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若強,男,1972年生。山東省臨朐縣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 ![]() 中國人起名兒很有講究的。讀書人一般查閱經典:老大名禮,老二則是義,老三則是廉。兄弟多了,再接孝、悌、忠、信。普通百姓則是福、祿、文、武,吉、祥、勤、儉之類。有些莊戶人沒學問,就只能先起個乳名,等長大上學時,再讓先生幫著起名字。乳名相對隨意,我們村有個本家,父母沒讀過書,生了大兒叫囤,二兒叫斗,三兒叫升。兒子們長大后,曾質問父母:起名咋老照著家什使勁呢!還有父母巴望生男孩的,生個姑娘,便起名叫召弟,又生一個姑娘,便叫喚弟,再生姑娘,便叫盼弟;有按照孩子特點起的,大兒叫丑,二兒叫俊;最笨的,就按排序:大妮、二妮、三妮一直排下去。也有是寄托著父母希望的。我們村有戶人家,當年被劃成地主,整日挨斗,度日如年。生了個兒子叫忍,大伙都沒在意。過幾年又生了兒子叫耐。這時“革命者”才恍然大悟:你地主老財賊心不死,還想“忍耐”之后再翻身啊! 到了1960、70年代,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名字也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男孩多用國、軍、剛、強,女孩則是紅、花、梅、蘭,等等。那時幾乎每個姓氏中都有“建國、愛國、報國、成國”或“建軍、愛軍、紅軍、成軍”的。 19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海外文藝尤其是港臺明星在央視春晚的亮相,讓我們的生活突然從黑白變成了彩色!于是,八零后、九零后的名字便增添了幾分嶄新的元素:男孩開始用健、霖、翔、杰,女孩則是倩、惠、娜、怡,而且中間的字也不考慮輩分開始靈活起來,如“子怡、麗娜、雨菲”,有的使用疊字,如“倩倩、雯雯”等。 進入新世紀,零零后起名就更講究了。一般要先查電腦,輸入生日時辰,看五行缺啥,缺木則用“森”,缺土則用“奎”......有一個姓金的朋友,生個小孩說是五行缺金,直接取名“金鑫鑫”,一下子足了!查完五行,還要讓電腦軟件給打分,低于80分的不用。有的干脆花錢請先生幫著起名,既合五行,又打分高,等等,不一而足。 其實,說白了名字就是個記號,能蘊涵一下父母家人的期望,說起來不繞口,也就行了。古往今來,多少名垂青史的人物,不是因為他(她)的名字多么響亮,而是他(她)的事業偉大,他(她)做的事對人們有益!圣人孔子名丘,據說是因為他生而“圩頂”,頭頂像山丘,便取名“丘”;又因是去尼山求子后生,且排行老二,故字“仲尼”。這不就是十分隨意的“應景之作”嘛!漢高祖劉邦,本名“劉季”,當了皇帝后才叫了“劉邦”。“季”,就是排行老三的意思:老大稱伯,老二稱仲,老三稱季。按現在的話講,漢高祖原來的名字就叫“劉三”!跟農村的“張大妮、張二妮、張三妮”同類!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從一介村夫成為開國皇帝! 過去農村有個講究,就是越“金貴”的孩子,越起個“賤名”。比如連生幾個閨女好不容易得個獨生子,就叫“狗蛋”“鐵蛋”之類,故意起個難聽的名字,好養活!正如老子《道德經》所言:“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人之所惡,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古代的帝王自稱孤、寡人等)”。 看來,中國的農民還是有文化底蘊的。 ![]() 發掘文學新星、培育潛力作者、推出知名作家,是《時代作家》的擔當。 投稿須知: 一、欄目設置為詩歌陣地、美文視線、小說在線、散文詩苑等欄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