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0歲就考入同濟大學,25歲入黨,27歲就成了上海市革委會的副主任,卻在37歲的時候被開除黨籍,此后更是被剝奪政治權利2年,判處有期徒刑8年。 這個“他”是誰?又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人生跨度呢? 1943年,陳敢峰出生在福建莆田的一個普通家庭。當時我國正處于抗日戰爭中,百姓生活困苦不堪。陳敢峰的童年,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度過,缺衣少食、居無定所更是常態。 他親眼看到家人為了生計日夜操勞、四處奔波,也深切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但就算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生活,陳敢峰心里還是十分渴望知識。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為貧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了寶貴的讀書機會。 陳敢峰緊緊抓住了這個改變命運的契機,靠著自己的勤奮努力和過人天賦,在學業上一路高歌猛進。 在學校里,他每天總是最早到教室,最晚離開,課堂上也是全神貫注地聽講,課后認真完成作業,還主動閱讀大量課外書籍,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他的成績在班級里始終名列前茅,是老師和同學們眼中的學習楷模。 1963年,他憑優異的高考成績,成功考入同濟大學城建系。在那個高等教育資源極度稀缺的年代,能考上大學,尤其是像同濟大學這樣的名校,簡直就是鳳毛麟角。 陳敢峰的名字瞬間在當地火爆起來,一時間,他直接成了鄉親們口中的驕傲。在同濟大學,陳敢峰還是保持著一貫的勤奮刻苦的學習態度。 城建系的課程難度大,涉及到很多專業領域的知識,但他從來都不怕困難,總是積極解決每個問題。 不光課堂上聽講認真,陳敢峰課后也是一頭扎進圖書館,閱讀各種專業資料。他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老師們的高度認可,多次獲得學校的獎學金和榮譽稱號。 本來,照著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陳敢峰應該順利畢業,然后進入優質單位,事業步步高升,過上安穩的生活,并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但變故就發生在1966年,特殊時期爆發后,同濟大學的學生們也受到了影響,許多學生都對傳統的教育體制產生質疑,紛紛投身其中。 陳敢峰也在其中,并且,由于他平時在同學中就很擅長表達自己的觀點,說話做事都很有水平,還被同學們推舉成負責人之一。 此后,他的心態就發生了變化,開始頻繁參與各種活動,慢慢就偏離了原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他的威望也越來越高,甚至逐漸成了同濟大學中的核心人物。 這個時候的陳敢峰,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正一步步走向深淵。 在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的利用下,陳敢峰甚至參與了許多“奪權”行動,這些行動不光嚴重破壞了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甚至對社會也產生了很大的沖擊。 1966年11月,陳敢峰帶著一群學生要求報社刊登他們的文章,遭到拒絕后,他們甚至直接“強占”了報社,阻止報紙的正常發行。 1967年,“一月風暴”爆發的時候,陳敢峰更是充當了“先鋒”的角色,積極參與到各種活動中,對社會秩序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這樣的“突出表現”讓陳敢峰深得重用,1969年的時候,他就成了同濟大學的最高負責人,擔任同濟大學的革委會主任。 當時這件事可是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畢竟那時候陳敢峰可只是一個沒有走出校園的學生,竟然一瞬間成了許多教授的上級領導。 之后,他就前往北京參加了我黨的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成了中央候補委員。這讓陳敢峰的地位更高,他的大名也更加家喻戶曉。 1970年,陳敢峰的職位就再次晉升,一躍成為上海市革委會的副主任,這個職位級別可不低,相當于副省級干部了。這時,陳敢峰也才27歲。 雖然他的職位不斷攀升,但其實陳敢峰并沒有實權。和其他同級別的干部相比,他資歷尚淺,工作經驗更是欠缺,在管理和決策方面就顯得愈發力不從心。 因此,在失去了利用價值以后,陳敢峰就逐漸被邊緣化,最后被下放到上海鋼鐵廠,成了個普通工人。 1976年,長達10年的特殊時期終于結束,陳敢峰的人生也就此發生了巨變。 組織上及時派出以蘇振華為首的工作組進駐上海,迅速穩定局勢,著手調查上海的余黨以及他們犯下的罪行。 作為最活躍的人物之一,陳敢峰曾經的種種行為慢慢被揭露了出來。調查不斷深入,他曾經犯下的各種嚴重錯誤也都被人們發現。 1978年,陳敢峰被依法逮捕,隨后就被送到上海市的監獄服刑。這個消息很快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2年后,陳敢峰被開除黨籍。 出獄以后,陳敢峰就試圖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他進入上海市民建個公司工作,但因為身體原因長期請病假,也沒能正常上班,最終不得不主動離職。 后來,他又進入上海浦新建筑裝潢經營部工作,過上了平淡的生活。此后,陳敢峰就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關于他的消息也越來越少。 回望陳敢峰的一生,真是讓人唏噓,原本一片大好的前途,卻因為一時的沖動和迷失,走上了錯誤的道路,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不說,也毀了自己原本應有的美好前程。 如果當年他能始終保持清醒,堅守自己的初心和原則,以他的聰明才智,本來可以為國家做出很大的貢獻。但再怎么說,已經發生的事情都無法重來,他的經歷也成了反面教材,時刻提醒后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