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叫“男靠吃女靠睡”,說的就是男女養生方法各有不同。 中醫解釋,男屬陽,女屬陰,動則生陽,靜則生陰,因此,男性要靠吃來維持動的能量,以攢陽氣;而女性為了養陰就要靠睡覺來維持靜的狀態。男女宜有別:男人易傷氣,女人最耗血,因此男人要注重補氣,女人要注重養血。《難經》中說:“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是說如果將人比做一棵樹,氣就是樹根,而身體是樹干和樹葉。根深才能葉茂,氣長才會命久。人體氣衰則氣血不暢,陰陽不調,百病入侵。男子氣虛大多說的就是腎氣虛,也就是常說的腎虛。當今的男性,由于飲酒、抽煙、熬夜、縱欲等生活習慣和飲食作息無所顧忌,容易造成氣虛,氣虛再進一步,就會有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壓、前列腺炎、心臟病等疾病。氣粗胸悶、渾身無力、精神萎靡、頭痛易怒、眩暈耳鳴、上腹飽脹、下腹墜感、尿急尿頻、尿痛尿不盡、舉而不堅、陽痿早泄、失眠脫發、四肢麻木、關節抽搐、盜汗夢多、思維紊亂等。 材料:荷蒂,大米。做法很簡單,大米、荷蒂洗凈,加入清水煮粥即可。荷蒂在荷的中間部分,它既有上面蓮子心清心火的作用,又有下面蓮藕補脾胃之氣的作用,更能生發元氣,補脾胃之氣,用它來煮粥最適合氣虛的胖子。艾灸是中醫傳統醫學中的一種奇術,具有上千年的傳承,俗話說:“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艾灸能夠溫陽補氣,扶正祛邪作用,從而達到保健養生、防病治病的目的。男人補氣還可以每天用艾條熏炙脾腧穴、足三里、氣海穴和膻中穴。這四個穴位都是補氣的大穴,每天熏炙,能起到補氣的作用。從生理上講女人容易造成血虛,從青春期開始每月的生理期,到懷孕生產,再到哺乳,每一個歷程都需要大量的氣血能量支持。所以說氣血為生命之源,女人補血終身則是大事。生活在繁忙的現代社會,由于生活環境、工作壓力等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女性出現血虛的癥狀。不少女性原本膚色紅潤、明眸皓齒,但是還沒過40歲的門檻,就變得心煩易怒、頭發干枯、頭暈眼花,在看看鏡子中那黯淡的膚色,更是讓人心痛不已,提不起一點自信來!在中醫看來,婦女以養血為本,每位女性都要注意養血補血,如果你不注意養血的話,就容易出現嘴唇蒼白、臉上微黃、乏力、頭暈、頭發枯黃等癥狀,這些也就是貧血的癥狀。如果你是嚴重貧血的話,會有早衰現象,比如過早的出現白發、皺紋、牙齒脫落等。而氣血充盈的女人,則看起來比較年輕,皮膚嫩滑、臉色紅潤,就是我們所說的“白里透紅”,“膚若凝脂”,補血,就是女性最有效的“抗衰魔法”。將蓮子泡發后去皮、心洗凈,與洗凈的桂圓肉、紅棗一同放入沙鍋中。加水適量煎煮至蓮子酥爛,加冰糖調味。睡前飲湯吃蓮子、紅棗、桂圓肉,每周服用1~2次。此方具有補心血、健脾胃功效,適用于治療貧血乏力、神經衰弱、心悸、健忘、睡眠不安等。枸杞子20克,紅棗10枚,雞蛋2個。同煮,蛋熟后去殼再同煮10分鐘。吃蛋飲湯,每天或隔天1次。此方有補虛勞、益氣血、健脾胃等功效。可治療貧血癥,還可用于體質虛弱、頭暈眼花、健忘失眠、視力減退的調理。顧名思義,氣海穴為“氣之海”,是“強壯穴”,按摩氣海穴可以達到補氣補虛,溫養益氣,強壯全身的作用。搓熱雙手按摩此處可以達到溫熱的效果,對寒性體質尤為有效。尋找方法:取穴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氣海穴位于人體下腹部,直線連結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此穴。氣為陽是動力,血為陰是基礎。氣行血亦行,氣虛血亦虛,氣滯血亦滯,脾氣虛則血失統攝而溢,氣火盛則迫血妄行而泄。 《本草綱目》卷五十二:“故曰氣者血之帥也。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熱則行,氣寒則凝。”治療上,補氣攝血、行氣活血、益氣固脫等都是這種理論的運用(《血證論》)。 而艾灸的主要作用就是驅寒除濕,活血化瘀,因此中醫經常說:艾灸和女人是天生的一對。 女人補血艾灸取穴:脾俞、氣海、血海、三陰交。 站樁最早記載于《黃帝內經》,站樁功歷史悠久,是目前有記載最早的養生術。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有“提擎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的記載。 因此可以說站樁功是我們祖先在與疾病、災害和自然界中毒蛇猛獸斗爭過程中逐漸積累下來的經驗總結。 站樁看似簡單,其實包含著很多我們的傳統文化,如混沌、陰陽、天人合一等。肌肉若一,是站樁追求的均衡狀態,也就是常說的混沌,什么也不想,若有若無;把握陰陽,做到陰陽平衡,否則就容易生病。這就要求站樁時把身體在混沌的基礎上分出松緊,使頭腦呈現空空蕩蕩,進而得到充分休息。 在練習站樁前,應排空大小便,而且飯前、飯后一小時不宜練習。 昔日少年武為尊,而今鄰里少傳人。冷落多見練武場,人少并非學子貧。 有人甘學跆拳道,喜將韓裝著于身。我輩武友勤奮起,弘傳國粹萬年春。 謝謝各位師兄關注,我們會一直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