乾陵的61尊蕃臣像,生動體現了唐代海納百川的開放氣度、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以及在當時世界的中心地位。雖然石像頭部缺失留下了遺憾,但其承載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價值依然厚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