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體內部,存在著一個龐大且復雜的微生物王國——腸道菌群。 這些微生物不僅參與食物的消化,營養物質的吸收,還與人體健康緊密相連,尤其是在一些復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比如系統性紅斑狼瘡(SLE)。 腸道菌群與 SLE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以多器官、多系統損害為主要特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育齡期女性中較為常見。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SLE 患者的腸道菌群結構與健康人群相比存在顯著差異。 比如,SLE 患者腸道中厚壁菌門與擬桿菌門的比值(F/B)降低,這可能會導致腸道屏障功能受損,使病原體和毒素更容易進入血液,引發全身性炎癥反應,進而導致 SLE 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 什么是“腎-脾-腸軸”理論?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各個臟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 其中,“腎-脾-腸軸”理論認為,腎臟、脾臟和腸道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共同維持著人體的健康。 ● 腎-腸軸:腎臟與腸道通過水液代謝相互聯系,腸道菌群代謝產生的毒素會損害腎臟功能,而腎臟功能受損又會影響腸道菌群的平衡。 ● 脾-腸軸:“脾”與“腸”上下相應,循行相通,腸道菌群與脾臟的免疫功能相呼應,脾臟功能受損也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衡。 ● 脾-腎軸:脾腎兩臟相互滋生,相互影響,共同維持著人體的氣血陰陽平衡。 中醫治療 SLE 的新靶點 基于“腎-脾-腸軸”理論,中醫在治療 SLE 方面展現出了獨特的優勢。健脾滋腎法作為中醫治療 SLE 的重要手段之一,正是通過調節腸道菌群這一新靶點,來發揮其治療作用的。 健脾滋腎法強調“立足脾腎,固本培元”,通過運用黃芪、白術、山藥、熟地黃等具有健脾益腎功效的中藥來調節腸道菌群,增強機體免疫力。 這些中藥不僅能夠直接作用于腸道,促進有益菌生長,抑制有害菌繁殖,還能夠通過調節機體的代謝和免疫功能,從根本上改善 SLE 患者的體質。 現代藥理學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例如,黃芪中的黃芪多糖能夠提升腸道中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等益生菌的數量,降低炎癥因子水平,修復損傷的腸道屏障,改善腸道環境。 而地黃經過炮制后,其還原性寡糖成分增加,能夠促進短鏈脂肪酸的釋放,以及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的增殖,同時益生菌群又有助于藥物成分吸收,進一步調節腸道菌群平衡。 此外,健脾滋腎法還注重“清腸祛邪”,在補腎填精的基礎上,輔助運用健脾清腸之法,使毒邪有出路。這不僅有助于緩解 SLE 患者的癥狀,還能從根本上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專家介紹】 黃閏月 中醫內科學主任醫師 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青年岐黃學者,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風濕病學科帶頭人,中華中醫藥學會免疫分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廣東省杰出青年醫學人才,廣東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青年拔尖人才,首屆“全國中醫藥青年國醫精英”獲得者。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后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前往歐洲風濕病中心之一的荷蘭烏特列支大學醫學中心做訪問學者,現為廣東省中醫院拔尖人才,廣東省中醫院風濕免疫研究團隊主任、廣東省中醫證候臨床研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 擅長 中西醫結合診治痛風、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多發性肌炎、皮肌炎、硬皮病等風濕免疫病。 溫馨提醒:本文基于疾病科普分享,不能代替醫院就診。意見僅供參考,具體治療方式請遵醫囑。 參考資料: [1]錢愛,黃傳兵,朱雅文,等.基于“腎-脾-腸軸”探討健脾滋腎法調節腸道菌群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可行性[J].上海中醫藥雜志,2024,58(12):52-55+70 |
|
來自: 新用戶8255lM86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