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走兩步就滿身汗,但覺得 “出汗是排毒”,可在中醫眼里,汗液不只是 “廢水”,更是健康的 “晴雨表”。 中醫把以汗液外泄失常為主癥的一類病證稱為汗證。各個部位的過度出汗,可能反映身體某些疾病。 ![]() ![]() 額頭出汗:胃熱 ![]() 《黃帝內經》里提到,前額屬于陽明經的循行區域,特別是足陽明胃經,所以額頭出汗多可能和胃熱有關。 胃熱多因飲食不節(如嗜食辛辣油膩)、情志郁火或外感熱邪等導致,熱氣上蒸頭面,引發局部出汗。 常伴隨口臭、口干舌燥、口渴喜冷飲、牙齦腫痛或出血、食欲亢進、大便干結或便秘、舌苔黃膩等癥狀。 針對這類情況,推薦以下代茶飲和藥膳。 荷葉竹葉茶 材料:干荷葉5克,淡竹葉3克,白茅根10克。 做法:沸水沖泡代茶飲,可加少許冰糖。 功效:清熱利濕,緩解頭面多汗。 冬瓜薏米湯 材料:冬瓜200克,生薏米30克,茯苓10克。 做法:薏米提前浸泡,與冬瓜、茯苓同煮至熟透,加鹽調味。 功效:清熱祛濕,改善頭面油膩多汗。 ![]() 手腳心出汗:脾虛濕熱 ![]() 手心腳心經常出汗中醫稱為“手足多汗癥”,主要表現為雙手、雙腳經常潮濕多汗,嚴重者汗水甚至會像水滴一樣往下流。 中醫認為,手足汗多與脾虛濕熱相關性很大。脾主運化水濕,如果脾虛,水濕代謝就會出現問題,導致濕氣積聚,可能通過手足出汗排出。 常伴隨手足黏汗、口苦尿黃、舌苔黃膩等癥狀。 針對這類情況,推薦以下代茶飲和藥膳。 荷葉薏米飲 材料:荷葉6克,生薏苡仁15克,赤小豆10克。 做法:煮水代茶飲。 功效:清熱利濕,調和脾胃。 山藥扁豆粥 材料:山藥(鮮)50克,白扁豆20克(炒制),粳米50克,蓮子10克。 做法:白扁豆提前浸泡,與粳米、蓮子同煮至半熟,加入山藥煮至粥成。 功效:健脾化濕,固表止汗。 ![]() 背部出汗:腎虛 ![]() 背部是膀胱經循行的部位,膀胱經與腎經互為表里,腎的功能異常可能通過膀胱經反映于背部。如果背部異常出汗,特別是夜間盜汗,中醫認為與腎陰虛或腎陽虛有關。 腎陰虛可能導致虛火內生,逼津外泄,表現為背部多汗,常為夜間盜汗,常伴五心煩熱、口干舌燥、舌紅少苔;而腎陽虛則可能因陽氣不足,固攝無權,同樣導致背部多汗,常為白天活動后出現,常伴腰膝酸軟、夜尿頻多、乏力。 針對這類情況,推薦以下代茶飲。 滋陰斂汗茶(腎陰虛) 材料:麥冬10克,五味子6克,枸杞10克,桑椹10克。 做法:沸水沖泡代茶飲。 功效:滋陰降火。 溫陽固表茶(腎陽虛) 材料:杜仲葉10克,山茱萸6克,黃芪10克,桂圓肉5顆。 做法:加500ml水煮沸后轉小火煮10分鐘,代茶飲用。 功效:溫補腎陽。 ![]() 勞心汗:心氣虛 ![]() “勞心汗”又叫心胸汗,指汗出于心窩或兩乳房之間。如果心胸位置出汗過多,可能是平常比較勞累、操心較多,導致心氣相對不足,多見于心氣虛的人群。 中醫認為心主血脈,藏神,心氣虛弱,固攝功能下降,汗液(心之液)外泄,集中于心胸部位。 常伴隨心悸氣短、神疲乏力、面色淡白或蒼白等癥狀。 針對這類情況,推薦以下代茶飲和穴位按摩方法。 黃芪紅棗茶 材料:黃芪10克,紅棗3枚(去核),浮小麥15克。 做法:將材料洗凈,加水500ml煮沸后轉小火煮15分鐘,代茶飲用。 功效:補氣固表、養血安神、收斂止汗。 甘麥大棗湯 材料:淮小米15克,炙甘草9克,大棗9枚(去核)。 做法:加6升水煮到水剩一半,早晚飲用,可代茶飲用。 功效:補充心氣、收斂止汗。 穴位按摩 內關穴:在前臂前側,腕掌側遠端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神門穴:在腕前內側,腕掌側遠端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 每穴按壓3~5分鐘。 功效:寧心安神、調和氣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