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全世界在簽訂國際條約時,幾乎從不選中文,哪怕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是曾仕強在一檔節目中提出的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他緊接著給出了答案:“因為中文太博大精深、太靈活復雜,外國人根本讀不懂,也不敢用。”這不是開玩笑,而是真實存在的文化現象。 在國際外交中,法語被認為是最嚴謹的語言,因此常被優先采用;其次是英語、德語,而唯獨漢語——這個古老而豐富的語言系統,長期被排除在正式外交文本之外。 原因很簡單:太難掌握,太多可能性。 西方人學中文的最大障礙,不是發音,也不是漢字,而是“意”。一句中文,在不同的場景、語氣、語境中,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釋。有時同一句話,讀三遍就能悟出三層意思——這對以邏輯嚴謹著稱的西方人來說,簡直是個“陷阱”。 而這,正是中文的魅力所在。 曾仕強教授對此有一段極具代表性的總結:中國人的語言,一直講究“留白”、“含蓄”,往往話中有話,言外有意。西方文化追求直接表達,而中國文化則強調“話不能說死”。 這也解釋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矛盾現象。比如:“好馬不吃回頭草”VS“浪子回頭金不換”;“寧為玉碎,不為瓦全”VS“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些對立的說法在我們看來都“有道理”,這是中國文化特有的“矛盾統一思維”,也是中國人“圓融處世”的體現。 曾仕強說過,中國人的高明之處不在于邏輯論證,而在于“平衡思考法”——既講理,也講情,既重道,又重權。 所以,當中國在國際上提出使用中文擬定條約時,很多國家其實是心虛的。因為一旦雙方對一段文字產生不同解讀,麻煩就大了。 但值得欣慰的是,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國際場合開始使用中文。中文,不再是只能用在“內部交流”的語言,它正一步步登上國際舞臺,成為“有力量的表達”。 我們都知道,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斷的文化體系。漢語,也承載著這幾千年文化的傳承和積淀。它不是“死語言”,而是活在人心中的智慧。 而要真正理解中文背后的智慧,《易經》或許是一條捷徑。 曾仕強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和傳播,尤其以對《易經》的深入解讀聞名海內外。他曾多次表示:“如果沒有《易經》,我早就嗚呼哀哉了。” 在他看來,中國人之所以能夠在千變萬化的人生中游刃有余,很大程度上依賴的就是《易經》所提供的“變中取勢”的智慧。 什么是《易經》?它并不是一本神秘玄學書,而是一部揭示自然規律與人生邏輯的智慧寶典。 它有64卦、384爻,每一卦都蘊含著從起點到終點的“人生路線圖”,用符號解釋事物的運行,用變化指導人事的處理。曾老說:“《易經》的本質,是幫助人找到順勢而為的方式。能用它來預判趨勢、指導決策、調整心態,那就不是迷信,而是科學。” 這就是他寫《易經真的很容易》的初衷——把千百年來晦澀難懂的經典,用普通人都能聽懂的話講清楚,讓更多人受益。 這本書不是講怎么“算命”,而是告訴你如何思考,如何在動蕩的人生中保持內心的穩定。 書中,他用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把《易經》的深奧轉化成一套可實操的“人生方法論”。比如:如何看待失敗與運氣?如何面對人生的轉折點?如何在職場中做出最優選擇?如何處理家庭與事業的沖突? 這些問題,每個人都會遇到,而《易經》能給你方向。 在曾老看來,掌握《易經》的思維方式,遠比學幾個算卦技巧更重要。 它教會我們——順應變化,而不是抵抗;看清趨勢,而不是糾纏結果;把握當下,而不是執念未來。 如今,曾仕強雖然已仙逝,但他留給世人的這本《易經真的很容易》,卻像一盞燈,照亮了無數人在迷茫中前行的路。 它不是一本學術書,而是一本“生活的說明書”。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