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憒憒欲吐,胃鬲如寒 厥陰之氣引發(fā)的病癥通常表現(xiàn)為“脅痛嘔泄”。肝膽的木氣過盛,則會克制脾胃的土氣。脾主升清,胃主降濁,當胃土受到抑制時,胃氣無法順利下降,反而上逆,因此進食后易作嘔,總是有憒憒欲吐的感覺。 這里的“憒憒欲吐”屬于風寒之證,因為后面提到“胃鬲如寒”,這是對前者的進一步解釋。《素問·舉痛論》中,岐伯講:“寒氣客于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風寒之氣侵入腸胃,自胃上行,因此出現(xiàn)“憒憒欲吐,胃鬲如寒”的癥狀。 ③大風數(shù)舉,倮蟲不滋 從六氣德化之常的角度講,厥陰所至為毛化(毛蟲),太陰所至為倮化(倮蟲)。厥陰風木克制太陰濕土,厥陰所至的氣變常表現(xiàn)為“飄怒”,即“大風數(shù)舉”。大風飄怒,塵埃四起,土氣衰敗,因此依賴土化而生的倮蟲難以孕育滋生。 ④胠脅氣并,化而為熱 胠,指腰上腋下之間的部位;脅為肋脅;“并”在此處作“盛”解,《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中,岐伯講:“氣之所并為血虛,血之所并為氣虛……氣并則無血,血并則無氣。”在此,氣并表示肝膽之木氣過盛。 肝膽之經(jīng)脈循行于肋脅部位,位于人體面陰背陽的交界之處,是陰陽轉換的樞紐。肝膽之木氣盛而內(nèi)逆,無法正常樞轉于外時,就會出現(xiàn)“胠脅氣并”的情況。肝木生火,火性屬熱,因此會“化而為熱”。 ⑤小便黃赤,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腸鳴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則嘔吐,鬲咽不通。 若肝熱郁積于下部,邪氣便會侵襲小腸,導致小腸泌別清濁的功能紊亂,從而出現(xiàn)小便黃赤的癥狀。正如《素問·刺熱》講:“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 若熱邪郁積于上部,邪氣則會侵犯胃部,胃熱氣逆,就會出現(xiàn)胃脘當心疼痛,并向上牽連至兩脅的癥狀。 若脾氣不能升清,胃氣不能降濁,中氣升降的樞紐受阻,輕者會出現(xiàn)腸鳴音亢進、大便溏泄、少腹疼痛、下痢赤白等癥狀。 若肝熱過盛傳至胃,引發(fā)胃熱,由于胃經(jīng)與大腸經(jīng)相表里,胃熱又會傳至大腸,從而出現(xiàn)上述“下痢”的癥狀。 重者胃熱過甚,胃氣嚴重上逆,導致鬲咽不通。鬲咽不通會使飲食入口即嘔吐而出,這便是“上吐”的癥狀。 |
|
來自: yinweiming77 > 《第二十二~二十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