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山散人 緱山月,詞牌名。填詞需遵循雙調六十四字的固定格式,前段七句四平韻,后段七句三平韻。 ?欽譜以元代梁寅《雨夕》為代表。 格律對照 《緱山月.雨夕》 元.梁寅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急雨響巖阿*,陰晴暗薜蘿*,山中春去更寒多*。縱柴門不閉,花滿徑,蒼苔潤,少人過*。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蘭舟曾記蘭汀宿,牽恨是煙波*, 而今林下和樵歌*。看風風雨雨,從造物,時時變,總心和*。 格律說明 需嚴格遵守雙調六十四字的字數限制,前段七句四平韻,后段七句三平韻。例如: 前段第三句多加一字,第五、六、七句為四字兩句; 換頭處用六字句。 ? ?聲韻安排? 需注意字聲平仄和韻腳疏密,例如:
【元】梁寅《緱山月. 雨夕》 急雨響巖阿。陰云暗薜蘿。山中春去更寒多。縱紫門不閉,花滿徑,蒼苔潤,少人過。 蘭舟曾記蘭汀宿,牽恨是煙波。而今林下和樵歌。看風風雨雨,滋造物,時時變,總心和。 梁寅詞中“急雨響巖阿”首句用仄聲起調,后續平仄交替; 韻腳需在句尾押平聲韻,如“陰晴暗薜蘿”“蘭舟曾記蘭汀宿”。 ? ?結構布局? 分片需比勘前人作品,例如: 參考梁寅詞的分片結構(前段七句+后段七句); 借鑒同牌作品中情感表達的共性(如胡楊詞中“鐵骨傲蒼茫”的意象運用)。 ? 詞牌沿革 《緱山月》詞牌的起源與白居易的《王子晉廟》有關。詩中“子晉廟前山月明,人聞往往夜吹笙”的描寫,引發了后人以“緱山月”為詞牌名的創作靈感。 ? 具體關聯 白居易在《王子晉廟》中描繪了周靈王太子晉在緱山修煉成仙的傳說,詩中“夜吹笙”的意象成為后世詞人借用的核心元素。施惠的元雜劇《緱山月》即是以此傳說為背景,通過“守正”“樂道”等人物對話,進一步強化了詞牌的文化內涵。 ? 歷史背景 緱山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東南40公里處,因西王母和太子晉的傳說聞名。詞牌名與地名結合,既保留了歷史典故,又通過文學創作實現了文化傳承。 參考示例 【當代】明月清風《緱山月·胡楊》 鐵骨傲蒼茫。瓊枝鎖大荒。凌寒披雪更昂揚。看胡沙聚散,霜滿面,駝鈴渺,笛歌涼。 長河曾洗王維劍,千歲繞柔腸。滄桑無盡詠詞章。慕生機勃勃,篩寂寞,吟孤旅,舉天陽。 ?胡楊詞?:鐵骨傲蒼茫,瓊枝鎖大荒,凌寒披雪更昂揚……(分片結構清晰,意象鮮明) ? 【當代】幽蘭《緱山月·畫月》 側筆月初彎。藏鋒月合圓。人生難寫是秋天。借玄妻發墨,徽石硯,長安紙,薛濤箋。 氤氳痕跡知多少,留白是云煙。緱山紅葉慰更寒。念情深一往,清澹夢,澄明月,愛心泉。 【當代】樾下客《緱山月·雨夜》 冷意蘸清波。陰涼沁薜蘿。霜花黃菊便披蓑。縱西山夜寂,啼晚雨,籬無影,問云何。 閑敲歸夢窗聲碎,煙柳正婆娑。吟思銜意健吟哦。待瓊壺遠道,酬老友,添杯酌,醉歌多。 【當代】淡泊軒主《緱山月·深秋》 節氣露初霜。臨溪野草黃。芳林丟色走寒光。嘆沿堤柳線,翻亂影,飄零葉,入池涼。 遙知時序簫聲緊,金桂卸濃妝。遲交花信愧高商。謝籬邊晚艷,瑤朵放,清風出,卷真香。 【當代】君子之蘭《緱山月.曉霧鎖重樓》 曉霧鎖重樓。平添幾許愁。浮生當世似牢囚。看人群擁擠,忙碌碌,無為過,飽溫求。 何時能把樊籠脫,天地任吾游。乘風追月一飛鷗。賞仙山圣水,聽萬籟,塵心滌,忘煩憂。 【當代】劉念魁《緱山月·憶昔上山下鄉之插晚稻》 日染一村霞。人喧百姓家。門前溪醒噪群蛙。看湖蓮萬炬,鷗破霧,游魚戲,曉煙斜。 如鉤晨月隨風淡,清露滿籬笆。輕舟篙點水云涯。嘆雙雙嫩手,磨老繭,青春逝,減風華。 【當代】煙雨樓臺《緱山月·己亥早春訪巴金故居》 獨院靜無塵。虛堂夢有溫。慈顏猶在骨嶙峋。對殘寒露冷,梧葉老,櫻花瘦,不成春。 悲歡曾記風雷起,椽筆只求真。長宵孤坐一燈昏。嘆棲身半紀,歸鶴杳,啼鵑苦,履痕親。 【當代】危闌獨倚《緱山月·己亥暮秋過莫愁湖有思》 石立水中央。舟橫柳岸旁。湖浮波影夢飛揚。看流光滿眼,風駘蕩,云飄渺,舞霓裳。 應憐荊楚芙蓉女,身世漫滄桑。三吳驅逐少年郎。嘆陽春白雪,高妙曲,誰堪和,證蒼茫。 ? 【當代】豹山散人《候山月.雙搶晨月》 日染半天霞,人喧幾月家。匆匆搖醒一群娃,緊催穿帶起,忙洗臉,肩牛軛,背犁耙。 如鉤晨月隨人走,寒露落泥巴。鐮刀輕舞稻身斜。幾蔸成一手,排作隊,成方陣,展年華。 注:八十年代農忙雙搶晨景。 ![]() 這首《候山月·雙搶晨月》描繪了農村雙搶季節(搶收搶種)的清晨勞作場景,語言質樸生動,充滿生活氣息。 詞作內容解析 上片:以“日染半天霞”開篇,展現日出時分的絢爛霞光,與“人喧幾月家”形成動靜對比,突出農家清晨的忙碌氛圍。“匆匆搖醒一群娃”通過細節描寫,表現農忙時節全家動員的緊迫感。 下片:“如鉤晨月隨人走”運用擬人手法,刻畫月亮伴隨勞作人群的移動軌跡。“寒露落泥巴”既點明時節,又以觸覺強化清晨的清涼感。鐮刀割稻的“幾蔸成一手,排作隊,成方陣”三組短句,生動再現了收割時的整齊節奏。 藝術特色 意象選擇:霞光、晨月、寒露、泥巴等意象,緊扣鄉村主題,營造出濃郁的田園氛圍。 節奏把控:上片急促的“穿帶起,忙洗臉,肩牛軛,背犁耙”與下片收割時的“排作隊,成方陣”形成韻律呼應,模擬了勞作的輕重緩急。 情感表達:通過“搖醒”“緊催”等詞語,傳遞出農忙時節的辛勞,而“展年華”又暗含對豐收的期盼,情感層次豐富。 ![]() |
|
來自: 怡園藏玉 > 《緱山月.64梁寅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