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ADHD(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和其他類型孩子的教育問題。” ![]() 1、“已知的困難” vs “未知的困難” 已知的困難更簡單,還是未知的困難更簡單呢? 很多人說ADHD是“已知的困難”,沒錯,因為它被研究得多、樣本量大、特征明顯。但還有很多孩子面臨的可能是“未知的困難”——比如智商測試顯示偏低、性格極度內向、學習節奏慢,甚至合并ASD(自閉癥譜系)等。每個孩子都可能在同一套教育體系下遇到不同的挑戰,關鍵不是貼標簽,而是看見真實的孩子。 ![]() 有的娃是ADHD這款“高能量小馬達”,有的娃是“慢熱型小蝸牛”,還有的娃是“左撇子小天才”…就像花園里有的花開得早,有的花開得晚,但每朵花都有自己最美的時刻呀!真正的育兒,不是把孩子塞進標準模具,而是讀懂他那本獨一無二的說明書?? ![]() 2、別被“智商測試”框住孩子的可能性 現在測智商常用韋氏,但腦科學這些年進步飛快,我們越來越意識到:智商是多元的!運動、音樂、溝通、邏輯……這些統統算“智能”。 有的ADHD孩子測出來智商很高(120、130不少見),但也有些孩子普通甚至偏低(比如韋氏70左右)。記住:孩子的能力不是一個數字能定義的。就像有人擅長跑步有人擅長跳舞,數字從來定義不了孩子的光芒? ![]() 3、換個角度看“問題”,可能是寶藏的入口 很多孩子之所以被認為是“問題小孩”,恰恰是因為他們的天賦沒被看懂。 ![]() 比如:超級有主見的孩子,容易顯得“對抗違逆”;思維跳躍的ADHD娃,常被說“不專注”。愛因斯坦小時候還被說是“遲鈍孩子”呢!有時候,孩子身上那些讓我們頭疼的特質,恰恰是未來讓他發光的星星之火。 4、父母的焦慮,是孩子最大的束縛 我經常說:“擔心是最差的禮物”。 你一焦慮,就容易伸手過度、保護過度,反而捆住孩子的手腳。 比如:總怕他丟三落四、總擔心他上課離開座位……結果呢?孩子接收到的信號是:“我做不到”“我不行”。 ![]() 放下完美主義,放下焦慮,才能把能量還給孩子,就像把綁著孩子的橡皮筋松開,他反而能跑得更輕盈。 5、智慧父母:分清“能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 這是我最想分享的一點:真正的育兒智慧,是知道什么是“可以改變的”,什么是“必須接受的”。這也不光是育兒的智慧,更是人生的智慧。 美國神學家尼布爾1934年寫下了一篇堪稱20世紀最著名的禱告文: 上帝,請賜予我平靜, 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 給予我勇氣, 去改變我能改變的, 賜我智慧, 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比如:左撇子不用硬改,但可以教他用好左手;ADHD容易分心,但可以通過時間管理工具來輔助。把眼光從“糾正問題”轉向“善用特點”,孩子會給你驚喜。育兒不是較勁,是借力使力的藝術。 ![]() 6、教育底層邏輯:解鎖束縛,喚醒自驅 不管你的孩子是A娃、B娃還是C娃,教育的核心都是相通的,底層邏輯和規律是一樣的,但方法卻不能統一,這就是因材施教,任何文化談到教育都應該回歸尊重個體差異。 這么多年,我在研究青少年自驅力發展中,提出先解開束縛,再喚醒內在動力。這是我多年來研究自驅力形成的一套方法論,用“解鎖束縛,喚醒自驅”8個字,拆成6大版塊,解決父母在自驅力教育的核心問題。 我會開一堂課,免費分享給大家,希望可以支持大家在自驅力發展的道路上,邁出正確的第一步。方向理清了,每一步都會有正向回報。這不僅是某個流派的技術,而是跨越類型的底層心法。(記得找小伙伴預約) 每個孩子都帶著自己的“說明書”而來,父母要做的不是硬把他塞進標準模具,而是讀懂他的獨一無二。共勉! 世上沒有完美的媽媽,也沒有標準的孩子,只有獨一無二的相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