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緒箕(1914 年 1 月 5 日-2015 年 11 月 21 日)是中國航空教育與科技領域的奠基者之一,被譽為 “濃縮的航空航天發展史”。他一生橫跨教育、科研與管理,以 “航空報國” 為志,在多個關鍵領域留下深刻印記。 一、學術背景與國際視野范緒箕生于北京名門,青年時期因東北淪陷而萌生救國之志。1935 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學校始建于1920年)后,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深造,師從航空科學泰斗馮?卡門(Theodore von Kármán),與錢學森成為同門師兄弟。在美期間,他系統學習空氣動力學與熱彈性力學,參與大型風洞研究,深受馮?卡門 “理論聯系實驗” 學術思想的影響。1940 年獲航空工程博士學位后,他放棄優渥待遇毅然回國,開啟了長達七十余年的報國征程。 二、航空教育的拓荒者學科體系構建
他主導了中國航空教育的三次重大改革: 創建浙江大學航空系(1945 年):在經費匱乏的條件下,他自行設計圖紙、籌措材料,建成中國首個 3 英尺低速風洞教學實驗室,并引入二戰前沿技術課程。 籌建華東航空學院(1952 年):整合三校航空系資源,選址南京中山陵附近建校,奠定西北工業大學的前身基礎。 南京航空學院改制(1956-1979 年):將專科院校轉型為本科高校,確立以飛機設計、空氣動力、航空發動機為主干的學科框架,建成亞跨超音速風洞、熱應力模擬實驗室等核心設施。其專業布局直接影響南航今日的國家重點學科建設。
人才培養理念 范緒箕倡導 “教學科研并舉”,提出 “尖子教師培養制度”,選派青年教師赴蘇聯進修,并親自授課示范。他在南航推動 “以任務帶學科”,通過無人機研制項目培養跨學科團隊,例如派教師呂樟權參與南昌飛機設計,快速提升科研能力。其教育思想至今仍體現在上海交通大學 “范緒箕獎學金” 的導師制中。
三、科技攻關的領軍者無人機事業奠基 1958 年,他敏銳捕捉到無人機的戰略價值,率先在南航啟動無人駕駛飛機研制。他親赴北京爭取錢學森支持,主導 “南航二號” 超音速靶機原理樣機開發,雖因條件限制未試飛成功,但帶動了空氣動力學、自動控制等學科的交叉發展。1968 年,他帶領團隊歷時 8 年攻克 “長空一號” 高速靶機技術,這是中國首架自主研制的無人駕駛飛機,國防工辦評價其 “填補國內空白”。 熱結構研究的先驅 長期從事熱彈性力學理論與應用研究,他提出 “非耦合動態問題數值分析” 等創新方法,為高速飛行器熱防護系統奠定基礎。90 歲后仍筆耕不輟,完成《氣動加熱與熱防護系統》等專著,被中國科學院院士莊逢甘贊為 “熱應力學科的開拓者”。
四、管理實踐與教育改革高校治理創新 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期間(1980-1984 年),他推動 “世行生” 計劃,選派大批師生出國深造;成立生物醫學工程、人工智能等跨系委員會,打破學科壁壘。其改革理念被評價為 “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探索”。 實驗室建設理念 他堅持 “專業實驗室是科研高地”,在南航主導建設了高低速風洞、飛機結構靜力實驗室等核心設施。這些平臺不僅支撐了 “長空一號” 等項目,更使學生在校期間即可參與前沿實驗。
五、精神遺產與時代回響范緒箕以百歲高齡仍關注學術前沿,101 歲時用英文發表論文。他的家國情懷與學術品格深刻影響后人: 范緒箕的一生,是 “科學救國” 理想的生動詮釋。他以教育家的胸襟、科學家的嚴謹和管理者的魄力,在航空教育、無人機研發、熱結構研究等領域樹起豐碑,其貢獻將永遠鐫刻在中國航空航天發展的史冊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