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警察的哥們兒聊起個事兒:上個月他接手了個案子,程序員小林遭遇 “殺豬盤”,沒被騙走一分錢,反倒用代碼扒了騙子老窩,最后把整個團伙都送進了局子。 小林是家互聯網公司的后端程序員,平時除了寫代碼就是泡技術論壇,三十出頭還沒對象。去年夏天,他在一個同城交友群里加了個叫 “蘇晴” 的女生。對方頭像清秀,朋友圈里全是探店、看書的日常,說話溫柔又懂分寸,小林很快就動了心。 沒聊多久,“蘇晴” 就開始跟小林分享 “賺錢秘訣”,說自己在一個 “內部投資平臺” 上跟著老師做單,收益比理財高好幾倍,還發了不少盈利截圖。一開始小林沒在意,覺得這種平臺多半是坑,但架不住 “蘇晴” 天天念叨,還說 “就是想跟你一起多攢點錢,以后好好過日子”,軟磨硬泡讓他也注冊試試。 小林雖說心動,但程序員的職業敏感讓他留了個心眼。他沒急著注冊,反而先去查了 “蘇晴” 說的平臺域名。這不查不知道,一查全是貓膩:域名剛注冊沒倆月,服務器在境外,而且備案信息是偽造的。他又翻了翻 “蘇晴” 的朋友圈,發現那些探店照片里的店鋪,地址全是不同城市的,甚至有幾張是從旅游博主那兒盜來的,只是改了水印。 這時候小林心里已經有譜了:這就是典型的 “殺豬盤”,先靠感情鋪墊 “養豬”,再用虛假投資平臺 “殺豬”。換作別人,可能要么慌了神拉黑,要么還抱著幻想猶豫,但小林偏不 —— 他想試試,能不能用自己的技術,把這伙騙子揪出來。 小林沒戳穿 “蘇晴”,反而裝作很感興趣的樣子,跟她聊起平臺的 “操作流程”。“蘇晴” 以為魚兒上鉤,趕緊發來了注冊鏈接。小林沒直接點,而是把鏈接復制到本地,用代碼拆解了鏈接的跳轉邏輯。他發現,這個鏈接會先跳轉到一個偽裝的 “安全驗證頁面”,再引導用戶下載虛假 APP,而 APP 里藏著木馬程序,能竊取用戶的手機信息。 小林順著鏈接的 IP 地址往下查,發現背后有多個代理服務器層層偽裝。他沒急著硬攻,而是模擬普通用戶的操作,注冊了一個賬號,用虛擬機下載了那個虛假 APP。他在虛擬機里故意輸入了一些 “看似真實” 的個人信息,甚至往里面充了 100 塊錢 —— 當然,充值渠道是他特意標記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后面方便警方追溯。 “蘇晴” 見小林 “上道”,開始催他加大投入,說 “月底有大行情,現在投進去能翻三倍”。小林一邊跟她周旋,假裝 “正在湊錢”,一邊用代碼監控 APP 的后臺數據傳輸。他發現,這個平臺每天都會把用戶的充值記錄、個人信息匯總到一個境外服務器上,而服務器的管理員會定期把數據導出,通過加密郵件發送給國內的某個郵箱。 小林抓住這個漏洞,用技術手段獲取了那封加密郵件的發送軌跡,順著郵箱地址查到了一個位于廣東的 IP。他趕緊把自己掌握的所有證據 —— 包括域名信息、IP 軌跡、APP 后臺數據、“蘇晴” 的聊天記錄、充值渠道截圖 —— 整理好,發給了之前認識的警察哥們兒。 警方根據小林提供的線索,很快鎖定了位于廣東東莞的一個詐騙窩點。去年 10 月,警方組織抓捕行動,當場抓獲 12 名犯罪嫌疑人,繳獲了多臺電腦、手機,以及用于詐騙的虛假投資平臺后臺系統。據嫌疑人交代,他們團伙分工明確,有人負責偽裝 “美女” 在交友平臺引流,有人負責維護虛假投資平臺,有人負責催收 “投資款”,僅去年一年就詐騙了 200 多人,涉案金額超過 500 萬元。 而小林,不僅沒被騙走一分錢,還成了這起詐騙案的關鍵證人,幫警方端了騙子的老窩。后來警察哥們兒跟他開玩笑:“你這技術,不去當網警可惜了。” 小林笑著說:“就是不想看著更多人被騙,能用自己的本事幫上忙,挺值的。” 最后也提醒大家:網上交友遇到 “推薦投資”“引導充值” 的,一定要多留個心眼,別被感情沖昏頭腦。真遇到騙局,也別慌,保存好證據及時報警,說不定就能像小林一樣,既保護了自己,又幫警方揪出騙子。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