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六經辨證及“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原則,針對患者“中風右側偏癱,氣虛血瘀、肝腎不足,風痰阻絡”的病機,分析如下: --- 一、辨證分析 1. 氣虛血瘀:氣為血之帥,氣虛則推動無力,血行不暢而成瘀,見半身不遂、乏力、舌淡紫。 2. 肝腎不足: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則筋骨失養,見腰膝酸軟、頭暈耳鳴。 3. 風痰阻絡:風邪挾痰濁阻滯經絡,見口眼歪斜、語言不利、肢體麻木。 此病屬本虛標實:肝腎不足、氣虛為本;風痰、血瘀為標。病位在經絡,與肝、腎、脾相關。 --- 二、治則 益氣活血、滋補肝腎、祛風化痰、通經活絡 以補陽還五湯補氣活血為基礎,合地黃類方滋肝腎,加祛風化痰通絡之品。 --- 三、方藥推薦 主方:補陽還五湯合地黃飲子加減 組方思路: · 補陽還五湯(黃芪、當歸、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 益氣活血通絡 · 地黃飲子(熟地、山茱萸、肉蓯蓉、巴戟天、石斛、麥冬)→ 滋肝腎、養陰液 · 加祛風化痰藥(白附子、僵蠶、全蝎)及通絡藥(雞血藤、桑枝) 具體方劑: 黃芪60g、當歸12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紅花6g、地龍10g、 熟地黃15g、山茱萸12g、肉蓯蓉10g、巴戟天10g、石斛10g、 白附子6g(先煎)、僵蠶10g、全蝎6g、雞血藤20g、桑枝15g。 煎服法: 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白附子先煎30分鐘減毒)。 --- 四、方義解析 1. 黃芪(君藥):大補元氣,氣足則血行,為治氣虛血瘀之要藥。 2. 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地龍:活血化瘀通絡,地龍善走竄通經。 3. 熟地、山茱萸、肉蓯蓉、巴戟天:補肝腎、填精髓,強筋骨。 4. 白附子、僵蠶、全蝎(牽正散核心):祛風化痰、通絡止痙,治風痰阻絡。 5. 雞血藤、桑枝:舒筋活絡,引藥上行肢臂。 --- 五、加減化裁 · 語言不利加 石菖蒲10g、遠志10g 開竅化痰; · 頭暈耳鳴加 天麻10g、鉤藤15g 平肝熄風; · 便秘加 火麻仁15g 潤腸通便; · 痰多苔膩加 半夏10g、陳皮10g 燥濕化痰。 --- 六、調護建議 1. 配合針灸(取穴:百會、曲池、合谷、足三里、陽陵泉、太溪等)加強通絡。 2. 功能鍛煉循序漸進,避免過度勞累。 3. 飲食宜清淡滋補,如黑豆、山藥、枸杞粥,忌肥甘生痰之品。 --- 七、注意事項 · 白附子有小毒,需先煎30分鐘減毒,嚴格用量。 · 本方偏溫補,陰虛火旺者(舌紅少苔、潮熱)慎用,需調整。 · 需長期調治,隨證復診調方。 此方融匯仲景“扶正祛邪”思想,益氣養血以治本,化痰通絡以治標,契合病機。然臨證須詳辨脈證,靈活化裁。 |
|
來自: 海闊天空x6tmas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