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慢性前列腺炎: 大部分前列腺炎患者疾病發作時往往首先求助于西醫。西醫針對該病的一般治療方案是消炎、止痛等對癥處理。由于前列腺腺上皮的類脂質膜是多種抗生素進入腺泡的屏障,所以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療因藥物難達病所而效果不佳,往往由于難以根治而反復發作, 并且不能兼顧對其并發癥的防治。 ![]() 中醫稱慢性前列腺炎為“精濁”,認為該病以腎虛為本、濕熱為標、瘀滯為變,分清主次,權衡用藥。慢性前列腺炎的病機以腎虛為本,下焦濕、熱、瘀互結為標,故治療原則上以清熱利濕為主,并將補益腎氣、活血化瘀的思想貫穿始終;選方用藥上簡而精,既要標本兼顧又要有的放矢。 故最終獨選用《醫學正傳》中專清下焦濕熱的三妙丸為基礎,加白術、生黃芪、菟絲子、丹參、蒲公英組方。全方共八味藥, 旨于簡明精妙,直達病所。該方以黃柏為君,取其苦以燥濕,寒以清熱,性沉降,長于清下焦濕熱。蒼術、白術、黃芪、菟絲子為臣,其中蒼、白術味苦性溫,能健脾燥濕;生黃芪味甘性溫,能益氣、利水;菟絲子則味甘性平,補益腎氣而不燥熱。丹參、蒲公英為佐,丹參苦而微寒,能活血、消癰;蒲公英味苦性寒,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濕通淋。牛膝為使,因其味甘性平,能引藥下行、活血、利水。諸藥相合,可清熱利濕、行氣活血、補腎益氣,標本兼治。鄭清蓮教授認為,臨床上要密切關注病情變化,做到辨證論治,隨癥加減,靈活運用。故又將該病的可能變化歸結為如下五型:偏濕熱型,該型患者以尿頻、尿道口灼熱、小便后尿道口留有分泌物、會陰部潮濕為主,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可于基礎方加魚腥草、車前草以加強清熱解毒利濕;偏血瘀型,該型患者以尿道、會陰、腰背部的疼痛為主,舌暗紅或有瘀斑、苔黃膩,脈弦,可于基礎方中加莪術、桃仁、紅花以活血化瘀;偏腎陽虛型,該型患者以腰膝酸軟、乏力、性欲減退、性功能低下為主,舌淡紅,苔黃膩,脈沉,可于基礎方中加入杜仲、淫羊藿以補腎溫陽;偏腎陰虛型,該型患者以腰酸、失眠、盜汗、手足心發熱為主,舌紅少苔,舌根部苔黃膩,脈沉細,可于基礎方中加入生地、黃精以滋補腎陰;偏肝郁型,該型患者以心情抑郁、煩躁、易怒為主,舌紅苔黃膩,脈弦,可于基礎方中加入白芍、柴胡以疏肝解郁。臨床上以上諸型往往相互合并,故可隨病情變化而適當加減。 2、足跟痛: 足跟部疼痛中醫認為:是臨床上常見的癥狀,多發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其確切的病因尚不清楚,多認為與跟骨骨刺、跟骨高壓、跟骨內靜脈瘀滯、跟下軟組織炎及慢性勞損有關。乃人體衰老,腎之精氣隨之不足,難以補充陰液耗傷,不榮則痛,加之濕濁漸浸,濕邪重滯,其性趨下,日積月累,滯于腳足之人體最低部,日久化熱,濕熱內蘊,脈絡受阻,不通則痛,故補益腎精,清熱利濕,活血通絡為其主要治則。六味地黃丸補腎名方,由熟地黃、山萸肉、淮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等六味藥物組成,從其組方的內涵來看,體現了三補三瀉的原則。熟地黃補腎精,山萸肉養肝陰, “乙癸同源”,淮山藥補脾土,以助腎精,三藥合用養腎肝脾;澤瀉泄虛火,牡丹皮清肝熱,茯苓滲脾濕,三藥合用降泄虛火濕邪。三妙丸是《醫學正傳》之方,方中蒼術健脾又燥濕,以除濕邪之根。黃柏苦寒,苦能燥濕,寒能清熱,且偏治于下,懷牛膝補肝腎,治風濕,又引諸藥下行,以直達病所。三妙丸合于六味地黃丸中,無慮其傷陰之嫌。丸改湯劑,取其急治。地鱉蟲破血逐瘀,療筋接骨,不僅能活血化瘀,通經疏絡,又能療筋脈補跟骨。法隨證出,方從法出,絲絲入扣,故用之有效。 ![]() 3、膝骨關節炎: 膝骨關節炎是一種緩慢的、漸進性骨關節疾病,臨床癥狀主要為關節疼痛、腫脹及功能性障礙等。膝關節是活動多,負重大的關節,隨著年齡的增長,極易勞損退變而形成骨性關節炎。主要致病因素與年齡、損傷、肥胖、骨關節畸形、遺傳等有關。 祖國醫學認為,膝骨關節炎屬中醫膝痹病范疇,歷代中醫名著中對癥狀早有相似描述,認為此病與中醫痹癥、鶴膝風、歷節等癥相似。濕熱下注型膝痹的主要病因病機為風濕熱邪壅滯經絡,氣血痹阻不通,不通則痛。治療宜采用祛風清熱、利濕、祛瘀通絡之法。三妙丸加味方中黃柏苦以燥濕,長于清下焦濕熱,濕化則真氣得運;蒼術燥濕升陽,陽運則樞機自利。二藥相伍,共奏清熱燥濕之效。川牛膝補肝腎、強筋骨,并能引藥下行,使藥物直達病所;絲瓜絡、獨活祛風、通絡、止痛;防己、薏苡仁利水滲濕、除痹;乳香、沒藥活血行氣,消腫止痛;蜂房、全蟲、烏梢蛇祛風、通絡、搜剔消瘀;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甘草調和諸藥。綜合全方,清熱與通絡化瘀,祛風與除濕并施,相互為用,緊扣病機,熱解濕去,瘀清絡通,其病愈,既達標本兼治之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