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長城》《七律:丹心存志御長纓》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作 滿江紅 長城 千古雄關,崇崖峻、九州屏障。 曾御敵、狼煙萬里,勢吞蒼莽。 斷壁猶凝姜女恨,斜陽漫染征夫愴。 憶當年、鐵馬戰云狂,山河壯。 羌笛遠,芳草旺。 游人至,心旌蕩。 看舊疆新貌,夢縈魂蕩。 昔日勞辛皆作史,今朝盛景堪酬望。 笑滄桑、浩氣滿乾坤,豪情漲。 七律 丹心存志御長纓 宇天澄澈似虹明, 浩蕩東風穢氣清。 翠染千峰呈秀色, 莽昆侖岳鎮坤衡。 秦唐盛烈遺芳跡, 宋韻流馨播雅聲。 還憶狼煙倭鬼虐, 丹心存志御長纓。 評《滿江紅·長城》:古韻中流淌的歷史與豪情 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之一,承載著千年的歷史與文化,是無數文人墨客筆下的靈感源泉。《滿江紅·長城》這首詞,以其豪邁的筆觸、深沉的情感,將長城的雄偉壯觀、歷史滄桑與當代的繁榮景象完美融合,展現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詞的上闋開篇“千古雄關,崇崖峻、九州屏障”,寥寥數語,便勾勒出長城作為千古雄關的巍峨氣勢,它矗立在崇山峻嶺之間,是守護九州大地的堅實屏障。“曾御敵、狼煙萬里,勢吞蒼莽”,進一步描繪了長城在歷史上抵御外敵的重要作用。那綿延萬里的狼煙,仿佛讓我們看到了當年金戈鐵馬、戰火紛飛的場景,長城以其磅礴之勢,吞噬著蒼茫的天地,彰顯出不可侵犯的威嚴。 “斷壁猶凝姜女恨,斜陽漫染征夫愴”,這兩句詞巧妙地引入了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和征夫的思鄉之情,使長城的形象不僅僅停留在雄偉壯麗的建筑層面,更賦予了它深厚的人文內涵。斷壁殘垣仿佛還凝聚著孟姜女的哀怨與悲恨,斜陽的余暉灑在長城上,似乎也浸染著征夫們的離愁別緒。這是歷史的傷痛,是歲月的痕跡,讓我們在感嘆長城雄偉的同時,也為那些在長城下犧牲和受苦的人們感到悲憫。 “憶當年、鐵馬戰云狂,山河壯”,詞人回憶起當年長城上鐵馬奔騰、戰云密布的場景,展現出山河的壯麗與英雄的豪情。這不僅是對歷史的緬懷,更是對中華民族堅韌不拔、英勇無畏精神的贊美。 下闋“羌笛遠,芳草旺。游人至,心旌蕩”,筆鋒一轉,描繪了如今長城的景象。羌笛的聲音漸漸遠去,象征著戰爭的硝煙已經消散;芳草繁茂生長,展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游人紛至沓來,被長城的美景所震撼,心旌蕩漾。這與上闋的戰爭場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了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和平發展。 “看舊疆新貌,夢縈魂蕩”,詞人看到長城這片古老的疆土如今煥發出新的面貌,不禁心潮澎湃,魂牽夢繞。“昔日勞辛皆作史,今朝盛景堪酬望”,過去修建長城的艱辛和苦難都已成為歷史,而如今的繁榮景象足以慰藉人們的期望。這表達了詞人對國家發展和進步的喜悅與自豪之情。 “笑滄桑、浩氣滿乾坤,豪情漲”,結尾處,詞人以豪邁的筆觸,表達了對滄桑歷史的豁達態度。長城歷經千年的風雨滄桑,依然屹立不倒,它所蘊含的浩然正氣充滿了天地之間。詞人的豪情也隨著這壯麗的景色和偉大的歷史而不斷高漲,展現出一種積極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 總的來說,《滿江紅·長城》這首詞意境雄渾,情感真摯,既展現了長城的歷史厚重感,又表達了對當代社會繁榮發展的贊美之情。它讓我們在欣賞長城壯麗景色的同時,也能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精神內涵。這首詞不僅是對長城的贊美,更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展望。它激勵著我們傳承和弘揚長城所代表的堅韌、勇敢和團結的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評《七律:丹心存志御長纓》:詩意豪情鑄民族之魂 “詩言志,歌永言。”詩歌,作為中華文化的璀璨明珠,承載著文人墨客的思想情感與時代風骨。《七律:丹心存志御長纓》宛如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以其精妙的意象、深刻的內涵和激昂的情感,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民族精神。 首聯“宇天澄澈似虹明,浩蕩東風穢氣清”,開篇便營造出一種宏大而清朗的意境。澄澈如虹的天空,象征著光明與希望;浩蕩的東風,吹散了世間的穢氣,寓意著正義的力量不可阻擋。此聯不僅描繪了自然景象,更暗示著時代的變革與凈化。詩人以敏銳的視角捕捉到了時代的脈搏,展現出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東風浩蕩,一掃陰霾,給人以振奮之感,為全詩奠定了積極向上的基調。 頷聯“翠染千峰呈秀色,莽昆侖岳鎮坤衡”,筆鋒一轉,聚焦于壯麗的山河。翠綠的山峰層層疊疊,呈現出秀美的景色,而巍峨的昆侖山則如中流砥柱,鎮守住大地的平衡。這兩句詩運用了生動的描寫手法,將大自然的雄渾與壯美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昆侖山在中國文化中具有崇高的象征意義,它代表著民族的脊梁和精神支柱。詩人借景抒情,通過對山河的贊美,表達了對祖國的深深熱愛和對民族精神的敬仰。 頸聯“秦唐盛烈遺芳跡,宋韻流馨播雅聲”,將目光投向了歷史的長河。秦朝和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它們的輝煌成就和偉大功績留下了千古芳名;宋朝雖然在軍事上相對較弱,但卻以其獨特的文化韻味和儒雅之風聞名于世。詩人回顧歷史,緬懷先輩的功績,感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這兩句詩既有對歷史的尊崇,也有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的使命感。從秦唐的盛世到宋韻的雅聲,詩人在時間的跨度中穿梭,展現出對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 尾聯“還憶狼煙倭鬼虐,丹心存志御長纓”,則將讀者從歷史的沉思中拉回到現實。詩人回憶起曾經的烽火歲月,日本侵略者的殘暴行徑如在眼前。“狼煙”一詞,形象地描繪了戰爭的殘酷與慘烈。然而,詩人并沒有沉浸在悲痛之中,而是筆鋒一轉,表達了自己堅定的志向和決心。“丹心存志御長纓”,體現了詩人的愛國情懷和擔當精神。面對外敵的侵略,他立志要挺身而出,捍衛國家的尊嚴和領土完整。這一句詩如同一聲號角,激勵著人們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而不懈奮斗。 縱觀全詩,《七律:丹心存志御長纓》結構嚴謹,對仗工整,韻律和諧。詩人巧妙地將自然景觀、歷史文化與現實情感融為一體,使詩歌具有豐厚的思想內涵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從對美好時代的展望,到對祖國山河的贊美,再到對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對現實的擔當,詩人的情感層層遞進,展現出一個愛國者的情懷和抱負。 在當今時代,這首詩依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它提醒著我們要銘記歷史,珍惜和平,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激勵著我們在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時,要保持堅定的信念和昂揚的斗志,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七律:丹心存志御長纓》不僅是一首優秀的詩歌作品,更是一面旗幟,引領著我們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奮勇前行。 |
|
來自: 夢云39174913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