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份我父母回老家,平時依賴的"家庭食堂"暫停營業,我們被迫開啟了每天外出覓食的模式。也好,我可以趁機探探店,品嘗美食的同時,學習學習別人的運營。吃到不好吃的,第二天換,遇到好吃的,就多吃幾天。 不知道各位怎么找吃的,我一般是通過點評:推薦里,美食里,排行榜,必吃榜。。。一個個找。 有一天,發現個恩施菜館評價挺高。五六公里,說遠不遠,說近也不算近。要是沒有車,估計不會考慮;但開車十來分鐘就到,算不上麻煩。 我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去了。誰也沒想到,從那一天開始,這家小店成了我們一個月里反復光顧的地方——光是八月,我們一家就去了六七次,朋友來請客帶過去,同事團建也推薦過去。 正宗的“鄉土味”第一次去,就被味道抓住了。 其實,恩施菜在武漢很常見,土家味、鄉野味道,帶點粗獷,帶點煙火。以前我們也去過不少恩施菜館,但這一家明顯不同:味道更純粹,調味更準,食材更鮮。菜量也實在,三口之家點三四道菜,可以吃兩頓(打包晚上吃),既不浪費,也吃得滿足。 我個人吃飯最看重的是味道。環境和服務對我來說都是次要的——畢竟不是請客,自己吃飯,核心還是“好不好吃”。這家店偏偏在味道上做到比較高水平,完全壓過了其他恩施菜館。 就連他家的辣椒炒肉都比別人家好吃。上次直播我反復說的就是這道菜--辣椒炒黑豬肉。可以吃到肉香。現在能吃到肉香的小炒肉太少了。吃肉吃不到肉味,你說是不是有點諷刺。 他家還有些特色菜,別的菜館沒有的,比如風味牛肉絲,洋芋飯,風干牛肉。。。味道也相當好。 ![]() ![]() ![]() 從點菜開始就很有食欲 還有一點讓我印象很深刻:點菜的體驗。 ![]() ![]() 墻上有產品圖片和價格,下面是一個冰柜,里面放著每一種菜的原材料。很直觀地知道一道菜里會用到哪些原材料,分量大概多少。旁邊是價格牌,看中了,拿一個牌子,看完了給服務員即可。 這種可視化的點餐方式的好處是多方面的: · 顧客看得到摸得著,對食材新鮮度有信心 · 直觀了解菜品構成,降低點餐決策難度 · 增加顧客對店家的信任感 · 提升整體用餐體驗 明檔點餐雖然增加了些許成本,但在提升顧客體驗和信任度方面帶來的回報卻是巨大的。 餐飲消費本質上是一種體驗經濟,看得見的制作過程和新穎的點餐方式,本身就成為用餐體驗的一部分。 留人的會員系統 除了味道和體驗,這家店在“讓顧客再來”上也很有手段。 第一次去,服務員會問:要不要辦個會員?入會有小禮物,好像是一盤小菜或者一盒酸奶。不用充值,還送東西,順手就成了會員。 接下來是重頭戲:新會員直接送你100元代金券,分成兩張50元。這個券當日不能用,第二天起才生效,而且設置了條件:滿200減50,一個月內必須用完。 換句話說,光是這套機制,就逼著你在未來一個月至少要來兩次。200塊減50,等于打了個七五折。力度不小。你本來就要吃飯,有這樣的優惠,自然會惦記著再來。 事實證明,這個小動作的威力很大。我們一家一次次回頭,很多時候就是想著“券還沒用掉”。 為了用券,我還用不同的微信號申請了會員。 主動出去,收獲流量 還有一個讓我覺得他們執行得挺到位的地方:點評評價。 說實話,這家店的服務員里有不少上了年紀的阿姨,看樣子平時都不怎么用手機,更別提刷點評。但她們一定會做一個動作:快吃完時追著你問,“有點評嗎?幫我們評一下吧,我們送你一個酸奶或者一個果盤。” 在她們的邀請下,大多數顧客都會順手寫評價。菜本來就好吃,服務也過得去,再加上有點小福利,于是評價數量堆起來,分數自然就上去了。 而我當初刷到這家店,正是因為點評推薦。 現在做餐飲,線上評價已經不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即使菜品再好,如果忽視線上評價管理,也很可能被埋沒在眾多競爭者中。 看過一個數據,不知道是否準確,說是超過80%的顧客在選擇餐廳時會參考線上評價,評分每提高0.1分,客流量的提升可能超過5%。 一家人反復惦記的餐館味道好、服務也行、會員券鎖復購、點評管理引流,這些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閉環。于是,一個月六七次的復購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有一次我們周末中午去,竟然排了40多分鐘的隊,店里滿座。要知道它的位置并不占優——三環外,周圍沒商圈,門口只有車流,沒有人流。但這也說明,只要產品足夠好,顧客愿意為它驅車前往,哪怕時間多些。 ![]() ![]() 上次呂老板來武漢,就是在這里吃的飯,呂老板就是恩施人,我想讓他評價一下是否正宗。點菜時,剛好碰到了老板娘,兩人用恩施話聊了一會。呂老板吃完后說:“這就是家鄉的味道,很正宗。” 很多時候,一家餐館能否留住顧客,其實沒有那么復雜。 廣告不重要,裝修也不是關鍵,真正的決定性因素是:
這家恩施菜館正是把這幾點組合到了一起。于是,它成了我們一家在八月最常去的地方。 這個店時間不長,也就一年多。其實我們不遠處還有好幾家恩施菜館的,但去得少。所以,真正的競爭力,不在于熬了多少年,而在于能否讓顧客在一次次選擇中,始終記住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