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你能接住多少攻擊性,你的內核就有多穩定 親愛的,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時刻: 明明什么都沒做錯,卻突然被潑了一臉冷水; 有人故意諷刺你一句,你整個晚上都在反復咀嚼那句話; 你不過是分享了一個觀點,就被群嘲、被否定、被懟得體無完膚。 你委屈,你不甘,你想解釋、想澄清,甚至想直接拉黑對方。但你越是反應激烈,越是證明了一件事:
真正內核強大的人,不是不會被攻擊,而是能“接得住攻擊”,還能不動如山。 一、每一次攻擊,都是對你“心理邊界”的撞擊你有沒有發現——生活中總會有人“突然對你開火”: 你升職了,有人冷笑:“她運氣好罷了”; 你曬出旅行照,有人陰陽怪氣:“又開始裝了?”; 你分享生活感悟,有人留言:“自以為是。” 你以為自己被冒犯了,其實你是被測試了心理邊界。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攻擊性投射”:
而當你接住了這些攻擊,不反擊、不崩潰、不討好、不解釋,你就從被動者變成了主動者。 因為攻擊的本質,是對你心理穩定度的挑戰。 你越容易被挑釁,就說明你內在還存在對他人評價的依賴;你越急著辯解,就說明你還沒足夠確認自己的價值。 記住一句話:
二、內核穩定的人,往往有三種心理結構你羨慕那些“被誤解了也不急著解釋”“被詆毀了也能淡定處之”的人嗎? 他們之所以能“穩”,是因為他們內心有三重心理護盾: 1.強烈的“自我確認”系統 他們不是不在意別人的聲音,而是更在意自己內心的聲音。 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提出:“自我概念的完整性,是心理健康的基礎。” 他們知道自己是誰,想要什么,值不值得。 所以面對否定時,他們會想:“你說我沒用?可我知道自己正在成長。” 2.足夠的“情緒容納力” 很多人被攻擊后第一反應是憤怒,是要爭輸贏。 但內核穩定的人,會問自己一句話:“這真的是我的問題嗎?” 心理成熟的人,能分清“這是誰的情緒”,從而不被裹挾。 他們懂得:別人的憤怒,也許只是他們處理不當的情緒,與你無關。 3.清晰的“關系邊界感” 當一個人邊界清晰,他就不會因為他人的態度而自亂陣腳。 他知道: 你可以不喜歡我,那是你的自由; 我可以不理你,那是我的選擇。 邊界感強的人,不怕不被認同,不怕被否定,甚至不怕被討厭。 因為他深知——我不是為取悅你而活,而是為成就自己而活。 三、你越怕沖突,越容易在關系里“失去自己”很多人怕攻擊,不是因為攻擊本身有多可怕,而是怕“撕破臉”。 你可能是個溫和型人格,從小被教導要“做個乖孩子”“不要頂嘴”“退一步海闊天空”。 于是你習慣了: 被懟了不回懟,只能苦笑; 被貶低不反抗,只能沉默; 被侵犯不設防,只能內耗。 但你越是退讓、忍耐、回避,你越是丟掉了自己的邊界和價值感。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迎合性人格”:
你要明白:
你越能接得住攻擊性,你就越擁有不被動搖的自我。 四、練習“接住攻擊”的三步法,讓你越來越強大你不是圣人,也不是冷血。面對惡意攻擊,你也會痛、會慪氣、會波動。 那你該怎么練習“內核穩定”?以下三步,送給你: 第一步:允許情緒流動,不要壓抑反應 你可以委屈,可以憤怒,但別立刻反擊。 先停頓一下,允許情緒來,也允許它離開。 你可以在心里默念: “我現在很氣沒關系,我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件。” “這不是我要做出反應的全部理由。” 你情緒越沉穩,你處理問題的格局就越大。 第二步:覺察動機,誰的問題誰承擔 攻擊你的人,不一定真的在針對你。 也許他們是在你身上尋找“發泄出口”,是自己生活不順、情緒失控、內在空洞。 你可以在心里說: “這是他的課題,不是我的。” “我不對他負責,我只對我的反應負責。” 你越能分清彼此的責任,你就越能保住自己的力量。 第三步:堅定立場,不怕沖突 如果攻擊越界,別一味隱忍。 立界限,是你對自己最深的保護。 你可以說:“這句話讓我不舒服,請你停下。” 你可以退出關系:“我不需要和不尊重我的人繼續來往。” 不回應,不代表軟弱;冷靜應對,不代表妥協。 你只是選擇了在最有力的位置上,守住了自己。 五、梅娘說:親愛的,人生最大的成長,就是從“怕別人說我不好”,走向“就算你攻擊我,我也不會被你摧毀”。 你越怕攻擊,內核就越容易被擊穿;你越能接住攻擊,內心就越像磐石。真正的穩定,不是別人不傷你,而是你能抵擋風雨,哪怕跌倒,也能再站起來。 愿你記住這句話: “你能接住多少攻擊性,你的內核就有多穩定。” 你不需要完美,但你需要強大;你不需要八面玲瓏,但你要守得住自我。世事無常,人言如潮, 可你若能在混亂里不慌,在攻擊里不亂,那才是真正的底氣。 愿你在這個容易被傷害的世界里,練就不被輕易推翻的勇氣;愿你在紛擾復雜的關系里,始終擁 有一個堅定、穩定、不慌不亂的自己。 愿你不懼人心的惡意,更不被流言左右,始終昂首,走自己的路。 |
|