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劃歸朝鮮的三個師主要由朝鮮族官兵組成,其番號、作戰歷程及歸宿如下: 一、番號變更與移交背景 1. 解放軍原番號與移交時間
164師(長春師):1949年7月移交,改編為朝鮮人民軍第5師(后屬第2軍團)。 ![]() 方虎山 166師(沈陽師,即李紅光支隊)1946年2月3日以雷霆手段鎮壓通化日本戰俘暴動:1949年7月移交,改編為第6師(后屬第1軍團)。 ![]() 156師(后整合其他部隊朝鮮族官兵):1950年4月在鄭州整編為獨立第15師,入朝后改編為第12師(屬第1軍團)。 總兵力:約4萬人,配備精良武器(每師含百余門火炮、數百挺機槍)。 2. 移交背景 ![]() 1949年朝鮮請求中國支援,毛澤東同意移交部隊。這些官兵多源于東北抗聯及八路軍朝鮮義勇軍,經中國戰場錘煉,實戰經驗豐富。 下表總結了三個師從解放軍到朝鮮人民軍的番號變化及主要指揮官: ![]() 二、朝鮮戰爭中的作戰表現與結局 1. 戰爭初期的高光時刻 第6師(原166師):師長方虎山率部沿西海岸南下,連克開城、木浦、光州,直逼釜山。其機動戰術被美軍稱為“幽靈之師”,一度威脅美軍后勤核心。 參與“血染嶺”“傷心嶺”戰役,重創美軍(致敵4000余傷亡),獲李奇微高度評價。 第5師(原164師):東線攻占江陵,后遭美軍艦炮阻擊損失慘重,退守浦項。 第12師(原獨立15師):參與洛東江戰役,攻占安東,但因補給中斷傷亡過半。 其他部隊:原47軍朝鮮族官兵組成的聯隊首占漢城中心區,在烏山全殲美軍“史密斯支隊”,創朝鮮戰場首次擊敗美軍記錄。 2. 仁川登陸后的潰敗 1950年9月美軍切斷后勤線,前線部隊遭合圍:第5師僅余3000人;第6師折損過半;第12師建制被打散。幸存者重組后加入第4、第5軍團,協同志愿軍作戰,但戰力銳減。 3. 榮譽與損失 多支部隊獲“近衛稱號”,方虎山被授予“共和國雙重英雄”(全國僅3人)。 總傷亡:返朝官兵約30%戰死、20%被俘,余部不足半數。 三、戰后歸宿:離散與回歸 1. 將領命運分化 受重用者:金昌德(第5師師長)任謀部總參干部局局長;全宇(第12師師長)升任副總參謀長。 遭清洗者:武亭(炮兵創始人)因“指揮不當”被撤職,1951年病逝;方虎山停戰后被調任軍校校長,后因牽連“樸一禹反黨事件”遭清算,下落不明;樸一禹(原延安派)1955年被罷免。 2. 普通官兵去向 定居朝鮮:約30%留朝,多分配至地方或非核心部隊。 返回中國:約20%(近1萬人)于1957年前陸續回歸東北。 1982年黑龍江五常縣抽樣調查顯示,當地4.5萬朝鮮族中209人為返華官兵,按比例推算全國約1萬人回歸。 動因:親屬在華、文化認同; 朝鮮內部排擠“延安派”,戰功未獲公平對待。 四、總結 四野三個朝鮮師以其在中國戰場積累的實戰經驗,成為朝鮮戰爭初期南進的核心力量,尤以第6師戰績最著。然而美軍介入在仁川登陸后遭毀滅性打擊,官兵命運隨戰爭與政治清洗劇烈分化:近半戰死或被俘,幸存者中約萬人因認同差異與政治壓迫選擇回歸中國。這段歷史折射了冷戰背景下個體命運與國家政治的深刻糾葛——他們既是中朝革命紐帶的具體見證,也是意識形態變遷中的沉默犧牲者。 注:此為主要基本情況,他們在朝鮮的境遇缺乏第一手資料。 本文由黃豫生 使用[Deep seek寫作]編輯出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