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個陪跑的讀者問我,說他從小受父母影響,習慣省吃儉用,一件衣服穿十年,中午吃單位最便宜的盒飯,晚上回家煮掛面配咸菜。 他不是沒有錢,工資不低,也有積蓄,但就是舍不得花。 他問我,這樣過日子,到底對不對? 我先不直接回答你對不對,我們聊聊什么叫“真節儉”,什么叫“假節儉”。 真節儉,省的是資源,是優化配置,是把錢花在真正值得的地方。 而假節儉,表面上省了錢,其實省掉的是你的人生體驗、生活品質,甚至健康與機會。 你舍不得吃,身體垮了,去醫院一趟,半年的伙食費都省不出來。 你舍不得穿,重要的場合沒有一件得體衣服,可能就錯過了一次晉升或者合作的機會。 你以為你省的是錢,其實不是,你省掉的是你作為一個人的體面、尊嚴和可能性。 我打個比方你就明白了。 很多人家里堆滿了各種塑料袋、舊包裝盒、十幾年不用的老物件,他們總覺得“萬一哪天能用上”。 結果家里越來越亂,空間越來越擠,心情也越來越悶。 他們省下了什么? 什么都沒省下,反而浪費了更寶貴的東西,生活的空間和心靈的余地。 人活著,不是只靠饅頭和白開水就能滿足的。 吃一頓好飯,穿一件舒適的衣服,買一本啟發思考的書,去看一場開闊眼界的展覽,甚至只是請朋友喝杯咖啡暢談一場。 這些看似是“花費”,其實是投資。 投資在你的身體上、精神上、人際關系上,以及你對生活的熱情上。 你有沒有發現,那些活得很帶勁、很少抱怨的人,往往并不是最有錢的人,但一定是懂得“把錢花在讓自己更好”的人。 他們愿意為優質的食物付費,為有價值的學習買單,為有意義的體驗花時間花錢。 這不是浪費,這恰恰說明他們尊重自己,認可自己的價值。 這些錢花出去,不是沒了,是變成了你的底氣、你的健康、你的快樂,最后變成更多的錢,更多的幸福。 但現在很多人反過來了: 寧愿花幾百塊買一堆沒用的廉價貨,也不愿意花同樣的錢買一件好的; 寧愿每天吃泡面省錢,也不愿意花幾十塊做頓有營養的; 寧愿委屈自己將就,也不愿意花點錢讓自己舒服點。 結果呢? 廉價貨用幾天就扔,浪費錢;吃泡面把身體搞壞,花更多錢看病;委屈自己久了,情緒崩了,連工作都沒心思做。 你想想,人生就這一次,你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讓自己開心,那你攢那么多錢,最后給誰花?給醫院嗎? 請你記住一句話:你不是通過省錢變得富有,你是通過讓自己變得更好,才匹配得上更豐富的生活。 有些人一輩子省吃儉用,到最后,錢沒花完,人先老了、病了、沒勁了。 你說他這一生,圖的是什么? 所以回到最初那個讀者的問題:過度節儉,到底對不對? 我不勸你揮霍,也不鼓勵你超前消費。 但我勸你,要把錢當成工具,而不是目的。 它的存在,是為了讓你活得更好,而不是讓你活得更累。 哪怕你每個月只多花幾百塊,吃好一點,買本書,看場電影,或者給自己換雙更舒適的鞋。 這一點點“浪費”,反而能提醒你:我值得更好的生活。 而這種“值得感”,才會推動你去賺更多的錢,做更有價值的事,走向更寬廣的人生。 如果你今天看到這里,突然想給自己買件一直舍不得的東西,想好好吃頓熱飯,想跟朋友說句 “我們聚聚吧”,就把這篇文章轉發出去 。 轉給那個總勸你 “別亂花” 的媽媽,轉給那個跟你一樣委屈自己的朋友,也轉給那個總把 “省錢” 掛在嘴邊的自己。 別讓你的人生,輸在 “舍不得” 上。 你值得吃好的、穿好的、過得開心,這是對自己這輩子最基本的尊重。 愿你既會賺錢,也會生活。 共勉。 (如果我講的對你有幫助,歡迎點贊、轉發、推薦) 關于周亦見: 常年研讀歷史、《毛選》,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致力于傳播東方智慧,解決現實問題。 發在公眾號的文章,大多只能停留在表面。有深度以及實操的的內容,只在內部社群交流。 目前精華內容有: 1、如何從道、法、術三個層面提升自己的價值?吸引貴人? 2、講透毛選的兩大底層思維; 3、持續從《毛選》、職場、個人成長、人性等角度,深度解讀《史記》、《漢書》等歷史經典 4、AI時代,職場生存最該學的知識,其實就兩類 5、沒錢沒背景,靠自己,怎么完成階級躍遷和資本積累? 6、怎樣才能遇事不糾結?講一個立馬讓你提高的訣竅 7、向上管理的三個方面 8、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賦? 9、結合《毛選》,講講如何系統思考? 等等 感興趣的朋友,請掃描下方名片,歡迎加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