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阿拉爾市的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灰褐色的建筑像一塊飽經風霜的巖石,墻面上“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的紅色大字,剛勁有力,老遠就撞進眼里。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推開館門,仿佛踏入了時光長廊。序廳中央,一尊群雕震撼人心:戰士們肩扛鋤頭、手握鋼槍,腳下是戈壁,身后是雪山,目光如炬。講解員說,這正是三五九旅戰士們的真實模樣——既是保家衛國的軍人,也是開荒拓土的建設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八個展陳區像八章厚重的史書,緩緩展開歲月的長卷。在“南泥灣記憶”展區,一架老式紡車靜靜立著,木輪上還留著細密的木紋。據說當年戰士們就是用這樣的紡車,紡出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奇跡。轉過拐角,“轉戰萬里”展區的地圖上,密密麻麻的紅箭頭標注著行軍路線,從延安到新疆,兩萬多里路,每一步都寫滿艱辛。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最動人的是“屯墾天山”展區。一把磨得發亮的坎土曼,刃口有多處卷邊,講解員說這是老兵王德勝的工具,他用它開墾了三百多畝荒地,手上的老繭比工具還硬。玻璃柜里,一件褪色的藍布褂子上縫著三十多個補丁,旁邊的照片里,穿這件褂子的姑娘正笑著扶犁耕地,陽光下,她的辮子上還沾著泥土。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走到最后一個展區,眼前豁然開朗:如今的阿拉爾市高樓林立,棉田如海,各族群眾載歌載舞的照片鋪滿整面墻。墻角的電視機里,正播放著老兵們的采訪,一位白發老人笑著說:“當年種的樹都成林了,這日子,比南泥灣的小米粥還香甜。”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走出紀念館時,晚風正拂過廣場上的白楊樹,沙沙作響。遠處,新建的教學樓里傳來讀書聲,忽然懂得:那些戰士們用腳步丈量過的土地,早已開滿了希望的花。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