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以土會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皂物,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澤,其動物宜鱗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動物宜羽物,其植物宜核物,其民專而長。四曰墳衍,其動物宜介物,其植物宜莢物,其民皙而瘠。五曰原隰,其動物宜羸物,其植物宜叢物,其民豐肉而庳。 《周禮·地官司徒·大司徒》中描述了不同的生態環境下,出產的物品和生活的人們都有其不同的特點。 直譯:根據按土地計算貢稅的法則,辨別五種不同地理環境所出產的物品和生活的人。一是山林,那里宜于生長體毛細密的動物,宜于生長柞栗之類可供染色用的植物,那里生活的人民毛長而體態方正。二是川澤,那里宜于生長帶有鱗甲類的動物,宜于生長帶有櫜韜的植物,那里生活的人民皮膚黝黑而潤澤。三是丘陵,那里宜于生長有羽毛的動物,宜于生長有果核的植物,那里生活的人民體型圓潤而長。四是墳衍(水邊和低下平坦的土地),那里宜于生長有甲殼的動物,宜于生長有莢果的植物,那里生活的人民膚色白皙而體型較瘦。五是原隰(拼音yuán xí,廣平與低濕之地),宜于生長毛短淺的動物,宜于生長萑葦之類叢生的植物,那里生活的人民體型胖而矮。 作者注: 在這段文字中,古人按照地形、植被、水濕條件的不同區分了山林、河流湖泊、丘陵、河灘、草原等不同的生境,對不同生境中生存的動物、植物和居住的人類進行了生態適應性描述,把生物和環境進行了聯系,這體現出古人在認識世界過程中樸素的生態系統觀。從描述的動植物特征上看,涉及到的各類生態系統均位于黃河中下游地理區域,一方面這和《周禮》一書成書洛陽相吻合,另一方面這也表現出古人在認識世界時的地理局限性。古人對動植物的描述也展現出簡單動植物分類思想,如動物的毛物、鱗物、羽物、介物、羸物,植物的皂物、膏物、核物、莢物、叢物,這和現代動植物分類體系也有相通之處。下面,我們從現代生態學角度來進行解讀。 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皂物,其民毛而方。 山林是指山地的森林,屬于森林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主要特點是植物以喬木為主,動植物種類繁多,群落的結構復雜穩定。森林生態系統為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棲息場所。在這段表述中,古人認為森林里適合生存毛物,毛物指的是全身被毛發覆蓋的動物,比如老虎、獅子、貂、狐、貒、貉等。按照古人的自然動物觀念,'毛蟲之長'是麒麟。現代生態學認為,貂、狐、貒、貉等動物多棲息在森林之中,貂、狐等因為皮毛細密、保暖性好還屬于珍貴毛皮動物。植物多為皂物,既能夠做黑色染料的柞栗之類殼斗科植物。科學解釋為在殼斗科多種樹木的樹皮和果實中存在鞣質,鞣質和鐵媒染劑能夠染成黑色。在古時候,盡管所染的衣物長久洗滌,顏色會逐漸淡去,但因殼斗易得,所以黑色衣物一度成為平民百姓的標準著裝。在這里生活的人們體毛較多,體型方正。 二曰川澤,其動物宜鱗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 川澤是指河川和湖泊,按照現代生態學來說類似河流和湖泊生態系統。河流生態系統是指河流水體的生態系統,屬流水生態系統的一種,具有棲息地功能、過濾作用、屏蔽作用、通道作用、源匯功能等多種功能。湖泊生態系統由水陸交錯帶與敞水區生物群落所組成,具有多種多樣的功能--調蓄、改善水質、提供棲息地、調節局部氣候、提供飲水與食物等。古人認為在這種區域,適合鱗物,鱗物指的是長有鱗片的動物,主要以水生動物為主,比如魚、蛇、鱷魚等等。按照古人的自然動物觀念,'鱗蟲之長'就是蛟龍。這里'膏物'當為'櫜物'(鄭玄),植物多為有櫜韜的植物,櫜韜指蓮芡果實的外層皮囊,蓮芡類的果實都生長在櫜韜中,櫜物就泛指蓮芡類的水生植物,都生長在池塘、湖沼中。在這里生活的人民皮膚黝黑而潤澤。 四曰墳衍,其動物宜介物,其植物宜莢物,其民皙而瘠。 墳衍,賈公彥疏:'水涯曰墳,下平曰衍',是指水邊和低下平坦的土地,現在的河灘和沖積的小平原,與現在的濕地生態系統類似。濕地是陸地與水體的過渡地帶,它同時兼具豐富的陸生和水生動植物資源,形成了其它生態系統無法比擬的生物環境,特殊的土壤和氣候提供了復雜且完備的動植物群落,對于保護物種、維持生物多樣性具有難以替代的生態價值。古人認為,這種區域的動物多是介物,介物指的是全身被甲殼覆蓋的動物,比如貝、蚌、烏龜、蟹、等。按照古人的自然動物觀念,'介蟲之長'是神龜。植物多為具有莢果的薺類、豆類等植物。這里居住的人們膚色白皙且體型較瘦。 五曰原隰,其動物宜羸物,其植物宜叢物,其民豐肉而庳。 原隰(拼音yuán xí),廣平與低濕之地,類似現代的平原和草原。平原是世界五大陸地基本地形之一,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的一個較大區域,主要分布在大河兩岸和瀕臨海洋的地區。草原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一種,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的植被類型。草原上植物以草本植物為主,也有少量的灌叢,喬木是比較少見的。古人認為在這個區域適合羸物生存。蠃又名'裸(倮)',指的是皮膚完全裸露在外的動物。比如蚯蚓、蠕蟲、青蛙、蟾蜍都屬于'蠃蟲(倮蟲)',而皮膚同樣裸露在外的人類是'蠃蟲之長'。植物適合生存叢生在一起的萑葦之類(鄭玄)。在這種環境下生活的人民體型豐滿而矮小。 關于周禮: 《周禮》是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是西周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周公旦所著。《周禮》、《儀禮》和《禮記》合稱'三禮',是古代華夏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對禮法、禮義作了最權威的記載和解釋,對歷代禮制的影響最為深遠。經學大師鄭玄為《周禮》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鄭玄的崇高學術聲望,《周禮》一躍而居《三禮》之首,成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是周公在洛陽完成的。 周公(生卒年不詳),姬姓名旦,亦稱叔旦。西周開國元勛,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學先驅,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 文/陳鵬飛 |
|
來自: 東耳果果 > 《天文地理自然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