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半夜起床就覺得渾身濕漉漉、黏糊糊,渾身難受? 那就需要用中醫來解答這些問題了。中醫稱之為“盜汗”,專指以入睡后汗出異常,醒后汗泄即止為特征的一種病征。盜汗就是代表體內這種陰的、寒的、涼的水的這種能量減少了,就是典型的陰虛了。陰虛了以后,它不能夠制約陽;水不夠了,它不能制約火,所以就會造成一個結果:虛火上揚。逼著體內這些汗液不能循著腸道,所以它趁著半夜就偷跑來了。就好比房間里面著火了,水不夠,消防栓有水但是水很少,壓力不夠,水就只能流到地下了。輕型盜汗:一般都是在入睡已深或快到早晨出汗。局部有輕微的汗濕,并不會有其它的不適感。中型盜汗:在睡著后不久就會有汗液一次性泄出,醒來后汗液即可止住,再入睡也不會出汗,但醒后會有口干的感覺。重型盜汗:通常一睡就大量出汗,而且有濃郁的咸臭味。驚醒后再入睡時還會出現大量的汗液,同時患者還會伴有低熱、潮熱、頭暈、消瘦、尿少等現象。那就是超級難受了。汗為心之液,而心主血,所以汗血同源。出汗過多,不僅會耗氣,還會傷及津液而損及心血。對于女性來說,在45歲的時候,進入更年期,常會發現睡覺時總是會出汗。 這種異常,主要是因為受到更年期綜合征的影響,受到身體激素的波動影響,導致神經調節系統出現了紊亂。并且,更年期的女性,還會受到心悸的影響,心中的躁動感更加明顯。這也會促使她們容易出汗,甚至會出現徹夜難眠的情況,都需要提高警惕。盜汗以陰虛為主;無汗以血虛為因。小兒汗證的發生,也多由體虛所致。營衛失調者調和營衛,氣陰虧虛者益氣養陰,血虛者艾灸補血。簡而言之就是那里不好咱就補那里,對癥下藥。重點!重點!當然就是華御楚灸啦!艾灸的好處太多啦!而艾灸具有對陰陽、氣血的雙向調節作用,不僅可以調理多汗、盜汗,同時還可調理少汗、無汗。各臟器中,心為火,腎為水。汗為心之液;汗,在外為汗,在內為血。作為郄穴的陰郄穴,具有由外到內溝通心脈的功能,使得心火下探,腎水上提,以達到心腎相交,水火相濟的目的,盜汗也就好轉了。取穴位:位于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0.5寸,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平尺骨小頭。太溪穴是腎經的原穴,也就是源頭,腎經的原發力、原動力都在這里。所以古人稱太溪穴為“回陽九穴之一”,認為它具有很強的回陽救逆之功。 中醫認為太溪穴能“滋腎陰、補腎氣、壯腎陽、理胞宮”。也就是說,生殖系統、腎陰不足諸證、腰痛和下肢功能不利的疾病,此穴都能調理。古代名醫面對生命垂危的病人,都是用太溪穴“補腎氣、斷生死”。復溜是足少陰腎經五輸穴的經穴,五行屬金。腎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蒸發上行。功效:補腎益氣,補腎益陰,溫陽利水,益腎、利水、發汗、止汗的作用。取穴位:位于小腿內側,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我們會根據您的身體狀況進行辯證艾灸:陽虛導致的涼汗,多灸扶陽祛濕的穴位,比如神闕、命門、陰陵泉、豐隆。少吃水果,少喝冷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