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我憑本事借來的錢,你也要憑本事要回去。” 是啊,這年頭,能借大錢的,就是成為了老賴,別人還要討好他,請他吃飯喝酒,還要看他的臉色,得罪不起。 我們也會看到一部分老賴,日子很逍遙,住豪宅,開豪車,比存款幾百萬的人還幸福。 即便如此,還是奉勸一句,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事情有因果,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發現,那些借錢不還的人,將來根本沒有出息。 01 借錢不還的人,用人一次,以后無人可用。 有一個故事,叫“拔苗助長”。 一個農人,為了讓禾苗迅速成長,就把禾苗拔高,一天就見到了成長的效果。 過了幾天,再去看禾苗,都枯萎了。畢竟,禾苗的根,一大部分脫離了水土,再也無法汲取養分。 借錢也是一樣,一次借大錢,可以讓自己腰包鼓起來,從而有了和人談合作,做成某件生意的資本。 生意做成了,得到了利潤。并且本金也不還,這就帶來了“豐厚回報”。 但往后呢?他借錢的行為,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從而人人敬而遠之。這就意味著他再也沒有成功的機會了。他借錢,就是竭澤而漁——把愿意幫助的人,都推開了;把改變命運的機會,一次用完。
一個借了公家錢的人,不歸還,那么他就會被監視起來,然后被壓著去做勞力,還貼告示,讓其成為社會的負面,如過街老鼠。 現在,很多借錢不還的人,一旦上了官司,就納入失信名單,廣而告之。 用一次幸運,換取后半生所有的不幸,這未必代價太大了。不管這一次,借了多大一筆錢,都買不到后半生所有的幸福。 02 借錢不還的人,利了一代,禍害了子孫。
如果是侯爺之類的大人物,借錢不還,爵位會被奪走,封地也沒收。 順理成章,大人物的子孫,也跟著照樣。都是一個家里的人,如一根繩上的螞蚱。 父債子還,在古代的文書中,體現得一目了然。 到了現在,很多的債務,一代管一代,似乎也有人故意借一大筆錢,偷偷轉移給子孫。反正上一代是替罪的人,后代幸福就行了。
在“瀟湘晨報”網絡平臺上,有這樣一條消息。 華容縣的嚴某,是地方單位的職工,在職的時候,向劉某、白某等人借款六萬多,后來他離開單位,錢也不還。 經過多次催要,他也不還。還把房產變賣了,沒有任何可以執行的東西。 事情拖了四年多,嚴某的孩子考事業單位。嚴某很快想到,自己的“案底”,可能會成為孩子事業發展的障礙,于是湊錢,趕緊還錢,并且抹去老賴身份。 是的,子孫還債的方式,也許不是直接花錢。可以是被祖輩的失信記錄阻礙前程,可以是被貼上人品糟糕的標簽,還可能是找不到對象,一輩子都單身......這樣的教訓,比還錢更殘忍。
如果失信人的名氣很大,子孫因此找不到對象,那家庭就絕后了。若干年后,家里的一切財富,都沒有意義了。 人可以窮,但哪能做斷子絕孫的事情呢?坑害子孫的人,就是暗中藏了金銀財寶,還是沒有出息。 03 借錢不還的人,屬于“心力”弱小的人。 借錢不還的人,我們乍一看,是臉皮很厚的人。也許他們都羨慕他們,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其實人到底是要臉的,會因為負債累累,內心很不安寧。 心理學上有一個“相信法則”,意思是說一個人的心念會左右他的現實生活,當這種念力足夠強大,一件事做起來就得心應手,并且不怕失敗。 心的力量,來源于做人的底氣,面對事情的勇氣等。
本身就負債,然后去投資興業。這就意味著自己的收入,隨時可能被人窺視,或者被劃走;自己的店鋪,都不敢用自己的名字,只能借親親的名字,一旦親戚計較,也是要虧的。 負債的人,萬一遇到挫折,要求人,卻肯定沒有人伸手幫助,這就注定要失敗。 各種行不通的因素,在事情開始之前,就擺出來了。這樣的人,肯定是社會的弱者,在社會的夾縫求生存。 有句諺語說:“人無信不立,事無信不成。”到了一定的時候,我們都會相信。 04
如果你借錢不還,說明你已經到谷底了,是被社會和人群,踩在腳底。 你要翻身,那就要從誠信開始。你可能收入很低,但是你一直在還錢,并且主動和債權人溝通,那么你還會被人捧起來。 我們總是說:“厚德載物。” 一個人有沒有出息,和錢多少有關,但是得到“出息”,就要立德。 做一個誠信的人,也許會窮,但不會窮很久。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