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把“人工智能+”提升為未來十年的核心戰略。 這很容易讓人立刻想起十年前那份“互聯網+”文件。當年,伴隨那份文件,美團、滴滴、拼多多等應用快速崛起,幾乎重塑了一整個時代的消費方式與生活習慣。 如今,“人工智能+”所描繪的圖景更為宏大:AI普及率迅速攀升,智能經濟成為增長引擎,社會全面進入“智能化”的新階段。 這不僅是一次技術升級,而是一場發展范式的根本轉換。它確立了“智能經濟”的戰略定位。傳統經濟比拼的是資源配置效率,而智能經濟比拼的將是認知創造力。未來的競爭力,取決于誰能更好地把AI嵌入企業DNA,實現效率的躍遷。 從目前看,人工智能不僅僅是一次生產力革命,更是一次影響深遠的社會革命。雖然距離2027年還有16個月,但AI帶來的沖擊已在方方面面顯現。借著這股浪潮,我們或許已經能看到未來的輪廓。 / 01 / “三步走“背后,AI正在復制互聯網的故事 如果說“互聯網+”改變了我們買東西、出行、吃飯的方式,那么“人工智能+”要推動的,就是更深層次的一次生產力的重構。 文件里設定了三步走的目標:
換句話說,三年后,AI助手、AI員工、各行各業的智能體和AI硬件,會像今天的智能手機和移動支付一樣普及,七成以上的人都離不開它。 等到2030年,90%的普及率就意味著:AI將成為社會運行的底層設施。如果到那時你還不會用AI工作和生活,就已經跟不上主流了。 如果你對普及率還沒有什么概念,那我換個說法你的感受可能更加明顯。 2012-2017,移動互聯網花了5年時間把普及率從74.5%拉到了97.5%。2012年的時候,滴滴才剛剛成立,大部分人還不知道這款打車軟件。而當時,美團還在干著團購生意,甚至都還沒開始做外賣。 到了2017年,滴滴已經成了全國出行的超級入口。滴滴的日單量突破2500萬,用戶量超過4億,覆蓋了全國400多個城市。同期,美團已經是當時中國最大的生活服務平臺,外賣日單量突破1800萬,酒店、電影票、到店服務全面開花,估值接近300億美元。 五年時間,不僅是技術普及率的飛躍,更是整個社會習慣的重塑。 今天看人工智能,處境就像2012年的滴滴和美團:AI助手、AI員工、垂類Agent、AI硬件……大部分人還只是抱著好奇心在試。但按照文件的規劃,只用三年,普及率就要沖到70%以上。如果真跑通,那AI會像滴滴、美團一樣,迅速從“小眾新奇”變成“全民剛需”。 更直白點說,未來三到五年,我們將經歷一場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全面重構。就像2017年之前沒人能想象,出門打車再也不用招手、點餐買票都靠一部手機;到2030年,沒人會再問“AI能干什么”,而是會理所當然地用AI來寫文檔、開會、分析數據、做決策。 更重要的是,這份“人工智能+”的藍圖不僅僅給出了未來AI時代的藍圖,還給出了實打實的行動路線。 / 02 / 從教育減壓到醫療普惠,AI正在成為新的民生工具 這次“人工智能+”文件里,點名了六大重點方向,其中和老百姓關系最直接的,當屬民生福祉。尤其是在教育和醫療這兩個最牽動人心的領域,AI已經開始發揮實打實的作用。 就拿教育場景來說,現在最大的痛點是孩子的學習壓力過大。但你可能不知道,孩子的學習壓力很多時候并不是來自知識本身,而是來自大量低效、重復的作業。 科大訊飛與北師大在一項國家教育大數據專項研究中,對中國學生35億次作業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其中有60%都是低效重復練習。 這就是AI的價值所在。比如,科大訊飛推出的數智作業本,就能基于數百億真實作答數據,深度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為每個孩子精準推送作業,實現分層布置,避免無意義的刷題。實際應用數據顯示,學生使用后,作業練習效果提升三成,錯題解決率提升兩成。 而在課堂上,AI也開始成為老師的好幫手。訊飛AI黑板搭載的虛擬人助教,讓抽象的知識點“活起來”,曾經局限于文字的課本人物,如今變成了能 “對話”、會 “互動” 的智能伙伴,課堂中心真正交給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瞬間被點燃。 在課外輔導上,AI同樣發揮著作用。訊飛AI學習機,會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動態生成個性化練習,錯題不僅會標注,還會自動“變形”出類似題型,直到真正掌握為止。這種AI 1對1 因材施教的方式,正在讓孩子的學習更加高效。 AI不僅能幫學生減負,也能幫老師減壓。星火教師助手讓教學設計效率提升61%,課件制作效率提升64%。據說,現在星火智能批閱機已經賣到了新加坡,還得到了當地教育部、行業專家、知名學校的一致認可。 換句話說,AI正在讓教育場景發生真正的轉變:孩子學得更高效,老師教得更輕松。 同樣的變化,也正在醫療領域發生。AI正在讓醫療資源的普惠真正成為可能。 在醫療領域,AI的應用已經跑出了不少成熟的樣板案例。比如,在基層醫療診療上,訊飛智醫助理已經落地到全國75000多家基層醫療機構,累計給醫生提供了超10.1億次診療建議,幫助修正了上百萬次診斷,還識別出幾上億張不合理處方,讓村醫、鄉鎮醫生看病更有底氣。 平安好醫生推出的AI輔助問診系統,也已經在互聯網醫院和在線問診場景中被廣泛使用。它能基于海量病例庫快速生成初步診斷意見,并推薦合適的科室或用藥方案,讓患者在看醫生之前就有了初步方向。 與此同時,在等級醫院里,訊飛醫療的AI病歷質控系統已全面覆蓋門診、住院、病案首頁三大核心場景,實現了“事中實時提醒-事后自動質控”全流程閉環管理。 病歷質檢覆蓋率從傳統人工抽檢的不足5%提升至AI驅動的100%全覆蓋,大幅降低醫療差錯風險,為診療規范化與數據治理提供強有力支撐。??艭DSS臨床決策支持系統已涵蓋1,700余種疾病,有效提升高?;颊吆Y查效率與防治精準度,幫助醫生們在面對復雜病例時少走彎路,減少因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誤診。 而在居民端,AI同樣在發揮作用。比如,訊飛曉醫APP已經被2400多萬人下載,累計完成了上億次健康咨詢。 很多人把它當作隨身的“健康顧問”,能查藥物、解讀體檢報告,還能結合家里的智能設備生成健康檔案。孕媽在用藥時通過曉醫得知風險,驗證后發現和醫生結論一致;家長帶孩子就醫時,用曉醫提前讀懂報告,提高了和醫生溝通的效率。 如今,政府發布的“人工智能+”文件明確提出,要優先推動民生領域的AI應用。教育和醫療作為與百姓生活最密切的兩個環節,自然被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這意味著,上述的AI應用將不再停留在企業的探索階段,而是被納入國家戰略層面的系統推進。在政策的推動下,已有的成功樣板會更快被復制推廣,社會的意見和期待也將更快落地為現實。 以教育為例,因材施教正在從想象變成可能。一個AI老師,可以同時給成千上萬個孩子上課,卻能為每個孩子量身定制學習方案,發現弱點、用最合適的方式講透,甚至為天賦突出的孩子提供更深的知識。 這是促進教育公平的終極工具;而在“人工智能+”戰略的推動下,這樣的場景會更快普及,真正惠及全國各地的學生。同樣在醫療,基層診療、遠程健康管理、個性化疾病預警,正在一步步被AI接管。 “人工智能+”政策的出臺,正是要讓這些業務從點狀試點走向大規模普及。 / 03 / AI驅動下的新一輪消費升級 除了民生外,消費提質也被納入到了“人工智能+”的六大方向之一。說白了,就是讓科技不再停留在炫技層面,而是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質。 過去的智能家居,很多時候是擺設。電視開機一分鐘廣告、語音識別半天聽不懂方言、老人買了根本不會用。那時候的“智能”,更像是噱頭,離真正的生活很遠。 但AI來了,一切不一樣了。現在的家電,真的開始融入我們的生活。 前段時間,科大訊飛和海爾聯合推出了一款AI智慧電視,它不再只是一個放電影的屏幕,而是真正成了家里的“健康管家”。 最直觀的變化,就是交互體驗。老人再也不用忍受開機一分鐘廣告,電視兩秒就能亮屏,干凈利落。過去老人拿著遙控器一臉犯難,現在只要用方言喊一聲,就能直接切換頻道、播放節目,不用摸來摸去找按鍵。 這臺電視里還搭載了康養智能體“訊飛曉醫”,并能和配套的智能血壓計、血氧指環等設備聯動。老人想測血壓,只需綁上袖帶,數據立刻同步到電視里,自動生成健康檔案;即使子女不在身邊,也能通過手機隨時看到父母的健康情況,一旦出現異常,系統還能提前預警。 家里的日常被AI照顧得更周到,而走出家門,AI同樣在發揮作用。 比如,OPPO、vivo、榮耀這些新出的旗艦手機,直接內置了大模型助手。過去你可能要用三四個軟件才能搞定的事情,現在一部手機就能幫你完成,無論是寫旅拍文案,還是整理會議紀要,甚至快速生成PPT大綱,都變得又快又省心。 購物也一樣,天貓、京東的AI導購不僅能幫你認出商品,還能根據你的興趣給出更貼心的推薦。想買衣服,它能直接幫你生成一套完整的穿搭;準備做飯,它能一鍵搭配好一桌菜譜,讓選擇變得更簡單。 而把視角從購物轉向出行,你會發現AI已經延伸到更廣闊的公共場景。比如,科大訊飛在首都國際機場部署的多語種AI透明屏,就讓人看到了AI的另一面。 這個透明屏能支持中、英、法、德、俄、日、韓、泰、越、阿拉伯語等14種語言。簡單說,不管你來自哪里,都能用它快速溝通。它不僅能用在機場,還能放在地鐵站、酒店前臺、商場、景區甚至政務大廳。過去旅客常常因為語言不通要反復比劃、耗費時間,現在幾句話就能解決問題,也讓工作人員能更快、更高效地為不同國籍的人提供服務。 還有訊飛辦公本,能把兩小時的會議在5分鐘內提煉出關鍵結論,讓上班族再也不用熬夜整理紀要。 這些案例說明,AI正在把曾經冷冰冰的“黑科技”,真正變成人人都能用、人人都離不開的生活工具。它不是遙遠的概念,而是已經走進家庭、商場、職場和旅途的現實。消費提質,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正在發生的生活升級。 / 04 / 總結 回望“互聯網+”的十年,我們見證了消費方式的重塑;而今天的“人工智能+”,目標更大,影響更深。 從文件的三步走目標來看,這不僅是一次技術升級,而是一場社會層級的躍遷。當AI從工具變成社會的底層設施,它帶來的不只是效率提升,更重要的是對價值分工的重構,對社會運行邏輯的重寫。 這意味著未來的競爭,不再取決于誰擁有更多資源,而取決于誰能更快、更深地把AI融入到生產和組織中。企業如此,行業亦然。 某種程度上說,“人工智能+”不是一紙文件,而是一聲發令槍。它提醒我們:未來十年的中國,新的增長引擎將來自智能經濟,來自數以億計人與AI的協作。那些最早抓住機遇、跑在前列的個體、企業和行業,將率先進入新階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