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斗門花園村花樓子出土的甲骨文將中國文字的歷史上溯到4500年至5000年前。 ![]() 斗門衛星地圖 在西安市往西偏南一點,長安八水之一的灃河東岸,有一座新修的叫“昆明池七夕公園”的地方。公園往北,就是斗門街道辦事處,過去在長安縣的時候,叫斗門鎮,后來長安縣升為長安區,叫斗門街道辦事處,前幾年,劃歸西咸新區灃東新城了。 斗門街道地處西咸新區灃東新城,東鄰西安高新區魚化寨街道,西依灃河,南接高新區細柳街道,北與王寺街道相連。 斗門街道辦事處總面積約70平方公里,轄區人口10萬余人,下轄8個行政村、30個社區。鎬京大道、復興大道、繞城高速西段、新108國道貫穿境內,西安地鐵5號線、16號線、智軌途經轄區。 ![]() 漢武大帝 歷史上。 漢朝漢武帝時期,這里曾設斗門渡口。 唐朝時設斗門鎮。 明代屬苑西鄉,為皇家園林,曾分別為張旺里、張村里。 清代為斗門廒、斗門鎮。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后,多次易名,曾分別為斗門鄉、斗門鎮、斗門聯保所。 1949年,為斗門區張旺鄉、中豐店等鄉。 1956年3月,設立斗門鄉。 1958年9月,成立斗門公社。 1966年9月,改稱向陽公社。 1971年9月,復稱斗門公社。 1972年12月,公社劃歸斗門區。 1984年5月,斗門公社改設斗門鄉。 1990年10月,斗門鄉改為斗門鎮。 2002年1月,原鎬京鄉并入斗門鎮。 2002年長安縣撤縣升區,2003年3月,斗門鎮隨即改設為斗門街道。 2017年以后整體并入西咸新區灃東新城。 斗門街道因位于古昆明池與灃水相通的斗渠匣口而得名,是一座千年古鎮。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 詩經里 漢朝時,灃河在遠古大禹治水后,河道初成,但灃河兩岸仍是一片汪洋,灃河西岸眉塢嶺西亙南北,形成自然河堤。灃河東岸有細柳原阻擋不能東流,從而在如今斗門張村,上下南豐,中豐店一帶形成沼澤地帶。 漢武帝時期,恰遇云南戰事,南國沼澤遍布,漢武帝為操練水軍,就把此處沼澤地修建改造一翻,取名“昆明池”,與云南昆明池相對應,就是為了進取云南做準備的。 蒼山洱海,怎如我大雄風。 灃河邊上的昆明池幾乎每年到了雨季,都有沖破灃河堤岸或外溢大量河水,也有容納不下的時候,古人的智慧還是有的,所以我們的先人們就在斗門這個地方修建了出水口。澇排旱堵,斗門口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斗門鎮代替了。 ![]() 鵲橋 千年滄桑,千年戰火,千年的 風風雨雨,如今斗門鎮歷代遺址和遺存已經不多了。 豐鎬遺址:分解為豐京遺址和鎬京遺址,同為西周時期兩個不同地方,但卻同在灃河兩岸的遺址。豐京遺址在長安區灃河西岸的馬王鎮,鎬京遺址在灃河東岸斗門鎮(原鎬京鄉)。豐鎬遺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稱為“京”的城市之一。 太平遺址:太平遺址位于斗門街道太平村東側,是目前關中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龍山時代環壕聚落遺址。這是一處距今約4150年到3700年的古文化聚落遺址??疾毂砻魈竭z址是先民最早采取種植、采集、家畜飼養、漁獵等多種生業模式。是了解先民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是祖先們對生態環境變遷和對人與土地關系利用的重要依據,特別是小麥的發現,為小麥生長在陸地上向東傳遞路線,彌補了一項重要缺環。太平遺址的考古發掘為了解黃河中游地區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提供了重要信息。 ![]() 昆明池七夕公園牛郎織女 石婆廟、石爺廟:石婆廟位于斗門鎮白家莊村,現存我國最早的大型石雕藝術品,石刻像距今2100多年。當地人稱“石爺”“石婆”。早在公元798年,這里就建有“石爺廟”“石婆廟”,千百年來香火不斷,至今還保留著七夕祭祀牛郎織女的大規模民俗文化活動。昆明池七夕公園的主題就是取自于牛郎織女的傳說,也就是石婆石爺的原型。 花樓子遺址:花樓子遺址位于斗門花園村,是中國黃河中游地區的龍山文化遺址,也是客省莊文化遺址。1985年由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發現并開始發掘,1986年清理完畢。其中包括19塊骨刻符號,部分與殷墟甲骨上的相似,這里發現的甲骨文將中國文字的歷史上溯到4500年至5000年前。 ![]() 昆明池 昆明池七夕公園:斗門鎮東南,是公元前120年開鑿的歷史上的第一個人工蓄水工程昆明池的基礎上建成。2017年9月28日正式開園,占地面積2255余畝。七夕公園大量融入了七夕和愛情主題元素,著名景點包括七夕湖、鵲橋、石爺、石婆、石鯨等。 新建旅游景點。 詩經里小鎮:詩經里是一個新建的旅游主題小鎮,是全國首個“詩經”為主題特色小鎮,位于灃河東岸,斗門張旺渠村南,“詩經里”的原址是屬于斗門鎮張旺渠村一個叫做“半個城”的地方,也稱張旺渠村碎堡子,拆遷以后后建成了“詩經里”。并于2017年9月開園迎賓。 ![]() 詩經里 “詩經里”園內建設是以“詩經”文化為靈魂,將《詩經》中所涉及歷史和地域上所有的風物、民宿、音樂、人物,都轉化為現實的景觀和建筑。有國風廣場、鹿鳴食街、關雎廣場、小雅書社等一系列與《詩經》能對應、可融合的建筑景觀,兼有詩經禮樂盛典呈現。 近代紅色教育。 有張旺渠三烈士紀念碑, 1947年,人民解放戰爭進入第二年,國民黨在全國的統治已呈風燭之勢。為作垂死掙扎,他們采取各種反動措施,殘酷鎮壓迫害革命人民和共產黨人。 ![]() 詩經里 斗門張旺渠的韓生祥,薛玉瑞,賈孝誼均為中共地下工作人員。1947年10月7日,三人隨杜斌丞等12人被強加上“積蓄力量,販賣煙土,圖謀不軌,并縱容國軍叛變”的罪名,被集體槍于西安玉祥門外,史稱“玉祥門外十二烈士” 韓生詳:韓生祥的后人曾講述了韓生祥當年鬧革命的故事,韓生祥曾有 “毛驢隊長”的稱號和“雙槍隊長”的風采。 ![]() 灃河 寫在最后:斗門的歷史與輝煌都已成為過去,但是斗門的地理位置在如今經濟飛速發展的主干道上,依然還有騰飛的空間,西咸新區灃東新城的主體地位是其他鄉鎮無法代替的,交通的優勢和旅游的開發,無疑又為其地域發展提供了先機。希望斗門鎮能超越自我,再續輝煌,打造一個全新的時代小鎮。 2023年9月26日 文杰書于西安 ![]() 作者文杰 作者簡介:李文杰,生于長安農村,畢業于西安市農業學校,為西安市農業農村局退休干部。社會愛心人士,三農題材作者,曾發表多篇散文、詩歌或紀實文章以及攝影作品等。 2017年五月受單位委派赴周至竹峪鎮渠頭村扶貧,2018春節前后組織社會相關人員赴三原安樂鎮西毛村和縣中心小學20戶,周至竹峪鎮渠頭村8戶,藍田湯峪鎮侯家村6戶,興平市阜寨鎮小寨村為精準扶貧建檔立卡的16位貧困戶進行了愛心慰問,為他們送去了相關生活必需品。 陜西省職工作協會員,西安市詩書畫研究會會員,西安市作家協會會員。網絡作家,當代優秀文學家。 2019年春開始發表農村及旅游題材作品,目前已發表二百余篇,其代表作品有《碾場》《大口井、小口井》《趕集》《祈福石》《南留村的秦腔》《記憶灃河》《靈感寺的傳說》等。 文章多以贊美農村,呼吁環境保護,描寫淳樸可愛的農民形象。作品充滿著濃濃的泥土芳香、文字流暢、語言樸實、故事情節總給人美的感受和向上向善的啟迪,深受讀者喜愛。其作品主要刊登在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網易新聞,百度360, 旅游網,西部文學網,,陜西市政網, 涇渭文苑,灞水兩岸等媒體平臺。 “南留村的蔥”等三篇文章被《中國好文章》大賽組委會授予“文化擺渡人”稱號。 2022年度“逸文杯”全國文學大賽中,散文《儀祉湖感懷》獲得二等獎。被授予當代優秀文學家稱號。 散文《灤鎮與灃峪口的時空轉換》在“妙筆抒情懷”全國原創文學征稿評選中榮獲三等獎。 作品《五中也有南飛雁》獲得2023年度“中國書畫家功勛人物”稱號。 作品集《那一抹殘存的記憶》2022年3月份由新華傳媒集團,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寫作方向:重拾傳統文化,挖掘歷史遺留。關注三農題材,野說風土人情。 |
|
來自: 仿彿pe3fpi77p2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