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醫理真傳》陰虛問答3:元陰不足少陽經病的辨治與小柴胡湯活用

     悅草盆 2025-09-03

    一、經典原文解析與核心論點

    1.原文問答精要:兩耳紅腫痛甚、口苦的病機直指

    問曰:兩耳前后紅腫痛甚,口苦者,何故?

    答曰:此元陰不足于少陽之經,少陽經之陽氣旺而為病也。

    兩耳前后區域在經絡學說中明確歸屬少陽地界,此部位出現劇烈紅腫疼痛,兼見口苦,提示少陽經氣失常。

    臨床需先排除外感風寒阻滯的可能性,若伴見頭痛身痛、寒熱往來等表證,則屬外感范疇;再察有無內傷情志因素,若患者存在憂思不解的抑郁表現,亦可能引發少陽氣機郁滯。

    當內外致病因素均無明確依據時,元陰虧虛的本質便凸顯出來。

    原文以“舉一隅”的方式聚焦于耳部癥狀,實則暗示少陽經氣失常還可能伴隨脅痛、筋攣、耳聾等其他相關表現,需結合整體辨證。

    2.核心病機提煉:元陰虧虛致少陽陽氣偏旺的動態失衡

    人體上下表里的正常生理功能,依賴元陰與元陽二氣的充盛與協調。元陰元陽盈虛消息的變化,是疾病發生發展的核心機制。

    當元陰不足于少陽經脈時,該部位陽氣因失去制約而相對偏亢,形成少陽經陽氣偏旺的病理狀態。

    這種失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周身凡精凡氣的盛衰密切相關:凡精氣充沛,則元陰元陽自然旺盛;凡精氣耗傷,則元陰元陽隨之衰減。

    少陽經循行于頭身兩側,其“半表半里”的特殊生理位置,使其在元陰不足時易出現陽氣郁而化火的表現,紅腫痛、口苦等癥狀正是這一病理過程的外在反映。

    二、病因與病機深度剖析

    1.元陰不足的成因:脾胃受損與房勞過度的雙重損耗

    元陰虧虛的形成非一蹴而就,其根源多與長期的生理失衡相關。

    脾胃作為氣血生化之源,若因飲食不節、憂思勞倦等因素久傷,可導致生化太微,水谷精微無法充養周身,元陰失去物質基礎而日漸虧耗。

    房勞過度則直接損傷腎中元陽,元陽不足則蒸騰氣化無力,陰血漸虛,猶如釜底無火,水谷難以化生津液。

    此兩種途徑最終均指向肝木失養——肝為剛臟,賴陰血濡潤,陰虧則不能滋榮于木,木燥而疏泄失常,少陽經氣郁滯,諸癥由是而生。

    此外,久病纏綿、高熱耗傷、過用溫燥藥物等因素,亦可緩慢侵蝕元陰,成為不可忽視的誘因。

    2.少陽經陽氣偏旺的病理機制:經絡定位與氣機失常

    少陽經之陽氣旺而為病也。

    足少陽膽經循行于耳前后,若元陰不足于本經,陽氣便失卻制約而亢盛。少陽主半表半里,為氣機升降之樞紐,一旦元陰虧虛,樞機運轉失靈,陽氣郁遏不得宣泄,便易化火上炎。火熱循經壅滯于耳部,氣血壅阻不通,故見紅腫痛甚;膽氣上溢則口苦,此乃少陽火盛的典型征象。從五行角度看,肝(木)與膽相表里,元陰不足致木燥失潤,肝木橫逆亦可引動膽火,形成“木火刑金”“風火上擾”的病理傳變,使局部癥狀進一步加重。

    3.元陰元陽失衡的整體觀:從局部病變到全身調節

    元陰與元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寓于凡精凡氣之中,以周身精氣為物質載體。凡精氣充盛,元陰元陽自然充沛;凡精氣衰憊,二氣亦隨之衰減。這種依存關系決定了局部病變實為全身陰陽失衡的縮影——少陽經的紅腫疼痛,看似孤立的經絡病證,實則是整體元陰不足在特定部位的顯現。

    失衡類型

    發病特點

    病位表現

    核心機制

    元陰不足

    陽氣偏旺于不足之部

    紅腫熱痛、口苦、心煩失眠

    陰不制陽,虛火內生

    元陽不足

    陰氣偏盛于不足之部

    畏寒肢冷、分泌物清稀、疼痛喜溫

    陽不制陰,寒凝氣滯

    論二氣,論部位,六經自在其中”,強調辨證時需將陰陽盛衰與經絡部位相結合,既把握“凡精凡氣”的整體狀態,又明確病邪所在的具體經隧。臨床診斷需通過“驗外感”(有無寒熱表證)與“察內傷”(有無情志、飲食、勞逸所傷),層層排除干擾因素,方能精準鎖定元陰不足的本質,為調和水火提供確切依據。

    三、辨證要點與鑒別診斷

    1.主癥特點:紅腫痛甚、口苦的特異性與兼癥提示

    紅腫痛甚是少陽經氣壅滯、火熱內郁的標志性表現。其部位嚴格限定于兩耳前后區域,此乃足少陽膽經“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的循行路徑所決定,具有鮮明的定位意義。疼痛程度多較劇烈,或如針刺,或伴灼熱感,按之痛增,皮色鮮紅或暗紅,腫脹范圍可隨病情進展波及顳部或面頰,形成邊界相對清晰的病灶區。這種局部反應本質上是元陰虧虛后陽氣無制、灼津成痰、壅阻氣血的病理產物,與單純熱毒熾盛的紅腫相比,常伴見病程纏綿、反復發作的特點。

    口苦為少陽火盛的特異性癥狀,患者自覺口中苦味明顯,晨起或夜間尤甚,進食甘甜之物亦難以緩解。足少陽膽腑內藏膽汁,其氣主降,若元陰不足致膽火上炎,膽汁隨逆亂之氣上溢于口,便形成此癥。口苦程度常與耳部紅腫疼痛平行消長,火盛則苦甚,熱減則苦輕,可作為判斷病情進退的重要指征。

    少陽經氣不暢還可能引發其他兼癥。如火熱上擾清竅可見耳聾、耳鳴,鳴聲多如蟬噪或雷鳴;經氣郁滯于脅肋則見脅痛,痛勢或脹或竄,常隨情緒波動增減;陰血虧虛、筋脈失養則生筋攣,表現為肢體拘急、屈伸不利,尤以夜間或勞累后加重。這些兼癥雖非必見,卻能從不同角度印證少陽經元陰不足、陽氣偏亢的本質,臨床需綜合辨析。

    2.鑒別診斷:排除外感與抑郁所致少陽病

    元陰不足所致少陽經病需與外感風寒、內傷情志引發的少陽病證嚴格區分,三者雖均涉少陽,病機卻截然不同,治法亦大相徑庭。

    致病因素

    核心癥狀

    伴隨表現

    病機本質

    審察要點

    風寒阻滯

    耳部腫痛、口苦

    頭痛身痛、惡寒發熱、寒熱往來、無汗或微汗

    風寒外束、少陽樞機不利

    必有外感史,脈浮緊或弦數,苔薄白

    內有抑郁

    耳部脹痛、口苦

    憂思不解、胸脅脹悶、善太息、情緒低落

    肝氣郁結、化火擾膽

    情志誘因明確,脈弦細,苔薄黃

    元陰不足

    耳部紅腫熱痛、口苦

    無明顯外感史,無情緒異常,或伴潮熱盜汗、腰膝酸軟

    陰虧陽亢、少陽經氣失養

    審察內外無據,脈細數,舌紅少苔

    風寒阻滯者,病位雖在少陽,病性卻屬外感,故必伴太陽表證或少陽半表半里證的特征性表現,如寒熱往來、頭痛身痛等,治當解表散邪、和解少陽,方選小柴胡湯原方即可。內有抑郁者,病起于情志失調,肝氣郁結是始動因素,除耳部癥狀外,必有憂思不解、胸脅脹悶等郁證表現,治需疏肝解郁、清瀉肝火,龍膽瀉肝湯之類方更為適宜。

    元陰不足所致少陽病,其關鍵鑒別點在于審察內外無據”——追溯病史無明確外感風寒之邪,細詢情志無長期抑郁不解之情,排除上述兩類病因后,結合舌紅少苔、脈細數等陰虛征象,方可確診為元陰虧虛、陽氣偏旺。此型若誤用解表發汗之劑,則更傷陰液;若妄投疏肝破氣之品,則徒耗元氣,唯有滋養元陰、清瀉虛火,方為正治。

    四、小柴胡湯的化裁應用與方解

    1.古方與化裁方對比:劑量調整的深層用意

    仲景小柴胡湯原為太陽表邪未解、逆入少陽胸脅而設,其劑量配伍以柴胡為君,取半斤之重劑(約合今125g),意在發揮其“轉樞外出”之能;輔以三兩黃芩(約47g)清瀉少陽相火,三兩人參(約47g)益氣扶正,共奏和解少陽、驅邪外出之功。鄭欽安針對元陰不足少陽經病,對原方劑量進行創造性調整,形成“倍人參、黃芩,減柴胡”的化裁思路,其劑量差異與調整邏輯如下:

    藥物

    仲景原方劑量(漢制)

    鄭欽安化裁方劑量(清制)

    劑量調整方向

    調整邏輯

    柴胡

    半斤(八兩)

    六錢

    減量

    避免升散太過,防其劫傷已虧元陰

    黃芩

    三兩

    七錢

    增量

    增強苦寒清瀉之力,直折少陽旺火

    人參

    三兩

    八錢

    增量

    甘寒養陰,填補少陽經元陰之不足

    生姜

    三兩

    三錢

    減量

    減輕辛溫發散,防助熱傷陰

    大棗

    十二枚

    四枚

    減量

    適度培中,免礙苦寒清熱

    甘草

    二兩

    三錢

    減量

    調和諸藥,不使甘味壅滯氣機

    半夏

    半升(約五兩)

    四錢

    減量

    減少溫燥之性,僅取其宣痰散結之用

    化裁方將人參、黃芩劑量提升至柴胡之上,標志著治療重心從“驅邪轉樞”轉向“養陰清熱”。人參甘寒質潤,直補少陽經元陰之虛;黃芩苦寒沉降,專瀉少陽經氣分之熱,二者配伍形成“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的格局。柴胡劑量減半后,升散之力減弱,疏肝解郁之功猶存,更符合陰虛體質“忌升忌燥”的治療原則。

    2.配伍意義:君臣佐使與陰陽調和的精妙

    人參甘寒清潤,為化裁方中的君藥。其性主靜,既能直補少陽經虧損之元陰,如雨露之滋潤肝木;又能益氣生津,充養凡精凡氣,為元陰元陽的恢復提供物質基礎。元陰得補則陽氣自斂,猶如釜底添水,虛火自降,此乃“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理。

    柴胡苦平疏泄,為方中臣藥。其性主動,輕用則升散力減,疏肝解郁之功獨存,可條暢少陽經郁滯之氣機。肝木條達則氣機升降有序,郁火自能隨樞機運轉而宣泄,與君藥人參配伍,一動一靜,補散結合,共奏養陰疏肝之效。

    黃芩苦寒沉降,為方中佐藥。專入少陽膽經,直瀉經中郁火,其性清降與柴胡之升散形成動態平衡,使郁火從內而清,而非向外發散。對于元陰不足所致的“紅腫痛甚”,黃芩的苦寒清熱與參、棗的甘寒養陰相伍,形成“清熱不傷陰,養陰不戀邪”的協同效應。

    半夏、生姜辛溫行散,亦為佐藥。半夏燥濕化痰、散結消痞,生姜溫胃散飲、宣通郁滯,二者合用能化解少陽經因火灼津液而成的痰飲水濕,消除局部腫痛的病理產物。其辛散之性與參、芩的甘寒之性相互激蕩,辛甘化陽以助氣機運轉,苦辛化陰以增津液生成。

    大棗、甘草甘溫益氣,為方中使藥。大棗補中益氣而生津液,甘草調和諸藥而緩急痛,并能助人參充養中州,使氣血生化有源,元陰得以持續滋生而無涸竭之虞[^8]。棗草之甘與黃芩之苦相合,則化周身之陰液以柔肝木之燥急[^1][^13]棗草之甘協同半夏生姜之辛,則化周身之陽氣以暢氣機之郁滯[^8]。全方通過甘苦辛三味配伍,實現“化陽足以配陰,化陰足以配陽”的整體調節,使陰陽合配,邪無容身之地。

    3.用藥意解:從“轉樞”到“養陰”的思路創新

    仲景小柴胡湯本為“寒傷太陽之氣逆于胸脅”而設,其核心機制在于“伸少陽之木氣”,通過柴胡的“轉樞”作用,使太陽未解之邪從少陽外出,故原文強調“治太陽,實以之治少陽,治少陽即以治太陽也”。鄭欽安突破“少陽病必兼太陽表邪”的傳統認知,提出“凡屬少陽經病,皆可服此方,不必定要寒傷太陽之氣逆于胸脅”的新見解,將小柴胡湯的應用范圍從外感少陽證拓展至內傷陰虛少陽證。

    古方重柴胡,取其“轉樞外出”之功,適用于邪郁少陽、樞機不利之實證;本案化裁方倍參芩,取其“養陰清熱”之效,適用于元陰不足、陽氣偏旺之虛證。這種轉變體現了“變化在人,方原無定”的活法思想——方隨證變,法因機立,關鍵在于把握“少陽經氣失常”這一核心病機,而非拘泥于外感內傷的固定分類[^1][^9]。

    鄭欽安特別指出,小柴胡湯兼具 “表里兩解”與“轉樞調和 ”雙重屬性:對于外感少陽證,其“轉樞”之功可使邪從外解;對于內傷陰虛證,其“調和”之效能使陰陽自和。本案通過劑量調整,將原方的“驅邪劑”轉化為“養陰劑”,既保留了少陽經病用藥范式,又賦予其治療內傷雜病新內涵[9]。這種“以方測證、以證改方”的實踐,正是對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心法的深刻領悟與靈活運用。

    五、臨床價值與現代啟示

    1.鄭欽安“辨陰陽”學術思想的實踐:以簡馭繁的診療思維

    “醫學一途,不難于用藥,而難于識癥,亦不難于識癥,而難于識陰陽”。鄭欽安在本案中的診療思路,正是其“以陰陽為總綱”學術思想的生動體現。面對兩耳前后紅腫痛甚、口苦的復雜表象,他并未陷入局部癥狀的堆砌,而是直探病本,以“元陰不足”立論,將紛繁癥狀歸結為“少陽經陽氣旺而為病”的陰陽失衡。這種執簡馭繁的思維方式,要求醫者在臨證時首先辨析疾病的陰陽屬性,明確是元陰虧虛還是元陽不足,是陰盛格陽還是陽盛格陰,從而把握疾病的本質。

    “辨內外傷定戕伐機關”是鄭欽安辨證體系的另一核心環節。本案中,他通過“審察內外無據”——排除外感風寒(無頭痛身痛、寒熱往來)與內有抑郁(無憂思不解之情),最終鎖定元陰不足的內傷本質。這種先除外感、再察內傷的診斷路徑,如同層層剝繭,使疾病的“戕伐機關”(致病根源)清晰呈現。《醫理真傳》中“辨認一切陰虛證法”強調,陰虛證的關鍵在于“元陰不足,陽氣無制”,其表現多樣,但總以“燥熱”為綱。本案對“元陰不足”的診斷,正是這一理論在少陽經病中的具體應用,體現了理論指導實踐的高度統一性。

    鄭欽安的陰陽辨證思想,不僅為本案提供了清晰的診療思路,更為后世中醫,尤其是“火神派”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其強調扶陽,但并非忽視養陰,而是認為陰陽互根,“凡精凡氣”是元陰元陽的物質基礎。這種對陰陽兩方面的重視,以及從整體、動態角度把握陰陽失衡的思維方式,對糾正后世醫家或偏執于滋陰、或濫用溫陽的偏頗之見,具有重要的警示意義。

    2.現代臨床應用拓展:從經典案例到現代病癥

    鄭欽安對小柴胡湯的化裁應用,為現代臨床治療慢性炎癥性疾病提供了寶貴思路。當慢性膽囊炎患者出現右脅脹痛、口苦、心煩、舌紅少苔等癥狀時,若排除明顯結石梗阻或急性感染,從“元陰不足少陽火旺”立論,采用“倍人參、黃芩”的小柴胡湯化裁,常能收到緩解疼痛、改善消化功能的效果。此時,人參可改用北沙參或太子參以增強養陰之力,黃芩配伍郁金、金錢草則能更好地清利肝膽濕熱。

    對于反復發作的中耳炎,尤其是病程較長、纏綿難愈、伴見耳內灼熱感、聽力下降、口干咽燥的患者,其病位正屬少陽經“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的循行區域。若辨證為元陰不足、虛火上炎,運用化裁小柴胡湯(重用生地黃、玄參滋腎陰,配合黃芩、柴胡清瀉少陽),可減少復發頻率,保護聽力。

    帶狀皰疹若發生在頭面部或胸脅部(少陽經分布區),尤其是老年患者或體質虛弱者,常伴劇烈神經痛,且皮疹消退后疼痛仍遷延不愈。此時若見口苦、煩躁、舌紅少津、脈細數等陰虛火旺之象,可借鑒本案思路,以小柴胡湯化裁(加白芍、當歸養血柔肝,加全蝎、蜈蚣通絡止痛),在養陰清熱的基礎上緩解疼痛,促進神經修復。

    臨床應用時需注意,化裁后的小柴胡湯雖兼顧養陰清熱,但畢竟柴胡仍有升散之性,黃芩苦寒易傷脾胃。對于陰虛血少、脾胃虛弱者,需適當配伍養血之品(如阿膠、麥冬)及健脾和胃之藥(如白術、茯苓),并中病即止,避免過用久用。同時,應結合現代醫學檢查手段,明確診斷,不可僅憑中醫辨證而忽視器質性病變的治療。

    六、總結:經典理論的傳承與活用智慧

    1.核心觀點回顧:從病機到治法的完整鏈條

    元陰不足是本,少陽火旺是標。本案以兩耳前后紅腫痛甚、口苦為主癥,揭示出局部經絡病變與整體陰陽失衡的內在聯系。元陰虧虛導致少陽經陽氣失去制約而偏亢,火熱循經壅滯,形成本虛標實的病理格局。治療需標本兼顧,既要滋養虧損的元陰,又要清瀉偏亢的少陽之火,方能從根本上恢復陰陽平衡。

    辨證以排除外感抑郁為要。診斷元陰不足少陽經病,需嚴格排除風寒阻滯(伴頭痛身痛、寒熱往來)與內有抑郁(伴憂思不解之情)兩類實證。通過“審察內外無據”的鑒別過程,結合舌紅少苔、脈細數等陰虛征象,方可確認元陰虧虛的本質,避免犯“虛虛實實”之戒。

    小柴胡湯化裁需倍參芩養陰。針對元陰不足的病機特點,鄭欽安突破仲景原方“重柴胡轉樞”的思路,創造性地將小柴胡湯化裁為“倍人參、黃芩”的養陰清熱劑。人參甘寒扶元陰之虛,黃芩苦寒瀉少陽之熱,二者劑量超越柴胡,使方劑功效重心從“驅邪外出”轉向“扶正清內”,體現了“方隨證變”的活法思想。這種化裁既遵循少陽經病的用藥規律,又契合陰虛體質的治療需求,為古方新用提供了典范。

    本案所展現的理法方藥連貫性,深刻印證了中醫“異病同治”的核心思想——不同疾病若病機相同(如元陰不足少陽火旺),即可采用同類治法(如養陰清熱、和解少陽)。無論是耳部腫痛、口苦,還是潛在的脅痛、筋攣,只要緊扣“元陰不足、陽氣偏旺”這一本質,便能執簡馭繁,靈活化裁方劑,實現“治病求本”的診療目標。

    3問曰:兩耳前后紅腫痛甚,口苦者,何故?

    答曰:此元陰不足于少陽之經,少陽經之陽氣旺而為病也。夫兩耳前后,俱屬少陽地界,今紅、腫、痛甚,少陽之火旺可知。

    如系風、寒阻滯所作,必現頭痛、身痛、寒熱往來之候;內有抑郁所作,必有憂思不解之情;審察內外無據,則元陰之不足無疑。

    元陰之不足,亦有由生。有因脾胃久傷,而生化太微;有因房勞過度,元陽不足,而轉運力微,陰血漸虛,即不能滋榮于木,木燥而木病叢生,此紅、腫、疼、痛、耳聾、口苦、脅痛、筋攣諸癥作矣。

    茲揭出于兩耳前后,不言脅痛、筋攣,舉一隅也。其中更有至要者,人身上下四旁,全憑元陰、元陽二氣充塞。元陰不足,無論在于何部,元陽之氣即旺于元陰不足之部而成病。元陽不足,亦無論在于何部,元陰之氣即旺于元陽不足之部而成病。

    然二氣寓于凡精凡氣之中,凡精氣盛,元陰元陽自盛,凡精氣衰,元陰元陽自衰,此二氣盈虛消息機關,發病主腦。

    論二氣,論部位,六經自在其中;驗外感,察內傷,戕伐之機關自定。知得此理,仲景之心法可通,明澈無疵,調和水火之方有據。

    此病可與小柴胡湯倍人參、黃芩。

    小柴胡湯

    人參八錢,柴胡六錢,黃芩七錢,半夏四錢,甘草三錢,大棗四枚,生姜三錢。

    古方柴胡用至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是因寒傷太陽之氣,不能從胸出入,逆于胸脅之間,留于少陽地界,少陽居半表半里之間,從表則熱,從里則寒,故少陽主寒熱往來。

    今為太陽未解之邪所侵,中樞不運,仲景立小柴胡一法,實以伸少陽之木氣,木氣伸,而太陽未解之邪,亦可由中樞之轉運而外出矣。

    用藥意解

    按:小柴胡湯一方,乃表里兩解之方,亦轉樞調和之方也。

    夫此方本為少陽之經氣不舒立法,實為太陽之氣逆胸脅立法。仲景以治太陽,實以之治少陽,治少陽即以治太陽也,人多不識。

    余謂凡屬少陽經病,皆可服此方,不必定要寒傷太陽之氣逆于胸脅,不能外出者可服。若此病紅腫,確實已在少陽,無外感,無抑郁,非元陰之不足而何。

    將古方改用分兩,以人參之甘寒為君,扶元陰之不足柴胡苦平為臣,舒肝木之滯機佐黃芩之苦以瀉少陽之里熱佐半夏、生姜之辛散,以宣其脅聚之痰水棗、甘為使,以培中氣。

    然棗、甘之甘,合苦寒之品,可化周身之陰,合辛散之品,可調周身之陽,化陽足以配陰,化陰足以配陽,陰陽合配,邪自無容,故能兩解也。

    然古方重柴胡,功在轉其樞,此方倍參、芩,功在養陰以清其熱。變化在人,方原無定。總在活活潑潑天機,陰陽輕重處顛倒,不越本經界限,可也。

    闡釋:此條答問重要有兩點:一是從經絡所屬部位辨病,二是善于活用成方。因兩耳前后是少陽膽經通過之處,另外人體兩側也是少陽之位。

    所以通過兩耳前后紅腫疼痛,口苦,認為是少陽火旺癥象,而病者又外無感冒,內無抑郁征象可憑,故斷定此種火旺系由于元陰不足于少陽之經,致少陽經之陽氣旺而為病。

    并說明元陰,元陽俱根于凡精,凡氣及互為消長的發病機理,以為處方用藥的實據。由此可知,真陰不足于某處,則陽旺于某處而成病;真陽不足于某處,則陰盛于某處而成病。

    其部位可據經絡循行處而斷為判斷病位,再據病位所表現的癥狀而判斷病性,用藥再據此而分寒藥熱藥,引經藥。

    此病既由于少陽經之元陰不足,故主以小柴胡湯倍人參,黃芩而調整其分量。并謂小柴胡湯乃表里兩解之方,亦轉樞調和之方,凡少陽經病皆可服。

    不過古方重柴胡,功在轉其樞,此方倍參,芩,功在養陰以清其熱,可謂善于活用成方。

    又說明本方配伍之精,在于甘,棗培中,合柴,芩之苦寒以化陰,合姜夏之辛散以化陽,陰陽合配,邪自無容,故能兩解,亦極扼要。

    今人推廣應用,謂本方寒熱并用,攻補兼施,表里雙解,上下分消,有和解少陽,疏利三焦,宣通內外,運行氣血的功效,是和解的首要方。用以治療多種慢性發熱病,都收到滿意效果。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V片在线播放免费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 G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男男|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观看| 内射毛片内射国产夫妻| 亚洲熟妇精品一区二区| 99欧美日本一区二区留学生| 欧美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嘿咻嘿咻男女免费专区| 亚洲AV成人噜噜无码网站| 四川丰满少妇无套内谢| 曰韩亚洲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影院|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热|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院| 成A人片亚洲日本久久| 男人又大又硬又粗视频|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人妻二区中文字幕| 免费一区二区无码东京热| 嘿咻嘿咻男女免费专区| 51精品免费视频国产专区| 卡一卡2卡3卡精品网站| 日本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清高| 少妇群交换BD高清国语版|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综合网| 国产好大好硬好爽免费不卡| 国产中文字幕精品喷潮| 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 | 国产毛1卡2卡3卡4卡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热| 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 亚洲成人av在线资源| 英语老师解开裙子坐我腿中间| 成人三级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 性欧美VIDEOFREE高清大喷水 | 日韩丝袜欧美人妻制服| 在线a级毛片无码免费真人| 国产成人MV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综合人成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