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讀歷史,尤其是普通人讀歷史,歸納來看,無非是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讀歷史到底有沒有用? 讀歷史肯定是有用的。 尤其是中國歷史,時間足夠長,案例足夠豐富。 古人所經歷的事,在現代社會其實依然會發生,只是表現形式有所變化,但內核是一致的。 讀歷史的作用在于,當你積累的案例足夠多,將來遇到事情時,總能從歷史中找到參照。 第二個問題:如何讓讀歷史真正有用? 普通人讀歷史,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其一,是了解史實,追求“知道”; 其二,是看故事,專注于獵奇、有趣的古代軼事,追求“有趣”; 其三,是希望從中提煉智慧。 前兩種占絕大多數。 大多數人更多是把歷史當作一種興趣,如果有更有意思的內容,他們隨時可能轉移注意力。 最后一種則極為稀少,可能萬中無一。 畢竟真正的歷史很枯燥,沒有演義故事的精彩,想要讀進去需要靜得下心,并且持續投入數年才能初見成效,這足以讓大多數人望而卻步。 那么,如何讓讀歷史真正有用? 我用AI的發展來做個類比。 AI的發展有兩個階段:先是大量灌輸數據,形成數據庫,AI可以調用其中的信息。 但此時,AI只能機械使用已有數據,無法創造。 而當數據積累到一定程度,AI會出現一種稱為“涌現”的現象。 它能夠聯系既有數據,生成新的內容。 早期AI常常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因為它無法驗證自己所創造內容的真實性,更先進的AI則能通過推理過程去論證真偽。 人類讀歷史也遵循類似的規律:讀得少,基本沒什么用; 可一旦讀得多,知識便會在腦中連接、碰撞,產生“涌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開悟”。 要想讀歷史有用,第一點就是:必須多讀。讀得少還不如去刷抖音。 正如常說:“太陽底下無新事”,歷史總會重演,但不會簡單重復。 因此,你要透過歷史故事,看到背后的規律、邏輯,或者說,都是人性。 為什么重點是人性? 我認為,人類的進化歷程長達幾百萬年,人性是這幾百萬年沉淀的結果。 而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不過5000年左右,人類社會的巨變更是近一百多年才發生的。 1900年之前的世界大同小異,但1950年、1990年、2025年……每個階段差別巨大。 也就是說,人類文明史只占人類進化史的不到1%。 這意味著,人性遠遠沒有跟上文明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幾百萬年前的狀態。 在我們有限的百年生命中,人性幾乎可視為不變的常量。 通過讀歷史觀察人性,并應用于現實生活中,基本不會有太大偏差。 所以,讀歷史要有用,就要看到背后的規律、邏輯和人性,這些才是人類社會發展真正的“源代碼”。 正如AI在初期會“胡說八道”,人在讀多了歷史之后,也容易陷入“生搬硬套”或“胡思亂想”。 因為從認知、理解、開悟到現實應用,還需要辯證思維和實踐驗證。 但這并不是最關鍵的。 AI可以通過推導驗證,人同樣也有辦法,比如邏輯。 諸葛亮26歲前未參與具體政務,加入劉備團隊后卻迅速崛起。 固然因為他是學霸,但一定有一套方法論。 這套方法,我認為就是邏輯。 也就是說,讀歷史要有用,就要通過大量案例、深入細節,不斷訓練你的邏輯能力、思辨能力,也就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心態。 很多人把歷史當作成功學教材,總想從中直接獲取“有用”的東西。 我不評價這種方式的對錯,但歷史是有時代局限性的。 真正值得學的,是歷史人物在面對事件時的心態:他們的情緒和壓力與我們并無不同,但他們選擇了某種回應方式。 重點不在于他們“做了什么”,而在于他們以什么樣的心態去面對困境,失敗時的堅韌、成功時的謹慎、迷茫時的堅定,這些才是我們真正要學的,也恰恰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第三個問題:具體如何讀歷史? 我只講三個方法: 1.找共性:比如“寒門崛起”,你可以列出許多出身寒門的歷史人物,尋找他們之間的共性(而不是特性)。 共性越密集,說明越有參考價值,也越值得學習。 2.看解讀:比如可以參考我對《資治通鑒》的解讀,或者敖讓、渤海小吏等作者的解讀。 借助別人的視角和思考,吸收他們的見解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 3.建自洽:人對世界三觀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也需要豐富的閱歷作為養料,而歷史正是最好的來源。 通過讀歷史、觀察規律與人性,構建起自己對世界的認知體系,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