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八年抗戰”到“十四年抗戰”的界定轉變,是中國近代史研究和歷史教育領域的一次重要調整,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其核心在于將抗日戰爭起點從1937年“七七事變”向前延伸至1931年“九一八事變”,完整涵蓋了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全過程,更加確立了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重要地位。 一、歷史層面:“十四年抗戰”是還原抗戰全貌,尊重歷史事實 “十四年抗戰”,是承認東北軍民 最早對日本侵略者的抵抗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軍民自發組織抗日義勇軍、東北抗日聯軍,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等抗日將領,在極端艱苦條件下堅持武裝斗爭長達6年。這些斗爭是中國人民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應被忽視,更不能被忘記。 ![]() “十四年抗戰”,揭露了 日本侵華的連續性 日本侵華是漸進式擴張:從1931年侵占東北、1932年建立偽滿洲國、1933年入侵熱河,到1937年全面侵華。將抗戰起點定為1931年九一八,更能揭露日本軍國主義蓄謀已久的侵略本質。 ![]() 二、精神層面:“十四年抗戰”完整詮釋了中華民族的抗爭精神 “十四年抗戰”彰顯中華民族的 不屈精神和持久韌性 十四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凸顯中國人民在國土淪喪、孤立無援的絕境中,以血肉之軀抵抗強敵的頑強意志。東北抗聯“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的艱苦斗爭,正是這種不屈精神的縮影。 ![]() “十四年抗戰”凝聚了全民族 英勇抗戰的集體記憶 “十四年抗戰”的定義將6年局部抗戰(1931–1937)與8年全面抗戰(1937–1945)統一為整體,突出強調了抗擊日本侵略者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抗爭,而非局部或階段性事件。 三、政治與主權層面:維護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 有力駁斥日本右翼歷史觀 日本部分勢力長期否認“九一八事變”的侵略性質,甚至不惜美化其對我東北三省的殖民統治。“十四年抗戰”的界定以鐵的事實回擊歷史虛無主義,強化中國對東北主權的一貫立場。 ![]() 強調中國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 戰爭勝利的貢獻 14年抗日戰爭,中國戰場牽有力制了日本陸軍主力(1941年前超70%),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將抗戰起點前移,更凸顯中國作為東方主戰場的戰略價值。 ![]() 四、教育與認同層面:構建正確的歷史觀 糾正歷史教育的斷層 長期以來,傳統“八年抗戰”表述導致1931–1937年的抗戰被邊緣化。教材修訂后(如2017年全國中小學教材統一采用“十四年抗戰”),年輕一代得以全面認知民族苦難與抗戰的歷史。 強化國家認同與愛國精神 完整的歷史敘事有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楊靖宇、趙尚志、周保中等東北抗聯英雄的事跡成為全民共同的精神遺產,而非地域性記憶。 五、國際視野:推動中國抗戰史研究的全球化 定義“十四年抗戰”,有助于 促進國際學術共識 國際史學界日益認同中國抗戰始于1931年(如哈佛大學中國抗戰研究項目)。中國主動調整表述,進一步推動了全球對中國抗戰史的客觀研究。 “十四年抗戰”提升了中國話語權 胡錦濤在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講話中不但將1931年九一八事變定義為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而且特別強調,是“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在以往的二戰史敘事中,西方長期低估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十四年抗戰”的提出,是中國主動掌握歷史話語權、爭取國際社會認可的重要舉措。 確定中華民族的“十四年抗戰”歷史,是民族記憶的重塑與升華。從“八年”到“十四年”,不僅是數字的變更,更是對歷史的敬畏、對先烈的告慰。 ![]() “十四年抗戰”讓我們永遠銘記—— 一個民族的覺醒,始于對苦難的正視,成于對尊嚴的捍衛。 “十四年抗戰”的界定,最終指向的是中華民族在血火中重塑精神脊梁的完整歷程,也為今日中國注入不忘來路、砥礪前行的深層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